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总编、社长 杨光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ID:zwgl1991)
比刷屏即过的出位新闻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时间验证过的成功传奇,和传奇背后的真相。无疑,沃伦·巴菲特正是这样的传奇。
2017年的5月第一周末,美国中部“小镇”奥马哈,照例因为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而喧嚣起来。因为出了个巴菲特,奥马哈才为人所知,才为人所往,并为此能瞬间涌入占本地人口10%的全球商界精英,包括比尔·盖茨,包括王石,包括《中外管理》和结伴而行的36位中国企业家。
与现场满满当当4万名股东和巴菲特粉丝挤在一起,举目远方长桌后的两位传奇老人,要想内心不起小涟漪是很难的。当巴菲特和一生搭档芒格不时引起4万人量级的哄堂大笑之后,我开始冷静思考:究竟巴菲特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真相一:健康,才是最大的成功
如果你仅仅读过关于巴菲特的书或报道,或许你会艳羡他的睿智与收获的财富。但如果你像我这样有机会亲临现场看到这场真人秀,印象最深的一定不是该公司2016年的利润,也不是巴菲特大幅减持IBM股票而增持苹果——而是他和他身边芒格,不可思议的健康!
2017年,沃伦·巴菲特87岁,查理·芒格93岁。除了短暂的午餐时间,这“180岁”一坐就是六个小时。不仅是坐,两人还能在可乐的浇灌下从不上厕所。又不仅坐功了得,六小时里巴菲特面对来自看台不同角落18个五花八门的问题,始终毫不迟疑、滔滔不绝,声音虽然苍老但语速却快得惊人,由此可以想象巴菲特大脑内四通八达的思维高速公路。而他身边比自己更年长6岁的芒格,话虽不多,表情也不多,但如同和巴菲特表演三句半一般,句句点睛,动辄令全场爆笑。他行为艺术般的嚼薯片,亦活脱脱一个顽皮的智者。而二老落座起身,皆无需搀扶。是的,巴菲特第二天还能和盖茨打乒乓球呢。
比起如此精彩的生命长青,一切财富其实都已不再重要。
真相二:为天赋专注一生
那么,又是什么成就了两位老人如此神奇的矍铄健康呢?
要说巴菲特的生活方式如何“健康”,可真谈不上。直到这次大会,他依然得意于自己每天饮下不少于5罐的可乐,而油炸食品和油腻牛排更是标配。他甚至曾嘲笑那些不断规劝他“科学养生”的大夫都先后闭了嘴,因为他们都死了。可见,巴菲特的长寿另有门道。
从两位老人在现场对经典“接班人”话题照例的不屑一顾,以及至今巴菲特坚持事必躬亲自己所有琐细事务,我不由得出如下猜测:毕生所爱,永不言退!
很多人认为退休等于休息,可以颐养天年,实则不然。其实不管是工薪还是巨富,实质的工作退休往往意味着真正的生命衰退。事实上,很多人从退休到追悼,用不了多久。只有不停歇的忙碌节奏,才会更高品质地延续生命。但能延年益寿的忙碌,绝不是被动劳苦,而应是为了与生俱来的天赋,而乐此不疲。
是的,天赋。巴菲特之所以是“股神”,首要一点在于天赋,对于数字的天赋。就其家庭背景,我们无法解释刚懂事的巴菲特,就已对数字有了异乎寻常的敏感。《巴菲特传》作者罗杰·洛温斯坦说:“他对数字的信任超过一切”。但他没有成为数学家而是投资家在于,他在意的不是数字本身,而是数字所代表的财富含义。是的,那年他5岁,并绵延一生。7岁时,他一边发着烧一边用铅笔书写自己未来的财富数字。到11岁,巴菲特就已开始买进股票。13岁时,他就开始缴税。而到他15岁时,已经在投资农场了!
