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条
每天一条原创短视频,每天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天精选人间美物,每天来和我一起过美好的生活。
51好读  ›  专栏  ›  一条

复工第8天,我去了宛平南路600号

一条  · 公众号  · 视频  · 2025-02-12 07:55

正文

▲ 点击蓝字,设为星标,以防失联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春节假期后复工第8天,

网络上“哀声一片”,似乎打工人脑子里都有一个声音:

人到底为什么一定要工作?

精神内耗、职业倦怠、35岁危机、睡眠拖延、职场PUA……

这些职场困境越来越普遍,

“牛马”成为共同认可的自我称呼。

近年,上海市著名的“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接诊了越来越多因焦虑抑郁等问题来访的打工人,

据此,出版了一本《轻松上班:打工人心病处方》,
以个案展开,
不仅解释了精神内耗、职业倦怠等问题的成因,
而且贴心开出了自助和互助的“心病处方”。

这本书于2024年上海书展期间上市,上市首日就被一抢而空。

上海市著名的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被网友亲切称为暖心之家(sweet home)

一条拜访曾庆枝(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健康促进科科长)、李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健康促进科副科长)

被网友称为“600号男神”的谢斌医生在序言中强调:
掌握提升职场幸福感的自主技术虽然可以提升压力耐受性,
但它们并不能触及问题的核心,
需要改变的是压力的来源,即改变“有毒”的工作环境、职场文化等。
职场心理健康——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
一条拜访了本书的主编曾庆枝、李黎医生,

请她们为自嘲牛马的一代,开出一份精神健康指南。

自述:曾庆枝、李黎
编辑:倪蒹葭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有一个心理热线接听室,职场、青少年教育和情感是三大主要来电问题
关于职场人士的代称,前几年是打工人,最近是牛马、吗喽,身份好像越来越低,打工人心里的不确定感越来越强。不确定感会引发很多问题,包括焦虑、职业倦怠,对职业的意义,甚至生活的意义都会觉得很迷茫。很多职场人员走进了我们的诊室。
精神内耗,其实就像你的脑子里一直有两个小人在打架,谁都没有赢,但争吵一直在持续,这需要耗掉我们精神的能量去支持两人打架。很多打工人可能会面临,今天什么事情都没做,但是能量就耗光了这种状态。

内耗的损伤太大了,你去跑10公里,可能只是生理酸痛,实际上会有很多释放,但精神内耗别人是看不见的,是不被理解的痛苦,它的损伤是从心理到生理、精神都会消耗,就像把一个人的电池给抽干了。

《我的解放日志》中的打工人
为什么我们人会产生精神内耗?本质上我觉得是他跟自己相处的问题,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如果他本身是一个比较敏感,或者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的人,也更倾向于有这样的内耗。
对于精神内耗的人来说,他也不想,但是控制不住,面对这样的来访者,我们更多时候是帮他一起去探索,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我有一个来访者,他自己创业做公司,前期非常有激情,以前在国外创业,但回到中国以后就有点水土不服,然后他一直在纠结到底他的决策正不正确?有很多自我的怀疑,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都产生怀疑,他的生物钟也乱了,晚上越累越不睡觉,刷手机可以到半夜,睡到中午才醒来。 (注:本文中的个案皆由几个真实案例糅合成,保护来访者隐私)
我就会跟他一起去探索,他决定回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真正内心需求是什么?然后慢慢地他发现自己想要做什么事,当他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时候,原先纠结的那部分内容,好像自动消失了,可能还有一些否定的想法出现,但是他在行动中也会慢慢破解,看到内心那部分力量和坚定的目标。

一条曾报道过的年轻人涌入寺庙小住、周末去道观打太极,许多人的初衷都是暂离外界纷扰的信息

帮助心理能量的电池充满电,部分可能需要专业人员跟你一起去做,但有一部分我们自己就能做,1)首先,心理能量也要靠生理的部分去支持,所以最基础的是保护好我们这副肉身,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有规律的生物钟,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恢复。

2)减少外界不良信息的侵入,包括无效的社交网络软件。因为外面的信息太多了,你看到一些光鲜的地方,开始自我怀疑,人家怎么都过得比我好?人家都回去创业了,我是不是也要回去,我到底留在大城市有什么意义?所以给自己留一些空间,减少这些信息对心绪的干扰。

