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耳封堵术(LAAO)已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替代终生抗凝治疗的重要手段,其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封闭左心耳结构,从而降低未来发生卒中的风险。然而,左心耳封堵术患者在术后3个月需要进行抗栓治疗,以防止外源的左心耳封堵器内皮化之前的血栓形成风险。然而,接受左心耳封堵器治疗的患者往往是出血评分较高的人群,他们植入左心耳封堵器的目的就是不能承受终生的抗凝治疗。因此,这好比一群容易出血的患者为了避免终生服药的出血风险,需要植入封堵器,还需要同时承受三个月的抗栓治疗。这三个月的抗栓治疗对这些高出血风险患者无疑是“关键时期”。目前,关于左心耳封堵术后3个月的“关键时期”出血事件的研究较少。近期,JACC: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杂志发表了一项LAAO病例登记研究,探讨了这一话题。
本试验为一项多中心研究,纳入在美国9个心脏中心进行左心耳封堵术(LAAO)的1,649名患者。早期非手术相关出血被定义为与手术无关,在装置植入后3个月内发生的出血。出血的严重程度由Valve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2分类定义。在45天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共有121名(7.3%)患者经历了早期非手术相关出血事件,其中69名(57.0%)被分类为大出血(占患者的4.2%)。早期非手术相关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出院时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调整后的风险比[aHR]:1.61;95% CI:1.12-2.33;P = 0.01)、既往胃肠道出血(aHR:2.15;95% CI:1.38-3.35;P < 0.001)以及既往出血的多个部位(aHR:2.33;95% CI:1.34-4.05;P < 0.001)。出院时的DAPT能预测3个月和45天内所有和重大非手术相关出血。在平均2.3年(Q1-Q3:1.1-4.1年)的随访后,早期非手术相关出血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独立相关(aHR:1.53;95% CI:1.15-2.06;P < 0.001)。这种增加的死亡风险在45天时是相似的。
本研究通过对1600余例LAAO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发现,LAAO术后3个月内非手术相关性出血(主要是抗凝相关出血)的发生率在7.3%,大出血的发生率在4.2%。这些患者大约有40%接受了双抗血小板治疗,25%接受了单抗血小板,25%接受了抗凝治疗。既往出血史和术后双抗血小板治疗是LAAO术后3个月发生早期出血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且,不论什么程度的术后早期出血,都是未来死亡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我们可能需要对LAAO术后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特别是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双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术后出血风险最高的抗栓策略,在有出血病史或者老年人中不建议使用。如果能显著减少患者LAAO术后3个月的早期出血,就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未来的死亡风险。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023452/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2023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推动行业力量·十大医学新锐”。2024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