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道风物
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发起的互动平台,通过脚踏实地的风物发现之旅、值得信赖的线上线下原创内容,复兴原乡传统、寻访最佳物产、捕捉匠心民艺,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精明常旅客  ·  樱花季555元/人/晚,吃喝玩乐全包!皇家加 ... ·  昨天  
常旅客专家  ·  IHG双倍积分外送5000分别错过!新酒店开业! ·  3 天前  
常旅客专家  ·  IHG双倍积分外送5000分别错过!新酒店开业! ·  3 天前  
中国日报网  ·  夜·赏 | 漠河:新年第一天迎来绚丽北极光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道风物

用全局视角打开“四渡赤水”是种什么体验?

地道风物  · 公众号  · 旅游  · 2024-11-18 14:33

正文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23日,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楼顶,在此飘扬了22年的青天白日旗,被解放军一把扯下,化作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个暗色句点。


在收到南京解放确切消息的那个下午,身在北平的毛泽东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旗落万物生,饱经沧桑的华夏大地自此翻开了崭新篇章,开始迎接千年以来未有之变局。


欢呼雀跃气壮山河,中国迎来全新局面。 
动图来源/《建国大业》


同样是这一天,早已宣布“下野”的蒋介石正在奉化溪口老家,数日前他曾妄图划江而治、希冀用长江天堑挡住解放军攻势,如今他已无心欣赏那里的江南春景,两天后便匆匆撤离神州大陆。蒋经国在日记中写到:“溪口为祖宗墓庐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


时移世易、鸿飞雪爪,此时此刻又恰如彼时彼刻


南京这条长江天堑,未能阻挡住解放军的洪流汤汤,而十几年前远在西南贵州境内的那条长江上游支流——赤水河,也未能困住红军的机动灵活,在看似九死一生的死局中,硬是让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打出了一个红军长征以来最要紧的“逆风翻盘局”


运送川盐入黔的赤水河,

也是辅助红军走向胜利的“红色命脉”。 

摄影/杨建


回望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无数的战斗细节和会议场景一幕幕重叠浮现,当我们把这些历史切面一个个地铺排到贵州的地图上时,这种犹如网络竞技游戏中的“全局视角”,才能使你真正看懂红军长征为何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而四渡赤水又为何被称为“毛泽东军事指挥生涯的得意之笔”


巍巍大娄山,冲锋号角声犹在耳边。 

摄影/令狐昌敏


来,让我们一起代入“全局视角”,重回1935年在贵州的生死关卡,用心体验一段“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红色神话”


所谓革命,为家国天下,更为百姓安乐。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

中央红军如何打赢长征以来最大“逆风局”



如果要复盘红军革命进程中的“至暗时刻”,那么第五次反“围剿”以及湘江血战两次重大军事失败,就是改变红军未来命运走向的重要节点。


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伟大转折》中的

血战湘江“至暗时刻”。


1934年10月21日,与那天晴朗的天气不同,8.6万余人的中央红军将士们的心中一片阴霾,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他们,被迫从耕耘多年的中央苏区江西瑞金等地出发突围。


经沿途损耗,特别是湘江血战后红军人员损失大半,所剩不过3万余人“几乎濒临绝境”。此时由博古、李德把持的“三人团”紧抓军事指挥权不放,主张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然而,湘江血战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蒋介石有如黄眉怪一般,布下了口袋阵,试图歼灭红军于湘西。


所幸,在湖南举行的通道会议上,听取了毛泽东的建议,暂时转战地势复杂、军事布防薄弱的贵州。“至暗时刻”开始出现转机。


长征时期红军武器装备示意图。
制图/九阳


从黎平会议到遵义会议

“边缘人”毛泽东如何“逆”挽狂澜


1.黎平会议:转战贵州,生机再现



湘西是个死局!倘若看不到这点,那就必然是被不切实际的“左”倾冒险主义所蒙蔽、所桎梏。


唯一的生门在西面——贵州黎平


黎平会议纪念馆。
摄影/陆宇堃


贵州黎平,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处,借其地理区位自古商贾云集,也是中央红军从湖南踏入黔境的第一站,但进入黎平并未在实质上改变红军的战略。


