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基层麻醉网
基层麻醉网—麻醉专业永久免费网络继续教育平台缔造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山西首例|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王海雄主任应用乐 ... ·  2 天前  
懒人医考  ·  这些考生可提前一年通过执业医师考试!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基层麻醉网

氨溴索使用的8个问题 !

基层麻醉网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3-07 08:31

正文

痰是呼吸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导致分泌液的量增加,黏稠度的发生变化,形成痰液。痰液中包含了粘液、异物、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以及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等成分。它可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咳嗽,并会加重感染。


氨溴索可以说是临床上最为广泛的一类祛痰药物,氨溴索为溴己新的活性代谢产物,在作用机制方面有和溴已新相似的一面,但氨溴索同时具有溴己新所没有的“独门招数”:能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形成,调节痰液中浆液与黏液的分泌,降低痰液黏稠度,促进纤毛运动,使痰液咳出。作用强度方面,氨溴索的祛痰作用比溴己新更强。


另外氨溴索与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红霉素等抗菌药物合用时,可增加这些药物在肺部的分布浓度,提高抗菌疗效。在临床中氨溴索常用于伴有黏痰难以咳出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治疗,其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统症状。



1、氨溴索的使用?


在氨溴索这个应用的情况,我们说氨溴索,现在有口服的,有静脉的。如果病人的急性症状比较严重,痰液比较黏稠,我们就采用静脉注射甚至可以联合气道的雾化,这样的话双管齐下能够增强我们的效果。病人如果比较轻,可以在门诊进行治疗的话,痰液比较好,我们往往给他口服,这样的话降低病人的医疗成本从而也可以达到我们医用祛痰药物改善症状增强疗效的目的。


2、病人泡沫痰液很多,适合大剂量用氨溴索吗?


氨溴索类的药物,它可以有双重作用,一个是黏痰溶解剂,一个是痰液调解剂,它还有促进痰液的排出的作用。如果是大量的泡沫样痰,那就说明他的痰液还是比较稀释,那我们就不一定非得要应用我们的氨溴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用它的促排剂,让他增加肺活量,用力的咳嗽。


如果是大量的稀薄痰,那就说急性的渗出比较严重,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抗炎药减少渗出,这样的话也会减少痰量。我们也要区别对待,如果是感染性的问题我们应该用促排剂,如果是大量的泡沫痰,是由于非感染性的因素,我们就要用以改善肺部的循环为主,它就可以减少泡沫痰的数量。


3、儿童如何祛痰排痰?


儿童祛痰排痰,主要是因为有一些儿童比较小,他不会咳痰,不会有效的利用气流的冲击来排痰,我们就要辅助拍背排痰,也要观察,确实她是由于粘痰,痰液太粘稠,我们就要适当增加水分,包括气道湿化和全身液体量的补充,在这种前提下以后我们可以用适当的粘痰稀释剂量,也就是我们的氨溴索类的药物来促进他的排痰。


4、氨溴索静脉注射和雾化哪个疗效更确切?


理论上讲静脉用药是非常确切,雾化的话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药随着我们水蒸气的呼出,呼吸的过程中间又呼出来,所以说我们还是把它作为辅助的方式,主要还是以静脉方式为主。


5、氨溴索能雾化吸入,这样用合理吗?


雾化吸入理论上讲是合理的,可以用。我们现在有一些是水蒸剂我们是可以直接用。静脉用我们刚才说了,还是以静脉为主,因为雾化量随着呼吸的情况有一些药物又被呼出来,所以它的疗效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6、现在临床用量远远大于说明书,对此怎么看?


氨溴索是常用的临床祛痰药,现在临床用量远远大于说明书,每日往往达到几百毫克,有国外报道每日可达一千毫克,请问老师对此怎么看?


从理论上讲它的说明书和实际应用是滞后的。我们从氨溴索实验的结果来看这个药还是非常安全的,它的中毒剂量和治疗量的空间非常大,我们在用的过程中会出现我刚才说的特殊情况,也包括很多杂志发表的几百毫克甚至上千毫克的用量方式。这种特殊情况没有进入到正规的说明书,或者说是用药指南里,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非常时刻的选择手段,但不能作为常规的手段来应用。


7、糜蛋白酶雾化吸入效果怎么样?请问与溴已新联用合理吗?


糜蛋白酶的一些情况应该是我们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用的非常多,现在的疗效从安全度上来说,有效程度比不过氨溴索和溴已新,刚才谈到了溴已新和氨溴索,它们是属于黏痰溶解剂的同一类,这两个没有必要联合,但它的作用基本上相当,只是根据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药源,你可以从中选择,但不主张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8、是否只要有痰的疾病就可以使用氨溴索?


我们用祛痰剂的这个情况,叫做对症处理,如果他有少量的痰比如说哮喘和COPD,他的量很少不引起他的痛苦也不造成气流堵塞,我们不一定非要解决它,我们的治疗方案是一个复杂的要考虑到各种症状,从病因治疗和症状治疗。如果痰不是很明显的话,我们不一定需要给他祛痰的药。


— THE END —



转自:医护讯

编辑:赵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