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推荐的是一部十分精妙的短篇科幻小说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从弱智到天才再到弱智的历程。作者以主角查理的第一人称为视角,借助观察报告的形式完成这样一部日记体的小说。以第一视角来描写如此起伏的历程,实在不容易。但作者很完美地达成了目的。在弱智期,他使用大量错别字、短句和一种孩子似的幼稚语调来写作。在天才期,报告中就充满了长难句、精妙复杂的描写和专业词汇。
最微妙的则是弱智与天才之间的过渡期,这个时候,作者主要照着青少年形象来刻画,充斥在报告中的是叛逆、自我意识增长与躁动不安的心灵。仅仅从语言变化这一点来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就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
小说剧情本身极为精彩,富有浓厚的隐喻意味。最一目了然的肯定是作者在引言中提及的柏拉图洞穴理论:一个人,从被束缚在洞穴中看火光倒影,到走出洞穴看到真正风景,再到回归洞穴。柏拉图理论中这个人的历程与主角查理“弱智-天才-弱智”的历程非常相似。
而用智商程度对应年龄,又可以恰好把查理的经历与人的一生对应:童年-青春期-成年-老年(老年痴呆,记性不好,智商衰退,回归童年)。从这个视角来看,查理成为天才后,对心理学专家们的蔑视恰好象征了新成年人对上一代权威的反叛,而他察觉自己智商减退时那些竭力而徒劳的抗争,说得宏观一点,与千百万年来人类延缓衰老、追求长生的努力相对应;说得微观一点,与那些意识到自己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们的绝望心态相重合。
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子就更明显了。作为心理学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位存在,弗洛伊德没理由不在一部讲述心理学的小说中出现。当主角将观察报告写给心理学专家的时候,作者几乎就是用高亮符号在提醒你:注意,精神分析学说要来啦!
童年记忆中的创伤、隐秘的性欲、弑父娶母情结(查理厌恶对他有再造之恩的博士,喜欢发挥了实质母亲作用的老师爱丽丝)等弗氏理论标志的依次登场,更是确凿无误地证明了这点。
全书诸多隐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则是关于“智慧”的、极富有基督教色彩的探讨。《圣经》中记载,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智慧果,从而获得了辨别善恶的能力,被驱逐出了伊甸园。
根据教会的解释,亚当与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说明他们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上帝之上,这就是傲慢,是人类世世代代背负的原罪,也是七宗罪之首。
换个角度来看,其实基督教为我们揭示出一条真理:傲慢与智慧相伴而生。当人开始辨别他人善恶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将自己摆放在了超然的位置,居高临下地进行评判,隐藏着一种自我优越感,也就是傲慢。
因此我们看到书中的查理在获得超人的智商后,周围几乎没有人能够忍受他说话中的自我优越感,他的人际关系急剧恶化。原罪作为在人类中世世代代传递的罪,是最难以察觉和自省的。同样,查理自己也并不知道他的傲慢有多惹人烦,甚至于说出“你们竟然不能精通三门语言”“医生居然不懂量子力学”之类的话。
亚当与夏娃获取智慧,然后就被逐出伊甸园,只能辛苦劳作度日,忍受着生老病死,担忧着衣食住行。换句话说,紧随智慧而来的是痛苦烦恼。浑浑噩噩的笨查理心智低下,他不懂得什么是嘲笑,什么是戏弄,甚至连童年的悲惨记忆也忘光了。
从他本身来讲,他的生活是快乐而无忧无虑的。但当他获得智慧后,发觉到周围人对他的不屑,也明白了自己过去的痛苦经历与悲惨童年,甚至还有被重新唤起的早年心理阴影,于是他常常处于痛苦焦虑之中。这种负面情绪也随之传递到周围人身上,令查理在别人眼中显得更加讨厌。
或许正是因为智慧的代价是如此巨大,所以上帝才给亚当夏娃下了禁令。反映到书中,恰好可以对应那个认为查理不该做手术的信教护士。某种程度上来说,护士说得对,查理的智慧并未给他带来真正的幸福。
但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说,摆在一个人面前的选项,只有快乐无知的傻瓜和聪明痛苦的混蛋吗?不是的。面对这个《旧约》传下来的疑问,《圣经·新约》给予了我们答案:唯有爱才能得到救赎,获得真正的幸福。耶稣传道后,牺牲在十字架上,以爱为人类赎罪,让人类有了重新走向天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