刚到黎平,李德便下令让红一、红九军团渡过清水江,先行去找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所以,黎平会议可以说不得不开。


明清的黎平翘街就已经成为了繁华街市
许多往来的商贾也将江南建筑风格带到这里

(1)黎平会议破死局


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那时的毛泽东虽有一身“七十二般变化”,却备受“左”倾冒险主义者的排挤,而没有用武之地。“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回忆那段失意岁月,毛泽东曾这样感慨。


不幸中的万幸,长征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三人编在第一野战纵队。他们途中一起行军,一起休息,一起讨论共同关心的政治、军事问题。渐渐地,红军将士中“要求毛泽东进行军事指挥”的呼声越来越高,几近振聋发聩。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中的黎平会议展演。


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在黎平翘街举行。这是长征以来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放弃前往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方针,改向到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区建立新根据地的主张,这一主张最终得到了中央政治局的认可。

👈向左滑动
图一:黎平会议在原胡氏宅院中做了生死抉择
图二:会议作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摄影/陆宇堃

(2)挥师西进闯生门


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左、中、右路军,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前进。但怎么走又是一个问题。


国民党两纵队此时已经尾追至东南面的施秉、黄平、镇远、三都一带,广西军阀也派一个军进到南面的都匀、独山一带。中革军委于12月31日赶到了乌江以南的瓮安猴场镇,此时他们需要另一个重要的决心:到底过不过乌江天险


行走在黎平老街,追寻历史的切片。


2.猴场会议:一场酣畅淋漓的跨年会议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同名不同地的乌江,在历史长河中再次闪现,却又有一语成谶的宿命感。当年的项羽不肯渡乌江,如今的博古、李德也坚持不渡乌江而转道去湘西,那中央红军又该如何抉择呢?


(1)猴场会议:事实上剥夺博古、李德军事指挥权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由西至东横贯全省,江水湍急,两岸或高山或陡坡,谷深水急,险滩相接,形成贵州的南北自然屏障,自古就被称为“乌江天险”。而这个困难也成为李德的借口,主张“不过乌江”,“回头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乌江天险,也阻挡不了红军的行军步伐。
摄影/翁俊华


在中央政治局多数同志要求下,一场跨年会议在贵州猴场召开。正确的决定伴随着新年的钟声被再次敲响,会议再次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主张


更重要的是,会议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这个决定,事实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打个比方,这一刻的中央红军就像摘下紧箍咒的孙悟空,终于可以拿出自己的真本事与“白骨精”一较高下了。


猴场会议,一场迎接新年新气象的重要会议。

(2)强渡乌江:红军长征以来第一个较大胜利


前有天险后有追兵,强渡乌江可谓分秒必争。


1935年1月3日凌晨,军委副参谋长张云逸亲往红四团传令:敌薛岳兵团已抵近,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迅速过渡江。那时虽然已经有不少战士和竹筏被江水吞没,但团部还是决定集结60余个竹筏轮番实施武装强渡。


仅仅5天时间,红军就分别从开阳茶山关、瓮安江界河、余庆回龙场三个渡口强渡了乌江天险。而突破乌江的战役,成为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较大胜利,一扫湘江战役后笼罩于全军上下的重重阴霾。


猴场作战室,指挥了红军长征以来第一个较大胜利。


3.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的光明时刻



遵义会议,为何被称为“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点”?周恩来曾说:“在进入贵州前后,就争论起来。开始酝酿召集政治局会议了。从黎平往西北,经过黄平然后渡乌江,到达遵义,沿途争论更烈。”

于是,攻下遵义、桐梓,用一场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彻底解决内部“左”倾错误思想的“赛点”时刻到了。


终于步入遵义会议的“赛点”时刻。

(1)夺取遵义、进击桐梓


遵义是黔北的核心,贵州第二大城市。地处川黔两省交通咽喉,它历来是黔北经济政治文化重镇,而且南临乌江、北倚娄山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月6日清晨,红军冒着大雨向遵义方向前进,大雨麻痹了城外据点的敌军。许多敌兵被枪声惊醒,来不及穿衣服就当了俘虏。


