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  ·  《胜券在握》:魔法中的“Bug” ·  6 天前  
独立鱼电影  ·  下架两次的国产神剧,突然翻红了 ·  1 周前  
电影工厂  ·  5种颜色打底衫,搭配起来真的太好看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取名扎堆、游戏趋同、题材跟风...这样的综艺很可怕!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8-23 00:13

正文

文|水果硬糖;来源|公众号“金牌舆情官”


取名扎堆、游戏环节大同小异、题材跟风抄袭等问题层出不穷,综艺节目虽然数量激增,但原创水平并未同步跟进,综艺制作行业正面临“创意枯竭危机”。


取名扎推,抱团取互蹭热度


在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浪潮中,“现象级”综艺总会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一种代表性的“节目名称模板”。综艺节目“重名”现象突出,一大波以“极限”“挑战”“爸爸”等命名的节目纷至沓来。


当年,从《中国达人秀》到《中国好声音》等“国字号”当头的节目大火,引领了“中国XXX”“XX中国人”等一批本土模式的涌现。


《中国好歌曲》《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中国星力量》等素人竞技类节目上线,陷入自我重复和互相效仿的“模仿秀”之中。



同时当《奔跑吧兄弟》成为国民综艺后,《XX吧XX》成为节目名模板,单是自家卫视就出现了《出发吧爱情》《燃烧吧少年》等“全套”系列。


此外,以“挑战”为核心词的《极限挑战》《挑战者联盟》《了不起的挑战》等明星户外职业体验秀纷纷扎堆;《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闪亮的爸爸》等亲子节目频频“撞脸”。


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成语的谐音改造也是节目名称的一大方向,但随着2014年总局规范通用语言的通知下发后,这种形式遭到禁止。


就连遭遇卫视史上最强“改名潮”的2016年,接连出来的节目名称也丝毫没有创意可言。


综艺节目取名大同小异,除了想要蹭爆款综艺的热度,吸引该类综艺节目粉丝关注外,或许还有思维的惰性。


只是这种缺乏新意的扎堆,带来的只有短期的眼球效益,毕竟被观众记住的永远都是首创者。


节目游戏设置趋同,互抄成常态


国内综艺节目一直处于你模他仿互相克隆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仅局限在节目题材上的撞车,就连各个节目中的游戏环节也是玩来玩去,少有新意。


对于购买版权的节目来说,除了参演嘉宾和原版不一样以外,从节目内容、环节设置、画面剪辑、镜头处理,甚至是游戏玩法都是一模一样。


国外综艺节目中玩遍了的指压板,泥潭混战,水上竞技等游戏频繁且高重复度的出现在中国各种综艺节目中。


“之所同一个游戏反复出现是因为观众爱看,节目游戏环节直接照搬也是为了延续并保有原来的综艺效果,如果为了追求差异化而放弃这一设置,无疑是放弃收视。”这是大部分节目在制作时都秉持游戏“照搬”的理由。


但是,节目购买版权也不应是一味照抄原版,而是应在原有的模式下从“游戏设计”这一最小的环节入手,更好的本土化包装,本土化改造。让观众看到我们在借鉴版权节目的同时,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诚意。


此外,不仅仅复制国外综艺的游戏情节,国内各家卫视之间也是跟风成患。有人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跟风所能解释的,可以说,这是严重的同质化病态,更是一种病态的繁荣。



这几年,相似的游戏环节在多个综艺中反复出现。


人民日报也发文表示:“有的真人秀节目的制作就开始变得不‘走心’,甚至偏离了方向。这样的‘套路’似曾相识:上来先领任务卡,分成几组‘对决’,开始领先者后来被超越,最后结局皆大欢喜。”


“这样的故事也耳熟能详:为了追求梦想,住地下室,得了病也没钱治,终于一展歌喉一鸣惊人。应当说,即便真人秀节目是人造景观,但假若内容上粗制滥造、偷工减料,观众也会‘控制不住自己’,自觉换台。”


面对电视综艺节目中大量的环节设置重复,一个游戏多家卫视玩,归根结底是创新思维懒惰问题。


思维惰性,节目“撞脸”愈发严重化


一个户外竞技节目火了,一堆明星纷纷扎堆户外。荧屏上那些热热闹闹的综艺节目轮番上演,可在观众眼中,却都是那样“似曾相识”。


如今“拿来主义”盛行,节目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打开中国电视荧屏,热播的综艺娱乐节目几乎都能在海外找到相似的影子。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引进的综艺节目模式多达40至50余种。除了合法授权,还有不少节目直接学习国外热播节目,借鉴创意,推出类似的节目。



除了撞车海外综艺节目,国内各台之间也是相互模仿,孪生双胞胎节目同时出现也是常有之事,节目由此走向了更严重的重复和同质化。


《非诚勿扰》刚刚火起来,很快神州大地,从南到北都在相亲;《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还没播完,“妈妈去哪儿”“爸爸回来了”就出现了;那边《花儿与少年》中的姐姐弟弟还在国外,这边国内的阿姨爷爷已经蠢蠢欲动了。


此外,语言竞技类真人秀,虽然《我是演说家》号称《超级演说家》升级版,可两档节目几乎一样;同样的女明星嫁入普通人家做儿媳体验生活,天津卫视的《囍从天降》和江苏卫视的《明星到我家》完全雷同;明星跳水竞技真人秀《星跳水立方》《中国星跳跃》和飞行真人秀《冲上云霄》《壮志凌云》更是难分彼此。



综艺市场是块大蛋糕,人人都想趁机取得一些利润。而获取利润的最快途径则是“山寨”。


如今随着“拿来主义”的被滥用,节目创作者的创造积极性已经被不断削弱。关于原创能力不足的指责,所有人都已经听了许多年。


即便有一些原创的案子,卫视试错成本太高,大家都没有勇气去尝试,产品成本急剧增加带来的高风险门槛也造成了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缺乏原创力,满荧屏的节目几乎都是人家节目的局面。


而这种毫无节制的跟风和雷同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观众的审美疲劳,当国内团队原创能力尚不足以创造“中国芯”时,那些曾经的“现象级”也终究归于沉寂。 


当真人秀在电视行业掀起第一股革命浪潮起,模式制作行业的确有了很多变化,但近期“现象级”模式的匮乏,也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综艺制作行业正面临“创意枯竭危机”。


在这个竞争激烈、群雄逐鹿的时代,综艺节目唯有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才能真正崛起。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