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
,
而今迈步从头越
。
开源节流
8月29日,途牛发布了2018 Q2财报。
根据财报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净收入为5.253亿元人民币(合7940万美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14.2%。其中,打包旅游产品净收入为4.376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29.0%。增长主要源自跟团游净收入的增长。这背后表明了用户出游需求的持续增长。
同时,途牛2018年第二季度亏损收窄,非美国会计准则的净亏损为2260万元人民币(合340万美元),2017年同期非美国会计准则的净亏损为2.126亿元人民币。营业费用为3.719亿元人民币(合5620万美元),同比下降29.7%。
这不禁让人想到此番亏损减少是否和此前的降薪裁员有关。
据员工爆料,7月份,途牛召开了单方面降薪大会,用降薪的方式逼迫员工离职,降薪波及500人,引起部分员工罢工以作抵抗。
“上个月我的工资低了上千元,现在我连一支口红都不舍的买了。”途牛员工璐璐(化名)对旅界君吐槽道。
降薪大会过后一个半月,璐璐表示:据她所知已有20余名员工离职,包括约谈后被开除和主动离职的员工。而留下来的员工日子也不好过,平均薪资比之前低30%至40%。
“开降薪大会时说一个半月左右给大家答复,会恢复以前的提成计算公式,然而至今没有恢复以前的提成计算公式。”目前,途牛并没有对员工工资问题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导致内部员工怨声载道。
事实上,这不是途牛第一次裁员。早在2017年12月,途牛便辞退200余名内部员工,甚至有的部门直接被整个“削去”。
从时间上来看,途牛亏损收窄和此前裁员节流较为吻合。
一切的裁员与变相裁员都是在为公司开源节流,不知道现在途牛还能撑多久。
水深火热
自2014年登陆纳斯达克后,途牛烧钱速度比赚钱速度高得多。裁员风波背后是途牛“资金亏损”压身,根据财报显示,从2015年到2017年,途牛分别亏损14.6亿元、24.2亿元、7.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46.5亿元。
从Q2财报的数据来看,途牛在研发支出、销售和营销支出、总务和管理支出三个板块分别降低了费用,亏损有所减少。
其中,研发支出为7700万元(约合1160万美元),同比减少47.4%;销售和营销支出为1.736亿元(约合2620万美元),同比减少21.7%;总务和管理支出为1.293亿元(约合1950万美元),同比减少22.1%。
这说明节流举措发挥一定作用,但仅仅靠一点工资成本的节约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现阶段途牛面临的局面也是它转型不成功留下的后遗症。
2016年11月,途牛公布了五大新业务,转向金融、影视、婚庆、机票、酒店等五大新业务板块。而如今,途牛影视早已不再提及;婚庆业务转变成强调高端旅游的婚纱旅游摄影。
纵观整个OTA市场,现在携程是国内市场的龙头老大,后来者飞猪、美团强势崛起,竞争十分激烈。
而途牛原本的竞争对手同程艺龙正准备赴港IPO,最新估值230亿元,目前途牛市值只有9.82亿美元(67亿元),约为同程艺龙的1/3。盈利方面,同程艺龙2017年净利润约7亿元,而途牛2017年亏损7亿元,差距十分明显。
途牛已经掉队太多,这也就不难怪距离上次裁员仅半年的时间
途牛
又开始了一轮新的裁员风波。
“牛途”漫漫
虽然最新财报见喜,但是投资人并不买账。8月29日美股开盘后,途牛的股价下跌7%,收盘时股价报7.57美元/股。
途牛旅游网首席财务官辛怡女士表示:“二季度,我们的亏损持续收窄,同时保持着正向的经营现金流。我们的核心战略——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的拓展——已显出成效,对收入的贡献进一步增加。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对自营门市和其他销售渠道以及地接社进行投入,增加规模效益,争取为我们的客户和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看来途牛的多元化转型失败后,打算回归初心。途牛靠旅游线路的预订起家,如今重新回归旅游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是迷途知返。
在途牛举行的2018年春季产品发布会上,途牛表示今年将扩张国内自营地接“随往旅业”数量,年底达到30家;拓展海外直营地接服务网络“环球经典”;推行目的地“全球合伙人”计划,提升目的地的服务质量和营销推广效率;发力“枢纽联运+干线+目的地服务”模式,改善旅游线路的交通体验和效率。
截至2018年8月28日,途牛拥有308家自营门市。截至2018年7月31日,途牛拥有25家自营地接社,其中自2018年4月30日新增3家国内地接社,1家海外地接社。通过布局线下直营店,途牛试图线下为线上导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