于是,红军迅速摸清了敌情,决定利用俘虏诈城。趁着夜色,红军顺利地到达了遵义城下,并向城楼上的守军喊话,东拉西扯磨蹭了20多分钟,成功使得守城敌人认为是“自己人”回撤。就这样,1月7日凌晨红军智取了遵义城。


黔北重镇遵义全景。

图源/《风物中国志·汇川》(汇川区档案馆供图)


红军大部队进城的那天,民众鸣鞭炮欢迎。阔别中央苏区已经日久,其后又经历了惨重的军事失利,这情景成为红军自离开中央苏区以来所经历的最激动人心的场面。

红军占领遵义期间,城内的秩序井然,各商店当天就恢复了营业。在红军战士留下来的日记里,我们看到,那些天是他们难得稍微能休整的时刻。有人在当地餐馆吃到了一路以来难得的美味辣子鸡,有人参加了与当地高中生进行的篮球友谊赛,有人参加了群众大会和联谊活动……不仅如此,红军还施行工人8小时工作制、加班需要加钱等劳工权益保障措施,赢得老百姓的一片赞誉。

👈向左滑动
红军每下一城,必定做好宣传攻势。

红军进占遵义后,又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他们在娄山关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并击溃敌军,并一气直追三十余里,打进了桐梓县城。


(2)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


1935年1月15日,在遵义城内,军阀柏辉章的这座小楼里,决定党和红军的命运的时刻终于来了。


遵义会议的会场并不大,仅能容纳20多人。大家坐得紧凑,但时值寒冬,会议又在晚上,他们还生了炭火盆取暖。


这幢黔北小楼,承载了遵义会议,

更承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随着火舌在火盆里哧哧作响,表情严肃的博古开始了他的主报告。他首先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表示敌我力量悬殊、物资供应等客观原因,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不过许多领导同志断然拒绝这一说法,张闻天首先作了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毛泽东紧随其后发言,表示那些错误是主观的,即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的错误。


连一向沉稳的朱德也严肃地说:“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跟着走下去。”


《伟大转折》中的遵义会议展演。

在会上,公开反对“洛甫及毛、王的提纲和意见”的,只有凯丰。他对毛泽东说:“你打仗的方法一点都不高明,你就是照着《三国演义》《孙子兵法》打仗的。”毛泽东反驳道:“打仗之事,敌我形势那么紧张,怎能照书本去打!我并不反对理论,它非有不可,要把马列主义当作行动指南,决不能变成‘书本子主义’!”


事关党和红军的命运,兹事体大,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紧张激烈,发言的声音很高”,最终,经过三天的激烈争论,大家的思想基本得到统一。


遵义会议终于达成了全党全军思想认识统一。


最终,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并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我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且在这以后使党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渡赤水

如何书写毛泽东的军事指挥“红色神话”?


红军由遵义会议打开新局面,此时蒋介石对“围剿”红军也作了新部署:集中中央军8个师12万人、黔军4个师6万人、川军14个旅8万人、滇军3个旅1.5万人、湘军4个师6万人、桂军3个师5万人,共40余万人,从四面八方向红军压来,企图在长江以南、横江以东、乌江以北的区域,彻底“剿灭”红军。


“黄金水道”赤水河,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摄影 / 杨建


3万红军对战40万敌军,蒋介石布好了“诛仙阵”,只待红军前来闯阵了。于是,在世界军事史上青史留名的“四渡赤水”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1.一渡赤水:变被动为主动



遵义会议虽然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在军事上尚没有立刻化解中央红军的困境。1月20日,中革军委下达《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决定红军从四川宜宾、泸州之间渡过长江。而几乎同一时间,蒋介石也下达了《川江南岸围剿计划》。生死大战一触即发。


