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的伊朗艺术家法曼法迈恩在她的工作室内
作为一名艺术家,莫妮尔·沙鲁迪·法曼法迈恩(Monir Shahroudy Farmanfarmaian)一直是伊朗当代艺术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直到93岁,她才为自己的作品找到一个永恒的家:属于她自己的博物馆——这也是伊朗第一次专门为女性艺术家个人建馆。在接受Kinfolk撰稿人Charles Shafaieh采访时,法曼法迈恩回顾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法曼法迈恩与她的浮雕作品,1970年代
对于93岁的法曼法迈恩来说,退休并没有什么吸引力。这位伊朗当代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在首都德黑兰拥有一间工作室,带领着一个小团队帮她设计和建造镜面马赛克雕塑,其中的许多作品已经被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永久收藏,比如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Guggenheim Museum)以及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她的创作涉猎各个领域——绘画、纺织品、珠宝、拼贴艺术、记忆盒,甚至还有在蜜蜂的帮助下完成的作品。不过,法曼法迈恩最为人称赞的,是她对伊朗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玻璃艺术的实验创新。她将小块的玻璃(其中有些是手工着色),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几何图案固定成型,最后带来造型各异的艺术品。
这一艺术创作的灵感,还要追朔至很久以前。“1950年代末期,我和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还有玛西娅·哈菲夫(Marcia Hafif)一起去了Shiraz,我带他们参观了灯王之墓(Shah-e-Cheragh shrine)。”她后来回忆起与这两位美国极简主义艺术家朋友的这次非凡经历。这座什叶派(Shia)的陵墓宫殿,其名字可以大致翻译为“光明之王”,它的内部由数以百万计的小块镜面玻璃组成。2007年,法曼法迈恩和作家萨拉·豪什曼德(Zara Houshmand)合著出版的回忆录《A Mirror Garden》中便对其有所描述:“这片空间似乎着火了一样,灯火在成千上万的映像中闪耀着。我想象自己正站在一颗多面钻石里,向外看着太阳……它本身就是一个宇宙,拥有自成体系的建筑及环境,固体的、动态的,闪光的,全都融合在一起,转变成了一场表演,在空间里、在祈祷中断裂、溶解。我感到自己被吞没了。”那个时候,法曼法迈恩就开始设想将这种通常归于宫殿和宗教场所的极致体验带到伊朗和其他寻常人的家里。
法曼法迈恩在德黑兰的家中,1975年
十年之后,一次偶然的邂逅让她开始制作第一份镜面作品。当时,她丈夫的朋友正在用镜面材料装修位于德黑兰的住宅。她前往施工现场参观的时候遇到了哈吉·奥斯塔德·纳维德(Hajj Ostad Navid),这位大师级工匠是该项目的负责人。法曼法迈恩恳求与其合作,说服对方应该支持一名伊朗女性对艺术的追求。在她的不懈坚持下,纳维德勉强同意了。最终,他们的合作达到十分满意的成果,而法曼法迈恩更是从中获得继续前进、实现艺术理想的动力。此后的职业生涯中,作为女性的她常常遭遇沙文主义,但她对此泰然若素。她说道:“2004年,我回到德黑兰,雇用了一位工艺大师。他起初也不愿意和我合作,但随着不断的接触、了解,他慢慢接受了我。和这些抱着‘女子无才’偏见的男性一起工作,有时候的确挺困难的,也难免会生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努力会帮助你证明自己,他们最终会意识到,或许我的确具备一些艺术和设计能力。”
法曼法迈恩的人生一直不时地被许多意外遭遇打断。1924年,她出生在伊朗的加兹温(Qazvin),后来曾在德黑兰大学美术学院(University of Tehran’s Fine Arts College)就读,但很快就因为想接受不同的教育而退学。期间她受到一位法国教授的鼓舞,于是她决心前往巴黎。不过,1944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法国之旅未能成行。后来,在一位印度历史学者的帮助下,法曼法迈恩转而开始一段为期3个月的迂回旅行,从印度和澳大利亚取道前往美国。
法曼法迈恩与她的搭档在她位于德黑兰的工作室内,1975年
