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X-MOL资讯
“X-MOL资讯”关注化学、材料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进展,坚持“原创、专业、深度、生动”,发文频率和质量广受好评。公众号菜单提供“期刊浏览、职位查询、物性数据”等丰富内容和强大功能,深得用户喜爱,入选“2016 年度学术公众号TOP1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哪吒2》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新晋冠军 ·  23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张雪峰回应DeepSeek会让自己失业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X-MOL资讯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ACS Mater Lett | 硼酸共价交联策略高效提升PVA掺杂薄膜的室温磷光效率和寿命

X-MOL资讯  · 公众号  ·  · 2024-12-13 08:09

正文

英文原题: Boric Acid Cross-Linking Strategy for Enhancing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of Poly(Vinyl Alcohol) Doped Films

通讯作者: 秦安军(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Yejun Yao, Die Huang, Pengbo Han, Xiaoluo Peng, Xin He, He Xu, Anjun Qin,* and Ben Zhong Tang

有机室温磷光(RTP)材料具有长寿命发光、大斯托克位移和多重激发态等优点,已在生物成像、光电器件及信息安全等领域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其中,聚合物基主客体掺杂RTP材料近年来引起了较多的关注,其相比传统RTP材料,具有成本低、合成简单且加工容易等优势。尽管目前已有多种RTP体系被报道,但RTP材料发射室温磷光需要高效的系间窜跃(ISC)过程,高效的ISC往往伴随着自旋-轨道耦合(SOC)的增强,SOC的增强则往往伴随着磷光辐射率 K r,p 的增强,而高 K r,p 会降低磷光寿命,这使得如何同时提升RTP材料的磷光效率和磷光寿命成为一个难点。


近日,为解决以上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 院士团队 秦安军 课题组 通过简单的硼酸共价交联策略,成功制得了室温磷光效率增强且磷光寿命延长的PVA掺杂薄膜 (图1)。该策略通过将PVA掺杂薄膜浸入硼酸溶液,利用硼酸与PVA上羟基的缩合反应,在聚合物链之间构筑硼-氧共价键进而形成共价交联网络,使得主体刚性增加,进一步限制了生色团的运动,增强室温磷光效率。同时,交联结构使得聚合物基质更致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水蒸气和氧气,减少空气下的磷光猝灭,提高PVA掺杂膜的空气稳定性。

图1. a)文献报道的共组装或共组装/接枝策略;b)本工作报道的共组装/硼酸共价交联策略


首先,以图2中的DBA掺杂PVA(DBA@PVA)薄膜为例,通过研究掺杂比例、交联时间和交联用硼酸浓度对PVA掺杂薄膜发光性质的影响,并对比交联前后的室温磷光性能,发现磷光效率可由3.2%提升到13.5%,同时磷光寿命可由482.34 ms延长到625.23 ms。

图2. a)客体分子DBA;b)DBA@PVA和DBA@PVA-B薄膜的长余辉衰减示意图;c-e)DBA@PVA和DBA@PVA-B薄膜的发射光谱、磷光光谱和磷光寿命衰减曲线;f-h)不同掺杂比例、不同交联时间和不同硼酸浓度所制得DBA@PVA-B薄膜的磷光光谱


之后,对比了一系列客体分子不同的PVA掺杂薄膜在交联前后的室温磷光特性,发现交联后磷光效率和寿命均有所提升,证明该共价交联策略具有非常好的普适性(图3)。

图3. a)不同客体分子的结构;b-c)不同客体掺杂PVA膜的磷光光谱和CIE坐标;d-e)不同客体掺杂PVA膜交联前后的磷光效率和磷光寿命


机理研究表明,掺杂薄膜磷光主要来自于客体分子的单分子磷光,随着交联的进行,PVA基质中的氢键网络转变为氢键和共价键协同作用的交联网络,结构变得更刚性和致密,减弱了分子热运动和外部猝灭效应,使得磷光效率增强、寿命延长(图4)。

图4. a)PVA膜、交联PVA膜和DBA@PVA-B膜的PL光谱;b)DBA溶液在室温和77 K下的PL光谱和77 K下的磷光光谱;c)DBA@PVA和DBA@PVA-B薄膜的XRD图谱;d)机理示意图


最后,基于该类RTP材料的可溶液加工性和掺杂薄膜交联前后水敏感性的不同,探索了其在喷墨打印和二进制多重防伪方面的应用。

图5. a)50%湿度下,DBA@PVA和DBA@PVA-B薄膜的磷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b)DBA@PVA-B薄膜的热循环特性图;c-d)喷墨打印和二进制多重防伪应用示意图


总结


本文通过简单的硼酸共价交联策略,实现了PVA掺杂薄膜室温磷光效率和磷光寿命的同时提升,打破了磷光寿命延长和效率增强之间存在矛盾的认知。利用该类RTP材料的可溶液加工性及交联前后水敏感性的变化,可将其用于喷墨打印和多重防伪领域。该工作为高性能RTP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并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潜力。


相关论文发表在期刊 ACS Materials Letters 上,并被选为封面论文,华南理工大学 姚叶鋆 硕士和 黄蝶 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秦安军 教授为通讯作者。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