天赋,是最无奈的事。但关键是,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天赋在哪儿!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可能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老天爷在自己身上哪一块埋下了金子。又特别是中国,仅一句“学海无涯苦作舟”便几乎泯灭了一切自我发现的可能。中国传统文化对天赋的关注集中在一篇《伤仲永》里。但真正“伤”仲永的,并不是笼统的不勤奋,而是他在天赋露头后,他和他的家庭却没能专注它,没能钻研它,而只是利用它,消费它,于是很快“泯然”。
“专注”,正是巴菲特对其一生成就的核心归纳。但我以为专注仍只是表现,而非本原。关键在于对天赋背后意义的设定与理解。巴菲特从学龄前就想富有。但他赚钱并不是为了宾利,事实上他一生简朴得出格,据说他的车牌单词就是“抠门”。成年后,他在还没钱却笃定自己未来将“过于”有钱时就陷入了“如何花钱”的忧虑。众所周知,他后来全数裸捐了。“我只是觉得赚钱的同时还能看着财富慢慢累积起来,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是的,只为财富所能证明的价值,而不为财富本身,更不为物欲,才是巴菲特一生不为财所“伤”的真谛。也只有如此,巴菲特才能做到“专注一生”。
真相三:练就独立的判断力
没有一个人的成功,仅仅来自娘胎。至少还有家庭。巴菲特当然不例外。
巴菲特的父亲是一位议员,可巴菲特对政治从无兴趣。但我认为老巴菲特对“股神”诞生的影响,却是可以比肩天赋的。这种影响,第一是对孩子始终抱有信心,他对巴菲特的任何决定都坚决支持。更重要的是第二点,也是让第一点成为“缔造”而不是“纵容”的一点:重视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老爷子对孩子这一点的坚持,超过他所有的政治信仰。每当孩子在身旁时,他便经常诵念爱默生的名言:“伟大的人,是那些大隐于世且能保持独立人格的人。”在家里的餐桌上,巴菲特每晚都从父亲那里学习如何更好地固执己见。于是,巴菲特从小便“喜欢与众不同”。进而,在13岁时第一次报税,巴菲特坚持不让父亲代缴。
记得我在20年前任教时,就曾基于自身领悟,对孩子们寄语:“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守住两样: 一个是内心的善良;一个是独立的判断。在中国,两者兼备与两者皆无者一样少,更普遍的是两者居其一。”而保持独立判断力这一点,对于普通人能否在世俗唇舌下活出自己,不被利用;对于投资者能否在市场沉浮中保持定力,不被忽悠,都至关重要。
基于此,才有了巴菲特那句名言:“别人贪婪时,我要恐惧;别人恐惧时,我会贪婪。”
真相四:互相成就的黄金搭档
当人们对巴菲特视为“股神”而顶礼膜拜时,大多数人都忽略其实坐在股东大会台上的一直是两个人,另一个叫查理·芒格。事实上,芒格与巴菲特自而立之年相识,便作为巴菲特口中的“西海岸哲人”而成为一生最离不开的人——而一联袂,便是一个甲子——一场在中国绝无可能的金婚合作。因为他俩有着连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诸多相似,比如一样机智幽默,一样崇尚和尊重独立,一样信奉价值投资,以及一样的财富人生观。
但他俩在战略方向上的一致近乎恒温般持续存在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他们在性格上的互补。巴菲特作为娘胎里的投资家;有着非同寻常的乐观精神,而哈佛法学院出身的芒格,却有着更为理性的避险意识。芒格最喜欢引用的名言是:“反过来想一想,一定要反过来想一想”。两人确是天作之合。
这不是个案,而是规律。我们总会记住一位又一位被光环笼罩的明星企业家,但是只要他持续成功的时间能足够久,我们就多半会在他身旁发现一位与之反差颇大的关键人物在成就他。是的,重要的不是一位天才领袖,而是一个黄金组合。比如:海尔的张瑞敏与杨绵绵,华为的任正非与孙亚芳,长城汽车的魏建军与王凤英,苹果的乔布斯与库克,谷歌的佩奇与布林,当然还有巴菲特与芒格。
成功,只需要出一位英雄;但持续成功,则需要出一对英雄搭档。那些孤胆英雄,很难走更远。而巴菲特穷其一生要实现的价值投资,其本质也就是“可持续性”。
最后的真相:下一站,中国
我们行前已获知现场会有3000名华人。但令我吃惊的是,今年的18个现场提问中将近1/3都出自同胞。而我注意到,摆放在芒格身前的红罐可乐,分明印着那著名的四个花体汉字!这绝不是随意的偶然。是的,巴菲特和芒格在暗示,中国市场将是老哥俩余生下一处可以用大盆来接金子的地方。而这一天,并不遥远。
中国欢迎你,巴菲特!——2017年10月,北京。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010-6598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