中央红军一渡赤水要图
制图/刘耘硕,鱼一条

(1)青杠坡战斗失利


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在贵州土城镇青杠坡与尾追的川军郭勋祺师展开激战。敌军强大的后备支援力量源源不断地赶来,使得中央红军遭受失利,为了扭转战斗的不利局势,连中革军委主席朱德都亲自到前线,直接指挥作战。


由于敌我军事实力悬殊,当晚,毛泽东提议召集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部分领导人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判明原定从四川泸州北渡长江的计划已不能实现,决定迅速撤出战斗,渡赤水河西进


青杠坡战斗遗址,青山处处埋忠骨。

(2)扎西会议再定回渡


1月29日,红军在贵州的土城、元厚等处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向川南的叙永、古蔺等地进发。这一决策是毛泽东根据当时变化的情况,从实际出发采取的积极防御措施。


在中央红军进至川、滇、黔三省交界的“鸡鸣三省”时,党中央作了重要人事调整,由洛甫(张闻天)代替博古之职。这是继遵义会议解决军事领导问题之后,解决的又一重大组织问题。


贵州土城镇,红军一渡赤水的重要渡口


随后,他们来到云南的扎西(今威信)。在“扎西会议”上,毛泽东总结了土城战斗失利的教训,提出一个震惊四座的主张:


“回师东进,再渡赤水河,重占遵义!”


丰碑永立的一渡赤水元厚渡口。


2.二渡赤水:趁敌不备再占遵义



2月18到21日,中央红军由四川的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一下子把敌军主力甩在川南的叙永、古蔺及云南扎西地区。


正准备收网的敌军一下扑了个空,这一迷踪步使得蒋介石及其高级幕僚惊呼红军的行动“飘忽异常”,“忽进,忽退,一再回旋,使国军迷离惝恍,摸不着企图所在”。


中央红军二渡赤水要图
制图/刘耘硕,鱼一条


(1)遵义战役:“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二渡赤水并取得娄山关大捷后,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


娄山关,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是连接贵州至重庆的必经之道,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娄山关。

2月24日,红军奇袭桐梓,并对娄山关之敌发起攻击。黔军王家烈部仓促应战,急调遵义地区的部队往娄山关增援。另一方面,在蒋介石的催促下,薛岳部急令第一纵队司令吴奇伟等率第五十九、九十三两个师,从贵阳地区开向遵义增援。


这是一场生死时速硬碰硬,以及回师东进后必须要拿下的战役。


25日,红三军团之华山团和东山团前赴后继向娄山关发起猛烈冲击,血战之下成功拿下娄山关的制高点——点金山。其后,他们持续战斗到26日晚间,最终攻克了娄山关。


娄山关战斗遗址和纪念碑。

摄影/杨舰


娄山关之战虽取得胜利,但真正的劲敌却是吴奇伟部,因此红一、红三军团被命令连夜兼程进军遵义,趁吴奇伟部到来之前夺取遵义。随后的28日上午,几路红军在遵义的红花岗、插旗山等地的重创吴奇伟部。


至此,整个遵义战役从攻占娄山关、到进占遵义再到击溃吴奇伟部,红军共击溃和歼灭敌人2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多名


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而蒋介石则称遵义战役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


娄山关纪念碑,

每年都吸引不少红色文化“朝圣者”来此追忆“红色神话”。

摄影/李贵云


于是,毕业于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曾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却又被白崇禧评价为“只能指挥一个团”的蒋介石于3月2日飞抵重庆亲自“督剿”。命令“凡我驻川黔各军,概由本委员长统一指挥,如无本委员长命令,不得擅自进退”。


再联系到往后的局势走向来看,校长的这一系列任性操作,倒显得如此“浪漫”……


(2)苟坝会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立


红军虽然重新占领遵义,但这里并非久留之地。


蒋介石重新组织起四路纵队不顾一切地寻找红军“决战”,并叫嚷这“是我军围剿唯一良机”。在另一边,3月初,中革军委成立了前敌司令部,朱德任前敌司令员、毛泽东任前敌政治委员。熟悉的朱毛搭档又回来了!


