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利剑》第三集)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当初听到虞海燕这个名字,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这可能是个女的,脑子里马上浮现出来高尔基这个小学生也能熟练背诵的名篇。
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虞海燕先后担任的这两个职务,前一个和李达康书记等同,后一个和高育良书记接近,用位高权重来形容不算夸张。
在反腐风暴袭来之际,他也确实有点像一只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努力挣扎逃命的海燕,有几分做贼心虚的叫喊着,穿梭着。
首先还是警权。
这几年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官员越来越倚重警权。越是做事不择手段的官员,越习惯肆无忌惮地使用警权。
就像此前我在
追剧记 | 越看越心惊,公安局长和纪委拼监控
中所描述的那样,警权中的技侦权早已成为高官最为倚重的倚天剑。
人性相通,中外同理,美国总统尼克松也曾给民主党总部装窃听器嘛。
和护士长那种始终保持着一颗窥伺进击的心不一样,虞海燕倚重技侦,主要是用来防范。按照中纪委官员李如军的讲述,在会所和家里这两个重要场所,虞海燕都动用技侦支队来反复探测,以图严防死守。
一个问题是,海燕书记防什么?当然是一防政敌,二防有人给他下套。我相信他此前不是吃过技侦的亏,就是曾经坐享过技侦带来的好处。
联合早报评论员沈泽远说反腐揭示出来的贪腐官员斑斑劣迹背后,是大陆劣质政治生态。互相监听,互相防范监听,就是劣质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问题是,
一个省会城市警察局有无可能抵抗省委常委兼市委书记违规动用大杀器?肯定不会,警权行使边界不清晰,既没有职业伦理与规范,又没有法律与制度防火墙,书记动用大杀器不会有任何障碍。
相反,原来海燕书记把我当自己人的受宠若惊感只怕爆棚。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这三大铁之外,一起监过听,恐怕是第四大铁了。
只可惜海燕书记依旧是外行,毁尸灭迹竟使出用醋泡手机的笨招。
倒是找内部人演练如何对付调查这招是靠谱的。这至少叫心理辅导。
找来演练的自称是曾在中纪委工作过的老人,其实还是兰州公安的退休警察。
来来去去,海燕书记私心里还是离不开警察。
迷信强力机构的人,总是习惯以强力来化解恐惧。
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前两波相比较,《巡视利剑》拍得更活络,画面语言更生动,各种细节信手拈来,更善于释放各种吸睛噱头,显示着中纪委的外宣技术更加花哨。
其实细究海燕书记的套路,基本都是常规套路。
所谓酒钢号列车,说明用人就是要用自己人,老部下自然好使,这是做官的基本道理。
市委督查室类似中正学社,是培养新鲜血液的黄埔军校,让大家明白自己的派系标签,要听书记的话
,跟书记走,做书记的好学生。这是做大官的基本套路。
老部下加上宣誓效忠的年轻人,就是梯队合理指哪打哪的基本班底。没有自己的班底,官场寸步难行。
至于铁杆秘书和高层内应,更是高官之标配。
他的结局,自然也是常规结局。被套进准星后,秘书反水,内应落马,自己坐困愁城,坐以待毙。那些醋泡手机和心理辅导的花招,听起来更像是在聊慰老愁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