3)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剪除太多的细枝末节的社会关系,一些不需要的社会关系把它剪除了,也是减少心理负担的一个过程。

4)一开始我们可能不需要提供那么多建议,观察生活中比较混乱的地方,找一个你能突破的点。比如说我每天半夜才睡觉,那就去改这个点,现代人容易有睡眠拖延的问题,工作已经很累了,但是睡前忍不住刷手机,白天的时候,前额叶有能量去管住我们,但是到了晚上,前额叶工作了一天很累了,所以自制力下降。每天睡前我就把手机锁起来也好,远离也好,一定要放到旁边去。5%的改变其实可以带来更大的改变,行动会给你带来力量。

职业倦怠不是一种病,世界卫生组织说它是一种状态,但它的确会给人造成痛苦,也是抑郁焦虑的一个危险因素,所以 职业倦怠 到后来很多人都会抑郁。

它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耗竭感,身体精神心理好像都被掏空,非常没有活力;

第二个是对工作失去热情,也失去了成就感,觉得自己做的工作没有什么价值;比如他以前看到自己销售量提升了,很开心,但到职业倦怠的时候,会觉得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用?自己做的所有的都没有什么价值,职业的自我认同感也会降低。

另外是情感的疏离感,这通常发生在需要很多人际交往的行业,比如说我们医生,还有服务行业,为什么病人有时觉得医生好像没有感情,当一天看了几十个病例以后,他没法有感情,能量都耗尽了。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600号画廊。李黎医生说:画廊很一大部分作品是康复患者创作的,也有对精神问题感兴趣的艺术家,这幅画特别让我有打工人的代入感,一个个人很像NPC,也会自我报错

职业倦怠怎么产生的?一是工作负荷跟你个人承受能力不适配,比如说你是做服务行业,必须每天保持8小时、12小时的微笑,这跟你能输出的情绪价值已经完全不适配了。

二是回报和付出不成比例,一个人的价值经常得不到体现,比如得不到晋升,得不到尊重。

三是责任跟权力不匹配,给了你很多责任,你又是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但做这项工作,需要调配很多资源,实际上你是没有的,那你会失去控制感,增加出现倦怠的风险。

从职场因素来说,如果让员工在适配岗位上发挥,有相应的薪酬制度来体现他的价值,有比较好的上升通道和公平的竞争环境,能改善职业倦怠。

从个人来说,改善职业倦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找时间休息。有些人不允许自己休息,觉得自己不配休息。

对自我要求比较高,完美主义、A型人格的人容易职场倦怠,他为了完美付出很多,人的能量就那么些,慢慢消耗以后,是不是就倦怠了?还有高控制欲的人、服务性行业的人也容易出现。对完美性格的人来说,他可能需要觉察到实际上没有完美;

有些人把职业当成了全部的生活,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事业上,这部分人我们需要让他自我觉察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可能通过工作来获得安全感,那获得安全感除了工作还有什么途径?他的社会关系,他内部的自我认同。为什么会缺乏这部分,而只能靠职业认定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需要去探索。

曾庆枝医生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我有位来访者,是个小姑娘,创业的时候热情很高,2022年在上海,一切暂停之后,她的生活节奏就乱了,突然像被抽干了,一点动力都没有。她觉得为什么前期那么大动力,现在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很怕自己从此摆烂。
我跟她做了20多次的治疗,发现她前几年其实是过多消耗,投入了特别多的精力,突然停下来以后,身体开始反应了。聊到为什么要创业,她说想让家人看看她是有能力的,她比他们强,她原生家庭环境不太好,有过被家暴,她前期的一切动力都是为了混出个人样,让别人看看,并没有想到自己需要什么,帮助她梳理这一点以后,跟她一起探索,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一直戴着假面具去去面对外界,其实内心的那部分,跟面具那部分是有冲突的,这种冲突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都挺好》中的程序员

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会设定35岁这条线,35岁是个多好的年纪,非常富有创造力,又有经验,又比较理性的一个阶段,对职场来说应该很有价值。