苟坝会议确定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成立。

撤出遵义后,林彪、聂荣臻发来了一份电报,建议进攻打鼓新场(今毕节市金沙县城)。3月10日到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苟坝召开了会议,讨论到底要不要进攻打鼓新场


从表面上看,打鼓新场是当地著名粮仓,商贾云集,攻下它能够为红军提供大量的补给,而且此地只有黔军驻守。然而当时在深刻洞察局势的毛泽东的视角里,攻打该地却不是上策!


红军指战员求战心切,发电报建议攻打打鼓新场。


原因在于,一方面红军目前损耗较大,另一方面该地驻军为黔军,而周边有中央军可驰援。如果久攻不下,就有腹背受敌之险。且正如此前攻击中央军时,心中自有小算盘的黔军却不愿支援的前例,如果攻打中央军占领的鲁班场,或许黔军并不会前来支援。


争论中,毛泽东与其他人意见不同,真可谓“虽然千万人吾往矣”,虽然以辞职相劝,但结果从一开始三个人不同意到最终只有他一人投反对票。事关红军生死存亡,散会后,毛泽东夜不能寐,提着马灯漏夜赶到周恩来的住处说服了周恩来。其后,两人又一同说服了朱德。在三人的坚持下,求战心切的将领们才终于同意放弃进攻计划。后来红军截获了敌军电报,证实了毛泽东的预判。


苟坝的毛泽东小道,改变了红军的命运。

此外,苟坝会议中,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指挥作战,以解决紧急军事指挥中集体决策的短板。


至此,我们伟大的军事指挥家毛泽东,终于拿稳了他手中的指挥棒,下一步,跟随他手中指挥棒左右腾挪的不是红军,而是——敌军


一盏马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景。

3.三渡赤水:红军的“蹲草丛”杀招



放弃攻打打鼓新场后,红军仍未从根本上打破敌人的“围剿”,要完全摆脱敌人的围攻,只有假道云南。要实行这个计划,必须把滇军主力调入贵州腹地。因此,三渡与四渡在实施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组合杀招”。


中央红军三渡赤水要图
制图/刘耘硕,鱼一条


3月16日至17日,中央红军从茅台及其附近地区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古蔺地区。全军进入古蔺县域后集体隐蔽待命,只有红一军团1个团伪装主力,由铁厂、两河口(今丹桂镇)带着电台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使得敌军误认为红军仍打算北渡长江。


“成竹在胸”的蒋介石也确实判断红军又要北渡长江,因而纠集军队企图将红军聚歼于长江南岸的古蔺地区。蒋介石声称“剿匪成功,在此一举”


茅台镇四渡赤水纪念碑以及茅台渡口。
摄影/曹经建,陆宇堃

正当蒋介石准备决战之时,红军主力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以隐蔽、神速的动作着手准备四渡赤水……


4.四渡赤水:真正的高潮在贵阳



3月21日到22日中央红军由太平渡、二郎滩等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进入贵州。凭着虚实难料的“终极走位”,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时,敌人仍没有弄清红军的去向及真实目的。


如此一来,中央红军在黔境的胜利终章已经近在咫尺。不仅如此,长久以来大家都认为四渡赤水的高潮在遵义,而实际上四渡赤水的真正高潮其实是发生在贵阳,即佯攻贵阳、“活捉”蒋介石


校长的“渡劫”时刻到了……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要图
制图/刘耘硕,鱼一条

(1)佯攻贵阳,“推塔”蒋介石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后的第二天,各军团便以急行军的速度直向遵义方向和乌江北岸扑去。这时,蒋介石还蒙在鼓里,他于3月24日飞到贵阳“督战”,设立行营在贵阳乐会巷,原贵州省主席毛光翔公馆处,这幢小楼与黔北遵义小楼的建筑风格虽然相似,却成为了毛泽东与蒋介石、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命运交织对决的两处堡垒。


位于贵阳的蒋介石驻地毛公馆,
承载了四渡赤水的高潮对决时刻。


一处使得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起死回生、终于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而另一处使得本来“壮志在胸”的蒋介石,惊慌失措、彻底失去了“围剿”红军的机会


