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已至,万物始,“影视开年第一会”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拉开了序幕。2月20日—2月21日,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主办、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协办的
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
在深圳开幕。
本次会议参会嘉宾有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中制协副会长兼秘书长苏晓,中制协会长、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鸿亮,爱奇艺CEO龚宇等业内大咖,大家各抒己见,纷纷为内容创作者奉上了剧集行业如何求新求变的干货内容。
2025年将是剧集行业的破局之年,降本增效的浪潮之下,传统影视行业的资金流向也开始发生变动。制作方与投资人不敢像过去一样贸然投入大量传统影视剧,而是更倾向于获得收益更快的方式。而短剧“短平快”的特点恰好契合了需求,在精品化趋势下,微短剧也渐渐从竖屏短视频形式,发展到横屏上星,被主流卫视所接纳,这也为长视频内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巨石崩裂之际,有人看见了恐惧,有人看见了光。内容创作者恰恰是一批满怀创作热情,追光逐梦的群体,无论大环境如何变化,总有人在变与不变之间守正创新。
大会首先围绕着“迎接‘剧’变,变与不变”的主题进行探讨,导演郑晓龙为大家厘清了“短剧”和“微短剧”形式方面的区别。在郑晓龙看来,短剧并非近些年的新生产物,而是随着市场变化,电视剧形式的一种自然回归。比如仅有两三集的《空中小姐》《迈克父子》,每个单元六集的《功勋》等剧集。
微短剧则是电视剧形式上的一种创新,总局将其定义为“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其叙事结构趋向简化,剧情的推进节奏也更加迅猛,满足了观众的快节奏生活。
不过,虽然微短剧能为观众带来多巴胺,但这种快速消费模式也让一些剧集失去了深度,陷入套路化和浅薄的内容创作。郑晓龙坦言:“大浪淘沙,经过时间沉淀留下来的作品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好作品。”
根据郑晓龙的观察,尽管微短剧有一些出圈的作品,抢占了流量,但相比于长剧,真正能够产生重大影响、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品微短剧仍然较少
,未来发展情况有待观察。从本质上讲,影视剧的创作无所谓长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但微短剧并不是简单地压缩故事长度,而是要保持故事的内涵与复杂性,主题深刻,从而迎合观众对短期内获得满足感的需求。
在价值观层面,随着微短剧赛道进入白热化阶段,市场上文艺作品的价值观导向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不合常理、违反常识的微短剧一度被观众追捧,获得超高的播放量,甚至长期霸屏。这些作品中,低俗媚俗、暴力血腥、色情擦边等问题不断显现,冲击着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且套路化和逻辑混乱等问题日益严重。包括老生常谈的屌丝逆袭、极端复仇、穿越重生、甜宠虐恋等题材。这些所谓的“爽感”,甚至让微短剧有时被称为“电子鸦片”。
对此,郑晓龙建议平台侧从源头入手,提升审核手段,最好与传统时长的网络影视剧同一标准,
“一个科学且有力的审核机制,能够确保网络文艺作品的整体质量,为创作者提供明确方向,同时有助于更好地匹配作品与市场需求,推动一个既强调艺术价值,又具市场视野的健康生态。”
除此之外,微短剧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文艺作品的严肃性与娱乐性、宣传性和市场性如何平衡的问题。郑晓龙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关系类比,两者看似对立,实则互为补充。严肃艺术为社会提供深刻的思想启示,帮助人们在物质化的世界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而娱乐艺术则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慰与放松。
在电视剧创作中,无论是微短剧、短剧还是长剧,“严肃”与“娱乐”的平衡都同样重要。优秀的文艺作品不应仅仅满足娱乐化需求,而应兼具深度和广度,既能让观众获得娱乐体验,又能启发他们对社会、人生、历史等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郑晓龙总结道,“在‘剧变’之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形式的变化,更应关注内容的本质与价值的坚守。
作为创作者,无论剧如何变,我们都应不变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扎根本土文化、反映时代风貌,创作出既有思想深度,又具有观众吸引力的精品力作。
”而微短剧要实现持久发展,更需不断实践,在内容和价值观等方面努力向主流创作靠拢,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社会责任感。
候鸿亮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对行业的三点期待,
第一,以观众为本,重塑精品创作生态。
电视剧作为时代的情绪纽带和精神刚需,经历了近七十年的沉淀。在新媒体时代,观众对内容的选择更加主动,对品质的要求也更为明确。观众对创新性、艺术性和情感共鸣的需求日益强烈。
过去,许多电视剧项目过于依赖成功经验或大IP大流量,忽视了观众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导致创作同质化、观众流失。如今,变革迫在眉睫。侯鸿亮坦言:“我们需要在尊重创新、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家的前提下,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破局之道,在于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平台与制作公司需实现三重转变。
