专栏名称: 都市报道
点击下方蓝字【视频号:都市报道】关注都市报道视频号。求助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371-65732233,或关注后私信(注明事发时间+地点+事件+联系电话),也可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哪吒,凭啥这么火? ·  昨天  
物道  ·  送给你一个全新的春天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都市报道

生姜擦头皮、侧柏叶泡头……“生发偏方”真的有用吗?

都市报道  · 公众号  ·  · 2025-01-18 17:29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关注脱发问题,分析了人们对脱发的关注程度、市场反应、生发偏方、产品宣传、治疗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人们对待脱发问题的态度与行动

许多人关注和讨论脱发问题,采用生发偏方、购买防脱产品等方式应对。但专家提醒,生发方法因人而异,偏方并非人人适合。

关键观点2: 脱发问题的治疗方式与注意事项

目前主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专家提醒,病理性脱发分为瘢痕性和非瘢痕性脱发,毛囊受损情况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盲目使用护发产品不可取。

关键观点3: 市场反应与产品宣传的真相

电商数据显示头皮护理相关产品销售增长迅速。但专家指出,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防脱方法和产品,一些产品夸大宣传,消费者需注意辨别。

关键观点4: 专家提醒与消费者应对

专家提醒消费者保持科学理性态度,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遇到货不对板的产品,消费者可投诉或起诉。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都市报道

脱发一直是不少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面对“头”等大事,有人选择找生发偏方,也有人在各大购物平台购买有防脱效果的洗发水等产品。电商数据显示, 2024年上半年,头皮护理相关产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40%, 足见其市场热度。

这些生发偏方和产品到底能不能随意使用?有关防脱发的产品宣传是否靠谱?
生姜擦头皮、侧柏叶泡头……

“生发偏方”真的有效吗?

社交媒体上, 有不少网友 晒出自己的“防脱心得”和“自制偏方”,并展示了防脱功效和使用前后的对比。评论区中,很多网友表示非常心动,也要尝试一番。

网络中流传的各类偏方是否真能生发?专家表示,生发方法因人而异,偏方并非人人适合。 生姜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血液循环,因此对于因为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的脱发是有一定治疗作用的。 柏叶则常用来辅助治疗头皮油腻、头痒、头屑或头皮温度过高。 患者遇到脱发问题, 要保持科学理性,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除了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防脱心得”和“自制偏方”,也有不少商家在脱发焦虑中嗅到了商机。防脱洗发水、生发皂、以及各种药食同源的“补品”充斥各大社交媒体和网络购物平台。 对此专家表示, 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盲目使用所谓护发产品的方式也不可取

医生介绍,病理性脱发分为 瘢痕性脱发 非瘢痕性脱发

  • 由于皮肤疾病或炎症、外伤手术造成瘢痕,导致头皮毛囊永久消失, 毛发不容易生长 ,属于 瘢痕性脱发

  • 脂溢性皮炎、休止期脱发、斑秃等属于 非瘢痕性脱发 。毛囊没有受到永久的损坏, 去除病因后毛发可以再度生长

针对脱发问题,目前主流治疗方式分为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两种:

  • 药物治疗是指通过涂抹一些具有血管舒张功能的外用药物来 刺激毛发生长 或口服一些激素类药物。

  • 手术治疗则是指 植发手术 ,也就是将身体其他部位的毛囊移植到需要的位置上。

脱发焦虑≠脱发疾病

专家表示, 很多人虽然有脱发焦虑, 但未必患了真正的脱发类疾病

想判断是否需要治疗,大家可以用手抓一把自己的头发, 如果掉发的数量在十根以内,那说明没什么大问题 ,只需要注意日常的护理即可。 如果有大量头发脱落并且已经持续一段时间,那就需要到正规医院咨询原因,对症治疗。

宣称“强过植发”“假一赔百”

产品夸大宣传莫轻信!

专家表示,每个人脱发的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防脱方法和产品 但记者在某网络平台上搜索发现,有不少 生发 产品却以“多年研发”“强过植发”作为卖点进行销售。

在宣传图和产品详情中,一些商家打出“日本东京制药”“德国柏林制药”“专家团”“多年研发经验”等词汇,试图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然而, 通过公开信息可以查询到,所谓的“日本东京制药株式会社有限公司”和“德国柏林制药有限公司”其实都是近两年成立于中国香港的新公司。 这两家公司在互联网平台销售的商品,产地均为中国大陆。

除了这些被包装成外国品牌,宣称使用了高科技的产品外,也有一些产品标注了所谓“真材实料、古法熬煮、手工冷制”的词语,并在商品详情页中宣称有生发的功能。但通过查询宣传页上标注的执行标准发现, 这一执行标准对应的产品其实就是普通的香皂,并且该标准在2023年就已经被废止。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相关领域产品的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产品被包装成国外品牌的情况有所减少,但仍然有不少商家在宣传中打“擦边球”。

律师提示, 消费者 如果购买到了这类“货不对板”的问题产品,可以联系销售商或者生产厂商要求赔偿。如果受阻,消费者可以 向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机构进行行政投诉 也可 在收集证据之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来源: 央视新闻





往/期/回/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