面对蒋介石的“千里送人头”,红军焉有不割之理?于是,红军命令九军团暂守马鬃岭地区,伪装主力,向长干山、枫香坝佯攻,以吸引敌人北向,另一方面,红军主力则冒着狂风暴雨,着手南渡乌江,直奔贵阳,佯装要直捣黄龙、“活捉”蒋介石。


《伟大转折》中的蒋介石正面临危急时刻。

(2)调出滇军,顺利出黔


国民党此时兵力分散,贵阳城防空虚,仅有周浑元部4个团的兵力,且这4个团都在贵阳外围守备,城内兵力包括宪兵队在内不足2个团


等到4月上旬红军主力集结于贵阳城东北不到50公里的修文、开阳县境内时,蒋介石明显有些慌乱。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坐镇贵阳的督战之举,反而给红军献上“项上人头”。


四渡赤水不仅是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指挥对战”
更是中央红军与敌军的“生死对决”。


情急之下,蒋介石急电滇军孙渡部“星夜兼程猛进……万勿延误”来贵阳“保驾”。孙渡部虽然及时赶到贵阳“勤王”,蒋介石也对他们进行了犒赏。但这绝不是刚愎自用的蒋介石想看到的局面。毕竟,此前大话已经撂下,若再不歼灭红军,“何颜再立于斯世?”


从整个大局来,四渡赤水以佯攻贵阳掀起了最具戏剧冲突的高潮,而这个高潮对于蒋介石来说确实有些苦涩和无奈。滇军被调出云南,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使得他试图在贵州追剿中央红军的企图可以说就此破灭了。


《伟大转折》中红军渡过金沙江,走向胜利时刻。


尔后,中央红军趁滇军被调出滇黔边境云南空虚之际,直插云南,并以同样的招式,又一拳狠狠打在云南王龙云的脸上,随后渡过波涛汹涌的金沙江,胜利突出了重围。


中央红军从1934年12月12日进入贵州黎平境内,到1935年4月22日,(除红九军团作策应外)胜利离开贵州,总耗时149天,而在这段时间内、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到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感受一段伟大征程。




乌蒙千里大回旋

红二、红六军团如何旋出敌军重围



“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这个极高的赞誉,是“走位大师”毛泽东给到的。而受到赞誉的,则是另一支长征在贵州大地上的红军力量——红二、红六军团


绵延千里的乌蒙山脉。

摄影/杨孝


1934年10月24日,红三军(会师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与红六军团主力在贵州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之后,便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红军力量……



重返贵州,转战石、镇、黄



1.红二、红六军团合体,“燎原之势既成”


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时,贺龙萧克等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在湖南实施策应。蒋介石那时的重心虽然在“围剿”中央红军上,但对木黄会师后的红二、红六军团也丝毫不敢松懈。


早在1935年初,忧心的蒋介石便集结湘鄂西边境的军队共20余万人,向刚建立的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疯狂的“围剿”。而当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他们便成为被“围剿”的主角。


位于贵州印江县木黄镇的木黄会师纪念馆。

2.石阡会议统一思想,转战黔、大、毕


1935年10月,蒋介石决心要一举“剿灭”红二、红六军团,彻底拔除安插于湘西北的眼中钉。他调集130个团的兵力,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


敌军来势汹汹,敌我绝对实力悬殊,固守根据地并非上策。红二、红六军团决定按照军委的指示转移根据地,在11月19日,他们开启长征,计划重返贵州


见证了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的千年柏树,
被当地民众当做“神树”。

到达贵州石阡,让红军有了一个长达10天的休整机会。起初,他们打算在黔东这一带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不过结合当地军事补给和地形地貌以及敌我军事实力现状等原因,又决定放弃这一打算。这一次会议便是具有转折性的石阡会议


