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石英财经网9月14日发表希亚姆·瑟伦题为《盲目模仿中国的发展模式对迟到的印度而言可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的文章称,如果我们检视一下印度目前的发展战略,包括“印度制造”战略,就会发现它无疑是在试图复制中国的增长模式,但这很难成功。
中国惊人的增长纪录被视为早期一些东亚经济体寻求投资和出口主导模式的成功,其核心是低成本和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这一战略还基于能源和资源供应的良性假定。
但随着2007年至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出现重大结构转型,这种良性假定已经不复存在。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低成本制造业中心和领先的出口国,得益于一些罕见的、相对长期的有利国际经济因素。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消费市场相对开放,而且处于扩张期。全球贸易年均增速超过6%,远高于全球GDP增速。而且,超过一半的中国出口商品是由跨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或是中国同外国伙伴的合资企业生产的。
最近,中国已经日益整合进苹果、微软等跨国大企业的全球供应链之中。印度在这些供应链中的参与程度相对较弱。在早期阶段,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是把中国当成一个低成本的加工平台,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销往西方市场,而不是中国国内市场。
▲资料图片:2016年1-6月,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总额达1225亿美元,超过创历史新高的2015年全年。(日经中文网)
在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其出口在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大幅增长。但帮助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一极为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恶果被全部消除、全球经济实现完全复苏的情况下,这一环境也不太可能重新出现。
有一些更长期的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些力量可能转变全球经济和贸易的结构,可能导致印度的投资和出口主导战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一度快于全球GDP增长速度的全球贸易增速已经放缓至与全球GDP的增速持平,而在过去两年中甚至低于GDP的增速。所有这一切都使印度处于一个不像从前那样热情的全球市场之中。
有人认为,印度经济增长要加速就必须寻求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但亚洲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和地区主要供应链已经高度整合,极难渗入,特别是印度在基础设施、物流和质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的时候。
▲资料图片:2015年4月1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右)和印度总理莫迪出席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
画虎不成反类犬。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