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约6亿,38164平方米建筑面积全球最大的天文馆要落户上海了!也就是说,
在上海就能看银河!
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天文馆约有4000多座,但在中国称得上这个名号的却屈指可数。
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大型天文馆在北京。现在,上海的爱好天文的朋友有福了,可以一睹银河的全貌。
因为,全球最大的天文馆要落户上海了。
网上的图片一曝光,就引起热议——有的网友说这个天文馆的造型像指甲刀、牛油果甚至是摩托罗拉翻盖手机。
天文馆位于上海临港新区,在去年11月动工,现已初具雏形。计划今年底建筑结构封顶,
总建筑面积38164平方米,土建投资约6亿元。
预计将在2020年建成开放
,它将成为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
未来在这里,人们将能够通过仪器设备和模拟体验真正看清星空真实的样子。
上海天文馆的灵感来自“三体”——我们最熟悉的太阳、地球和月球。
“这个设计方案让人一看就认出是天文馆。” 说起选中现在设计方案的原因,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展示部部长林清这样回答。
主体建筑是三个明显的圆形构成“三体”结构。而椭圆形的建筑形态则构成天体运行轨道,与三个天体一同诠释了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暗示着“万有引力”这一神奇自然力。
场馆由美国ennead建筑事务所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院联合设计,主创建筑师为ennead的合伙人之一,Thomas Wong。
他曾获得康奈尔建筑学学士及硕士学位,是美国建筑师协会(AIA)会员。
他们先设置了3个圆形球体,之后假想一颗卫星的运动轨迹,在球体外运行,最终形成天文馆的建筑造型。
其实最终建筑方案是在美国的“三球”和法国的“撞击”中选择的。
美国方案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地球、月亮和太阳三者间的轨道关系。而法国方案则设计成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故现场”,星球碰撞,金光四射,用来告知大众:看似遥不可及的宇宙事件其实离我们并不远。
“我们把两套方案给专家和普通市民看,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三球’。”
和“撞击”相比,拥有流畅弧线设计的“三球”显得更有宇宙感。
3个主要的圆球分别被布置为——倒置穹顶、圆洞天窗和球幕影院。这一特别的设计也令建筑本身成了一台天文仪器。
天文馆的主入口是一个圆洞天窗,运用了悬挑结构。
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天窗投射在地面的光束也会缓慢移动,不断变化,犹如日晷一般。
最有趣的是,地面上绘制了时间刻度,人们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时钟。可以通过这个奇妙设置了解进馆和离馆的时间。
建筑的最高处是一个倒扣穹顶,当观众参观完主展区来到这里,犹如置身碗底,放眼望去满目夜空,更加美丽。
倒置穹顶的走道有非常巧妙的设计,它的南北向设置恰好标注了上海天文馆的子午线,指明了正南和正北方向。
“三球”中的球幕影院设计最为奇妙,大家可在此看到立体显示的,复杂天体运动。
而它的直径设为23米也是暗藏玄机。因为天文馆附近有处人工湖,叫滴水湖,直径约为25000米。
若把滴水湖比作太阳,球幕影院则是等比例缩小的地球。
这一玄妙的设计暗示了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而天文馆外的绿化带也被设计成4条弧线形的步道,从建筑向外自然延伸出去,象征银河系旋臂。
之后这里会种植不同季节盛开的花卉,四季更替盛放,非常壮观。
为了弥补都市人看星的愿望 ,建成后的上海天文馆将提供“观星”服务。
天文馆的观测基地、大众天文台等部分设施也会在夜晚向特定观众开放,天文爱好者可在这里看“银河”、看“星座”。孩子们可以在讲解员指导下观测星空。
还有普及天文教育的青少年观测基地。最令人惊喜是魔力太阳塔的设立,这是国内首次将“专业级”观测设施建在科普场馆内。
未来这里将放置400毫米口径塔式太阳望远镜。大家在白天也能观测太阳。
其实很多人记忆中,上海是有天文台的,位于松江佘山。
那么新建的上海天文馆跟佘山的天文台有何区别?经解释,天文台主攻科研,天文馆以科普为主。
在主展馆里的设施构建也更偏“大众化”——
“家园”、“宇宙”、“征程”三个展区
“家园”展区,带领观众漫步太阳系、银河系。
最令天文迷惊喜的是,这里计划建设直径18米的光学天象厅,可以看到真实的自然星空,天象变化。
而“宇宙”展区则将全景呈现宇宙的奇妙现象,带领大家探索天体运行的魅力。
“征程”展区则将呈现人类是探索宇宙的伟大征程。
上海天文馆还获得了陨石猎人、国际陨石学会会员张勃捐赠的4块珍贵的陨石标本。
有一块是今年8月24日降落我国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的目击班玛石陨石,这是本年度最新鲜的目击陨石,也是民间少有的几块班玛之一。
真的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