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的张思民又被深交所盯上了。深交所此次问询的重点,是海王生物这两年收购77家公司形成的39亿商誉。作为纵横资本市场30年并将旗下三家公司分别送上A股、港股和纳斯达克的资本老手,张思民曾成功向A股股民讲述了两个故事。而对于被深交所打断并问询的第三个故事,且看海王生物如何收场?
在资本市场,张思民无疑是资深玩家。保健品起家,并同时将集团旗下三家公司分别送上A股、港股和纳斯达克,张思民靠的是强有力的资本运作能力和高超的“讲故事”能力。
不过,当在海王生物上向A股股民讲述第三个故事时,却招来了深交所的质疑。
老虎财经查询深交所的5月30日公布的问询函,发现监管层主要围绕海王生物最近收购77家标的公司形成的39.18亿商誉展开。针对高企的商誉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收购的必要性、最近业绩为何连续下滑、应收账户数据不一致等重点问题,深交所均一一发问,并限海王生物在7日(6月5日)内“交卷”。
接受深交所的特别“慰问”,对于海王生物来说,已非首次。
早在2002年,因为未及时预警或预亏,海王生物就收到深圳交易所的公开谴责,此后在2003年、2007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又多次收到监管部门的特别“问候”。这些特别“问候”,有整改、有监管关注、也有立案调查,然而神奇的是,每每被罚,海王生物都能安然无恙。
更神奇的是,在2005年和2007年,张思民还将旗下另外两家公司分别送入纳斯达克和港交所,让人大呼费解。
而本次引发深交所问询的导火索,来自最近今年收购的77个标的公司所形成的39.18亿商誉。
2017年1月,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8部门联合下发的一份通知明确,综合医改试点省(区、市)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要率先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鼓励其他地区执行“两票制”,以期进一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所谓两票制,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并且每个品种的一级经销商不得超过2个。
两票制的推出,似乎使嗅觉灵敏张思民闻到了商机。海王生物迅速抛出了第三个资本故事——阳光集中采购。海王生物认为,“两票制”的推行,流通环节只允许一票配送,必然会淘汰一些实力弱或者不规范的小公司,使得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具有全国性销售网络的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将成为最终赢家。
在2017年1月,海王生物董事长张思民给海王定的目标是,完成营收500亿元。但公开财报显示,2016年年末,海王生物营收总额为136.06亿元,这离张思民定下的500亿元尚有364亿元缺口。若要完成指标,海王生物2017年必须完成营收增长267.65%。
缺口太大,怎么办?张思民事后给出的大招是:借借借,然后买买买?
《胡润百富榜2017》公布的数据显示,张思民夫妇当年的财富为85亿元,位居中国富人榜第455位。
这年,距1988年张思民从中信信托下海前往深圳创业相差30年。白手起家到坐拥85亿资产,张思民主要靠资本运作。
据公开报道,初到深圳,张思民淘到的第一桶金是依靠保健品“金牡蛎”。初到深圳,一没资金、二没人脉的张思民研发了第一款保健品。然而,在产品研发成型之前,却突传消息,合作方要撤资。而撤资,意味着将给张思民带来当时看来天文数字的债务。张多方运作,最终赶在撤资前3个月研发出了产品,并在随后一年中卖出了1000万元,淘到了第一桶金。
张思民在资本市场大显身手,或从1998年开始。经过多方运作,海王生物终于在当年12月18日登上深交所。而在登陆资本1年后,也即2000年,海王生物就开始向资本市场讲述第一个故事。
许多70后、80后还记得那样的广告词:“腰酸背腿抽筋,请服巨能钙”,“买好钙,巨能钙”。“巨能钙”的母公司北京巨能,彼时,海王生物表示,将增发募资14亿用于募投10个项目,其中最大的是“巨能钙”项目,投资3.5亿元,预计三年就能实现利润1.59亿元。
当时有一句说法是,要想致富,就搞保健。冯小刚电影《大腕》中傅彪哭爹戏码,就是讽刺当时钙片企业低俗广告。
然而,2004年,市场爆发“巨能钙事件”,因产品被检测出过量过氧化氢,也就是俗称的双氧水,巨能钙,北京巨能与海王生物同时被卷入漩涡之中。随着巨能钙风波骤起,这笔交易却最终以实际亏损2848万元收场。
一计不成,张思明又生一计。
2009年下半年,正值全球“抗流感”概念流行之时。而识大体的海王生物又不失时机地向市场推出第二个故事:公司正在生产抗流感疫苗,是亚洲最大抗流感疫苗生产商。不过,待到流感疫情稍稍平静,股价大涨近200%后,海王生物的抗流感故事也戛然而止。
两年后,海王生物宣布,其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将葛兰素史克海王以3900元卖于葛兰素史克子公司,而在这个期间,葛兰素史克海王的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均为零。
如今第三个故事要来了。
而在2017年1月,当国家提出“两票”之后,先知先觉的张思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阳光采购项目计划,声称要打造医药物流王国。
老虎财经查询公开信息后发现,通过控股平台,一边融资,一边调整项目为张思民常用的手法之一。
海王集团旗下的控股平台,既包括集团控股平台海王控股,也包括海王生物控股平台银河投资。其中,海王控股平台主要负责海王生物、海王星辰和海王英特龙;银河投资则负责A股上市公司层面的资本调控。而张思民,则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控制海王集团和旗下子公司。
来源:海王生物2018年年报
在海王生物层面,公司业务主要包括医药流通、医药制造、食品和保健品、医疗器械四个板块。2018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医药商业实现营收3024090元,占比为78.79%;医药制造实现营收45767万元,占比为1.19%;食品、保健品实现营收66136万元,占比为1.72%;医疗器械实现营收673461万元,占比为17.55%;其他业务实现营收28634.86万元,占比为0.75%。
海王生物在年报中表示,公司未来战略意在打造“医药商业流通+医疗器械”双主业格局。而自2017年张思民提出营收要突破500亿规模之后,海王生物的借借借和买买买行动便开始大规模启动了。
而在宣布之前,海王生物已在2016年完成了11个项目收购。
2017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海王生物共收购34个标的项目。收购标的,既有海王系下的企业,也有其他医药企业。而2018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在2017年的基础上,再次收购28家。两年之内,合计收购企业数量大62家,外加此前收购标的,收购总数高达77家。
制图来源:环球老虎财经
通过收购,银河生物“业绩大增”。从净利润来看,收购标的少则几万元、多则近2000万元。不过,也有少数发生亏损。例如,海王(韶关)医药有限公司,报告期内净利润为825万元,又如内蒙古海王医药有限公司报告期内营收为1576万元。
不过,通过本次收购,海王生物商誉也出现大增。以2018年为例,报告期末,海王生物商誉为39.18亿元,较2017年的35.49亿元增加3.69亿元,增幅为10.40%。而在2017年期末,海王生物商誉为35.49亿元,较2016年的4.77大幅增加6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