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逻辑
这里,聚集着新闻媒体、政法调查记者、刑法学者、刑辩律师、公安刑事、检察公诉、刑事一、二庭、刑法政策研究等诸多长期从事并专注于刑事法科学术及实务研究的人群,分享办案经验,传递人间正义,将事业与爱好融为一体,做人与为学合二为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刑事实务  ·  ​DeepSeek很牛?能否给出疑难案件的定性? ·  2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第九届全国检察“三微”优秀作品展播|微动漫: ... ·  2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做优“三个管理”,赋能法律监督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逻辑

提升辩护质量 推进公正审判

法律逻辑  · 公众号  · 法律  · 2019-09-01 20:25

正文

小编按:刘静坤教授的这篇有关辩护的指导意见,五月份发表在《人民法院报》,读来,令人颇有感悟,为了突出其中的经典语句,小编特意将原来的段落格式予以编辑。 在此,非常感谢刘教授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智慧!


在中国司法语境下,辩护成效的决定因素,主要不是法庭陈词长短或者辩论激烈程度,而是辩护质量的优劣。面对不同类型的案件,以及同类案件中不同的个案,首要工作就是明确辩护思路。


辩护律师不能忽视理论思考,没有辩护理论支撑的辩护实践往往是苍白无力的。


公正是司法审判的最高美德。没有公正审判,法治就无从谈起。然而,公正审判从来都并非易事,受制于传统、制度和人性等因素,无论是破解事实证据谜团,还是辨析法律规则理据,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司法裁判还不得不直面失察失误失信风险。鉴此,作为庭审构造的支撑和法庭裁判的助手,现代辩护制度应运而生。


辩护律师具有全程参与诉讼的得天独厚条件,并能与当事人进行更加理性深入的交流,在制约公权、保护私权、防止错判、维护公正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制度功能。辩护制度的兴起,使得司法公正不再是稀缺资源,正义得以通过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民可以享有法律之下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辩护与审判,律师与法庭,就像DNA的双螺旋,始终相伴而生、相向而行。法庭的公正审判,离不开律师的专业辩护。辩护专业化,是辩护制度成熟定型的标志,也是现代法治发展完善的产物。律师行业只有顺应趋势,找准定位,突出专长,才能助推司法公平正义,赢得职业群体、司法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尊重与认可。


毫不夸张地说,专业的技能、产品和口碑,是律师行业最为宝贵的财富。成功的辩护,从来都不是靠虚夸和侥幸,而是凭借坚实的理论、技能和经验。透过专业辩护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得以在传统官方视角之外,观察中国刑事司法的发展进步,感悟中国刑事法律理论的经验成果,探索中国刑事法律制度的改革空间。

专业辩护的核心是辩护质量。在中国司法语境下,辩护成效的决定因素,主要不是法庭陈词长短或者辩论激烈程度,而是辩护质量的优劣。而辩护质量的评判标准,关键在于能否说服法庭。对此,专业刑辩的基本经验是做到三个“务必”:


一是务必查清案件事实证据。脱离事实证据,辩护意见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个成功辩护案例,都与专业的事实调查和证据分析密不可分。要想查清案件事实,必须全面细致阅卷,有效识别证据风险和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对事实证据的审查,既要立足案卷,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案卷,否则就难以发现潜在证据和事实漏洞。鉴此,有必要基于犯罪重建原理,厘清案件事实的时间链条、因果链条、逻辑链条,构建独立的辩护证据体系。


二是务必核查政策法律依据。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是刑事辩护的显性规范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自明。除此之外,司法政策和法律原则,作为隐性规范依据,也丝毫不容忽视。须知刑事辩护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单纯熟知法律条文有时并不足够,既要善于从中央和地方的司法政策中寻找辩护契机,也要善于从法律原则和法学理论中探求辩护理据。总结成功辩护案例,不难发现,唯有在更高层面上将法律规定、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法律原则融会贯通,才能在案件迷局中摸索胜辩之道。


三是务必检索适格参考案例。生效案例确立的裁判规则,是刑事辩护的宝库。即便在成文法国家,上级法院判例也具有事实上的拘束力。最高人民法院为确保法律适用统一,现已探索推行类案检索制度。伴随裁判文书上网以及案例数据库研发,刑事辩护可供参考的案例资源与日俱增。鉴此,既要掌握便捷检索技术,也要探索科学检索方法。谈及检索优先级,参考案例可优先选择同法官,接下来依次为同院、同市、同省、全国。如果更换研究视角,从律师与法庭的沟通策略角度看待辩护意见的说服力,那么,在法律程序框架之内,以实现公正审判为目标,以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则为基础的沟通,既能确保沟通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实现最优化的沟通效果。

专业辩护的精髓是辩护思路。辩护思路的确定,是辩护准备的基础,也是出庭胜辩的关键。面对不同类型的案件,以及同类案件中不同的个案,首要工作就是明确辩护思路。对此,专业刑辩的基本经验是坚持三个“导向”:


一是坚持实质问题导向。与起诉相比,辩护重在发现问题,重心在“破”而不在“立”。换言之,辩护的精义在于“说不”(即反驳指控)和“维护”(即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作为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辩护思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能简单照搬既有的类案辩护模式,而是要通过研究案情和指控意见,积极与当事人沟通,准确识别案件存在的实质问题,进而研判提出科学合理的辩护方法与策略。


从助推公正审判的角度看,辩护律师的辩护意见,应当聚焦案件中的实质问题,不宜纠缠细枝末节,进而为依法裁判提供支持,减少司法裁判压力。所谓实质问题,主要是指影响定罪量刑和正当程序的重要问题;聚焦实质问题,能够体现辩护的针对性,提高辩护意见的可接受性。


二是坚持专家团队导向。社会生活所涉的复杂法律关系之网,聚焦在司法个案的节点之上。许多新类型案件,涉及互联网金融、金融证券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仅凭传统辩护经验很难胜任司法需求。所谓跨界辩护,已不再是时髦词汇,而是基本能力标准。专业刑辩律师,既要熟悉刑事法律,也要了解行政法、民事法等关联法律制度;既要掌握法律规则,也要了解金融、证券等领域的知识。鉴此,为实现知识集约,律所有必要组建具有复合知识的专业团队,并积极寻求专家辅助,以便有效应对复杂案件的辩护需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