随后的1月20日他们也接到军委指示:“转黔大毕(即黔西、大定、毕节)地区,群众、地形均可作根据地”。


他们的生路也同样在敌军薄弱的西边,而他们同样面临此前中央红军所面对过的难题:跨过乌江天险


位于贵州石阡县的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



巧妙突破乌江上游——鸭池河

轻松占领黔、大、毕



1.深入黔西北腹地,攻占黔大毕


敌军驻防的乌江天险不可强攻,红军再次使出声东击西的战术,先后佯攻贵阳和遵义,使得乌江上游的鸭池河渡口防守空虚,从而巧妙躲避了阻拦。其后,他们又迅速占领了黔西县城和大定(今大方县)县城,更是不费一枪一弹解放了毕节。


黔西是川盐在黔的集散地,乃军事和经济要地。红二、红六军团轻松深入黔西北腹地令蒋介石十分恼火。为此,他投入81个团的兵力,直奔黔大毕地区围歼红军,并再次飞抵贵阳坐镇指挥。


位于贵州毕节市的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


2.战略转移,放弃毕节转战安顺


红二、红六军团轻松占领黔大毕创建根据地,各项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他们在这里成立了中共川滇黔省委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由于宣传工作做得好,扩红工作进展得也很顺利,还得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在短短的20多天里,红二、红六军团在黔大毕地区就扩充红军5000余人。 


长征路上扩红工作中吸纳的“新鲜血液”,
不仅有前线战士,也有为伤病员保障后勤的洗衣队员。

饶是如此,军事力量依旧悬殊,敌我双方总兵力形成了6:1的比例;与此同时,敌人地面有炮兵作战,空中有飞机的轰炸和侦查相配合,使得反“围剿”压力颇大,最终反“围剿”形势渐渐危险起来。


2月下旬,黔西、大定失守,红二、红六军团因而决定放弃毕节县城,向安顺地区转移。



乌蒙山千里回旋战



1.回旋战第一役,以则河挫国军锋芒


面对敌军围堵,红二、红六军团面临何处去的问题。1936年3月2日,他们行进到赫章县野马川,开了一场关系到前途和命运的会议——“野马川会议”


会议研究制定了乌蒙山回旋战斗的战略措施,避敌精锐,冲出重围。乌蒙山地区,是云贵高原的最高部分,层峦叠嶂、气势磅礴,其中支蜿蜓于云南镇雄、贵州赫章、毕节、大方等地,沟深林密,作战环境十分艰难。


层峦叠嶂、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
为红军的千里回旋提供了庇护。
摄影/徐俊

一开始,红二、红六军团选择向西北移动,这使得敌人误认为红军要北渡金沙江,国民党军急忙追截阻拦。


在贺龙的率领下,红军突然由云南折返,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贵州的以则河等地。他们在此布下伏兵,袭击了其后追来的樊嵩甫纵队,使其不敢再轻易锐进。


2.荒岭峡谷之间,红二、红六军团最危险的时刻


以则河之战后,红军再次急速行军云南,进入奎香,他们本来打算向镇雄前进,但后来得知那里早被郝梦龄纵队占领。随后,他们俘获南边万耀煌先头部队的两名逃兵,获知万部将从赫章途经哲庄坝开赴镇雄,红军决定在三锅庄、哲庄坝一带设防伏击。


乌蒙山回旋战制图。
制图/彭聪


12日,当敌军进入伏击圈时,红军将敌军从中截断,被包围的敌军迅速被红军消灭,万耀煌本人化装成马夫才趁乱逃走。


哲庄坝战斗虽获胜利,但由于第十三师收缩较快,主力逃脱,北边的郝梦龄纵队及第九十九师又由镇雄折回增援,使得红军依旧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


此时,红二、红六军团被围困在镇雄、赫章及财神塘纵横30里内的窄小区域,形势十分危机。乌蒙山区气候恶劣,这一带更是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部队给养非常困难,他们经常在缺粮断水中行军作战。而一旦正面遭遇敌人,则很容易被封锁在荒岭峡谷之间,况且,连续作战使得指战员和士兵都很疲劳。