“我在1945年抵达纽约,并在那里生活了12年多。” 法曼法迈恩说道。她曾先后在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和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求学。在纽约的那些年,她亲历了这座城市在上世纪最迷人的时光。她遇到了许多美国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 胡安·米切尔(Joan Mitchell)、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和安迪·沃霍尔。
在诸多艺术家里,美国画家米尔顿·埃弗里(Milton Avery)与法曼法迈恩的友情尤为深厚。米尔顿被誉为马蒂斯的接班人,同时也是罗斯科和其他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朋友。正如法曼法迈恩的许多友谊一样,运气,是他们相遇的一个关键因素,当然,她那热情活泼的性格无疑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伊朗导演巴曼·基亚罗斯塔米(Bahman Kiarostami)新近执导的纪录片《Monir》便将她的这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纽约的时候,我每年夏天都会去伍德斯托克小镇租间小屋短住,米尔顿是我的邻居。”她回忆道,“他常来我家画画,还会教我制作单刷版画(monotypes)。我回到伊朗后,在1958年举办了第一个展览,展示一些以花为主题的单刷版画,用的就是他教给我的技巧。”同一年,这些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赢得了一枚金牌。
法曼法迈恩在德黑兰的工作室进行雕塑创作,Heptagon Star, 1975年
“我是视觉动物。” 法曼法迈恩说道,“我四处行走,寻找美与灵感,无论是在大自然还是艺术中。”1956年,第二次步入婚姻殿堂的法曼法迈恩回到伊朗,她游历全国,为自己的艺术创作积累素材与灵感。一定程度上,这些远足和她在第四点计划(Point Four Program)中的工作有关,这是一项以伊朗传统手工艺打开国外市场的外交项目。“1970年代,”她说道,“为了寻找并保存民间文化遗产,我去了很多趟乡下,从那些准备拆除的房子里买回恺加王朝(Qajar)时期的咖啡屋画作、彩色玻璃窗、萨非王朝(Safavid)的门、手工雕琢的土库曼珠宝和其他民间艺术品。”不过,这些各式各样的收藏品与她本人的艺术作品一道,统统在革命时期被没收。
绘画一直是法曼法迈恩创作构成中的重要部分,虽然这几十年来,在她那镜面作品光彩夺目的光芒下,其画作常常被忽略。事实上,纽约著名的百货公司Bonwit Teller的波斯紫罗兰标志的初始版,就是法曼法迈恩在1953年创作的。为此,一名不愿透露客户姓名的经纪人向她支付了150美元的报酬。有趣的是,她当时实际上是在这家公司担任版面设计师(而她的同事兼好友正是安迪·沃霍尔)。让法曼法迈恩高兴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她独立的、完整的绘画作品——很多都由彩色马克笔或毛笔创作,造型缤纷、行云流水。“下笔前,我往往不会考虑太多,特别是我的那些花朵绘画作品。”她说道,“那些线条几乎就像书法一样,我让它们自由地飞舞,通常一笔呵成。”
莫妮尔博物馆于2017年12月在德黑兰的Negarestan Garden开馆,展出了她50多件作品。
尽管年事已高,法曼法迈恩依然保有创作的冲动。她总是反复强调自己仍在“不断地追求新鲜事物”。历经过探索、漂泊,得到过荣誉、品尝过得失,如今,在自己的家乡,法曼法迈恩收获了一项至高的荣誉:2017年12月,她主持了自己博物馆的落成仪式。莫妮尔博物馆(Monir Museum)位于德黑兰一座19世纪的宫殿内,收藏有超过50件她本人的作品。不论是对于法曼法迈恩自己,还是伊朗的政治、文化历史来说,这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她带着含蓄的自豪说道:“这是这个国家第一次专门为一位女性艺术家建造博物馆。”
镜面作品和相关绘画是法曼法迈恩主要的艺术实践。图中三幅作品(从左到右分别为九边形、三角形和五角形)创作于2013年,当时这位艺术家已近九十高寿。
撰文:Charles Shafaieh
编辑:Chris Wu 吴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黑白人物肖像经Monir Shahroudy Farmanfarmaian及The Third Line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