这个限制的危害挺大,起码会造成每个职场人的焦虑感,如果35岁这个阶段被裁员了,再就业这个市场就没人要,好像是被社会抛弃了,无端地会引发很多的焦虑。

如果35岁失业了,我觉得从三个方面自救,第一个首先要改变“被抛弃了”这个认知,失业可能不是个人的原因,可能是环境改变了,也可能是这个行业走到了末端,你早早抽离出来,有机会去发现新的行业,这是一个机遇。如果你一直是受害者心态——世界对我不公,或者我自己不行,这些想法已经会消耗掉你很多能量,容易做一些不明智的决定。

第二,找到自己想要做什么?社会需求什么?我现在有什么能力?从这三个当中找到一个交集。如果我想做的是这个,社会正好有这个需求,但我缺乏这样的能力,那现在这个阶段正好可以去学习提升你的能力。

第三个就是行动,找准方向就去行动。内耗都是内心的活动,你尝试去行动以后,就发现选A和B没有那么纠结,可能不是A也不是B,而是C这条路,一开始我们不要求完美,从你能做的事情开始,你行动以后有反馈,这种反馈带来一些心理能量,让你有精神精力去规划下一步怎么做。

上海漕河泾园区的打工人

PUA的核心是控制。通过不断地贬低你,隔离你健康的一些人际交往,从认知上给你一些错误的引导,实现对你的控制,造成被PUA的当事人非常缺乏自信。

PUA一般会带着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个,你会觉得为什么跟他一起的时候,就这么自卑,这么没有价值感?曾经有个闺蜜跟我讲,她的一任男朋友跟她说,你要是没有遇到我,你现在人生非常惨,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这是明显的PUA,她说当时居然相信了。

第二点,你会觉得自己做决定,都得去问问某个人的意见,或者做了决定,觉得很心虚,是不是应该再去确认一下?这个时候需要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已经被控制了,为什么不能拿出自己的决断。

还有个特点,非常隐性,他会隔绝你其他健康的人际关系。举个例子,老板会说,你看看你是团队里最差的一个,为什么他们做得到,你做不到?听起来是在贬低否定你,但是引申一层,这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应该和团队成员有一个平等的关系,你被隐性地孤立了。

如果在工作上或其他人际关系里,某个人让你慢慢形成这样一个感受,觉得自己是最差的那个,不敢跟别人说你的困难,一说身边的人都会瞧不起你,那可能你是被PUA了。

日剧《我,到点下班》

我们找了一些常见的PUA话术,做一些反PUA的示范。
话术1: 别人能做好,你怎么做不好!

回答1: 他有他的长处,我有我的长处领导。其实你不知道在这些方面我也做了很多工作,要不是因为我,现在项目还没有这样的进展。

话术2: 好好干,以后给你升职加薪!

回答2: 真的吗?什么时候领导?去年这个时候你就跟我说了,能不能先升一点职,加一点薪,这样我就更有劲头。

话术3: 你真是辜负我的期待。

回答3: 不好意思让你失望了,领导,可是您的期望也太高了,你知道我已经很努力了,我干了这个那个事情,也没有得到你的认可,我也非常失望。

回应PUA,关键是要识别出他的逻辑。你在人际关系里面非常清楚自己的边界,他贬低你,你要对自己有客观的认知,他画大饼,你也能看得出来,以不变应万变去回复。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PUA?第一很敏感,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第二有讨好型人格,这和原生家庭、成长环境都有关系,在原生家庭里,如果需要去付出代价,比如必须要学习成绩好,我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爱并不是无条件的。这就养成了一个模式,必须要付出些什么之后,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爱。在职场里,也会觉得老板的要求我必须都满足,他才能够认可我,我们会不断复制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的最基础模式。

但是你也不要忽视,你现在是个成年人了,有力量去改变,可以变得不同,走出这些不健康的关系模式。

北京大量互联网行业青年从霍营站坐车上班
有毒的职场环境,给了我们很多影响,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你时时刻刻能感受到。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个数据,我们在职场精神健康促进里每投入1块钱,收益是4块钱,收益比很高。对员工精神健康的关注,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能,还可以预防影响企业生产秩序或形象的事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