哲庄坝战斗遗址。


这正是红二、红六军团自长征以来,处境最为险恶的阶段,可谓生死存亡的最危急关头。而敌人其实也被红军拖得精疲力竭,晕头转向。贺龙、任弼时等冷静地分析了敌情和地形,认为目前虽然极端困难,但也是突出包围圈的最好时机。


随后,他们决定丢弃部分辎重装备向南突围,再次折返西北方向,迅速从郭、樊两个纵队间,穿过了封锁线,于3月16日再次进入黔滇边区,并于次日穿过国军防线,直趋滇东。


此后十几天,红二、红六军团又分别伺机在黔滇边区穿梭。1936年3月28日,红军从云南宣威入黔占领盘县。此时,他们大体已走出了敌人的包围



盘县会议,顺利出黔境



顺利占领盘县后,此处反倒又成了一个抉择:走还是留?


红二、红六军团原本打算在南北盘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但此前他们收到朱德、张国焘的电报,建议他们“设法渡过金沙江北上”。由于他们此时对国内大势并不清楚,因此于3月29日致电红军总部询问详情:“我军究应以此时北进与主力会合抑或留在滇黔川边活动?”


次日,朱德、张国焘及时给贺龙、任弼时回电,但对于究竟应否过江,红军总部并未强求。


位于南北盘江之间的盘县(今盘州市双凤镇)。


3月30日,红二、红六军团领导人在盘县“九间楼”召开会议,传达了红军总部电示,他们依据全国形势以及红军主力已转向西北等情况,决定放弃在长江以南建立根据地,转而渡过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


盘县会议对迎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高潮的到来,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它不仅是红二、红六军团长征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也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


盘县会议是红二、红六军团长征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摄影/=G

次日,红二、红六军团主力撤离盘县向西挺进,一举冲破孙渡部队防线,进入滇中地区,进而直逼龙云老巢昆明。吓得这个云南王急忙回撤在金沙江附近的守军。当然,这也只是故技重施,等敌人急驱回守昆明之际,红军昼夜兼程到达金沙江上游的重要渡口石鼓镇。


到这时,再次坐镇贵阳指挥的蒋介石才弄清红军准备北渡金沙江,急忙调兵遣将,布置防堵,但这些行动计划为时已晚,只得再一次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蒋介石两次坐镇贵州指挥“围剿”,两次都以相似的结局结束。


红二、红六军团两万里的长征,在贵州大地共活动3个月,攻占了12座县城,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坚定支持,而惊险的乌蒙回旋战更是军事指挥上的妙笔杰作。


致敬这群无畏艰险的红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回望这片西南的江山:长江、乌江、赤水河……数不清的浪花也难以淹没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革命火种;而大娄山、乌蒙山、武陵山……看不透的层峦叠嶂更为中国工农红军的脱困取胜提供了巧妙的保护色。


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风云变幻几经苦难,数次站在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贵州,这一道道险要的关卡、这一次次九死一生的局面以及这一路的讨论、争执以及无数的牺牲和战斗……更见证了中国革命者惊心动魄、来之不易的一切。


贵州,岂止是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更是天下苍生的国之福地。


熊熊革命圣火,在贵州永不熄灭。




2024年地道风物推出

“多彩贵州:人文山水·时光峰峦”贵州文化专题!



本系列第五组文章,主题为红色文化
包括二篇图文:
本期图文头条——
用全局视角打开“四渡赤水”是种什么体验?
带你重回1935年,一起闯关90年前的生死关卡!
本期图文二条——
奇绝山水里的中国传奇,贵州人的红色基因从哪里来?
看贵州人骨子里的红色基因,如何打造这座坚实的红色堡垒     




策划、编辑丨欧寒天

撰文|山川 天棒

图片编辑 | =G

地图编辑 | 彭聪刘耘硕

设计|鱼一条,九阳

首图|付树湘

封图 | 杨建

未署名图片来源 | 陈伟红


☞ 上下滑动查看 ☜

📖

参考资料

《红军与贵州革命老区》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黔山秀水的红色记忆》贵州省军区政治部


※特别感谢

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