第一重转变:从“流量思维”转向“价值思维”:打破对短期数据与商业套路的迷恋,以专业精神深耕内容美学,用匠心锻造作品的叙事厚度与社会价值,守护行业的创新活力与健康生态;
第二重转变:从“长短之争”转向“表达之需”:摆脱围绕剧集篇幅的浅层争论,聚焦内容表达的核心诉求——剧集长短应服务于叙事,既能以《漫长的季节》凝练叙事穿透人心,亦能凭《人世间》的史诗格局引发共情,用品质定义精品;
第三重转变:从“各自为战”转向“开放共创”:建
立市场反馈机制,让创作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形成创作者、制作公司与播出平台的良好共创。
第二,以创新为翼,激发行业新生力量。
今年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东方美学重构经典,游戏《黑神话:悟空》凭技术革新颠覆传统叙事,这两部现象级作品印证:青年创作者正以破界之力,为行业注入全新可能。
电视剧行业同样亟需这样的新生代。
为了应对挑战,创作者理应具备创新的艺术思维,做到主题上有开掘、内容上有新意、形式上有突破;技术者可以借力AIGC、虚拟制作等技术,提升视听品质与生产效率;管理者需要以创新的管理理念和灵活的协作模式,推动项目高效落地,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双赢。唯有树立标杆、激励创新,才能推动行业告别“套路化生产”,以真诚创作回应观众对精品的渴望。
第三,以协同为基,共筑长期主义格局。
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全产业链摒弃短视思维,构建“共生共赢”生态:平台方:支持优质内容,鼓励多样化探索,注重长期价值;制作方:坚守创作初心,聚焦内容打磨,积累口碑,形成品牌效应;资本方:以“耐心资本”助力优质项目,拒绝追逐流量泡沫;监管方:营造尊重创作、市场繁荣的行业生态。
侯鸿亮尤其认可长期主义,他表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长期主义就是坚持做艰难但正确的事——承受暂时困难,换取长远回报;关注系统韧性,应对内外挑战。唯有如此,方能推动行业从‘求生存’转向‘谋发展’,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跃升。”
苏晓也在解读《2024中国剧集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时,也指出了剧集发展过程中的痛点。比如,在降本增效、提质减量的情况下,电视剧和网剧每年播出的数量都在下滑,而产业则需要拥有每年超过200部的土壤。在他看来,数量是质量的前提,产能过低会导致资本和人才远离,创新乏力,精品创作失去人才和土壤。
而短剧集则面临着盈利挑战,他表示:“剧集向短,关键要走通短剧集的盈利模式,现在20集以下剧的商业模式还不成熟,尤其是需要大投入的古装、奇幻、冒险题材。”
苏晓建议平台可以突破性的考虑改变播出方式,比如多平台联播以降低单平台成本。
“只有平台能做到加大短剧集的单集成本投入,制作方做短剧集的积极性才会跟上。”
此外,苏晓也提到了打击盗版的问题,每年盗版剧集给爱优腾芒四大平台造成了200亿的损失,盗版来源包括网盘、搜索引擎和短视频平台等,他认为:
“这是一场刻不容缓的艰巨战斗,攸关产业的生死存亡。只有用好内容去争取用户的收看时长,一起维护健康的行业生态,剧集制作产业才会迎来春天。”
对此,龚宇也呼吁道:“希望主管部门能够在加大打击盗版力度、给予合理创作空间、杜绝微短剧领域大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问题上,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保护行业健康发展。”
从内容层面来看,剧集创作艺术凸显品质化、多元化,以《上甘岭》《西北岁月》《日光之城》为代表的重大现实题材剧进一步聚焦和深化时代主题,中国主流叙事话语体系逐渐成熟。与此同时,以《玫瑰的故事》《山花烂漫时》《繁花》《我的阿勒泰》为代表的现实题材剧集创作继续保持主流地位。
类型剧集也在全方位拓展叙事边界,《边水往事》《白夜破晓》等悬疑剧、谍战剧注重叙事手法与思想内涵并重,古装剧创作迎来回暖,《庆余年2》《大理寺少卿游》等剧集正剧化倾向明显。
随着优质内容供给愈发充足,“网剧上星”打通大屏成为主流趋势,“多星联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网双赢。
对此,孙忠怀为大家分享了腾讯视频的爆款方法论,过去常说“内容为王”,但现在的情况是:“好内容才是王,平庸的内容只会破坏行业。电视剧领域一直在追寻‘下一部好剧’。”
最近几年,腾讯视频出品了《繁花》《庆余年2》《玫瑰的故事》等很多好剧,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孙忠怀将2021年视为分水岭,彼时,腾讯视频定位为艺术与科技驱动的在线视频娱乐引领者,并将“艺术”二字作为统领内容的核心,还在艺术战略层面重新定义了好剧,将兼具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剧集称之为好剧。
此外,腾讯视频还建立了剧集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二元评估系统。明确好剧标准后,腾讯视频近几年不断地反思、复盘创作经验,优化创作方法论。并以故事为切入点,在剧本层面深挖文学名著、大IP、重大事件等。
为达到更高的艺术价值,除了剧本之外,在演员选择上坚决反对“唯流量论”、“唯市场热度论”,首要强调艺人类型、表演能力、近期状态等与角色的适配度,把“适配”作为最主要考虑的出发点。
孙忠怀直言:“只有适配的演员,加上超常水平的热爱与投入角色的表演,才会贡献出上乘的艺术表达。”
从商业价值的角度来看,一部剧的播放用户量、播放时长、会员开通数量等指标都是衡量标准。在孙忠怀看来,能否以较低成本实现码盘、制作和播出是提升剧集商业价值的关键,这样至少可以维持盈利下限。
即便某一个项目看起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商业价值堪忧,团队依然会认真考虑作品的价值观、社会效益、创新性、独特性、预期亏损额,来决定是否在较大亏损的前提下投资创作,比如《山花烂漫时》就超出了预期。
总而言之,与其不计代价赌超级爆款,更重要的是提升整体成功率,降低平均项目亏损水平。这才是剧集商业模式能够持续的关键。
在满足合理的艺术水准要求前提下,制作成本控制得越好的剧,在商业价值回报方面越有保障,越有竞争力,比如《九重紫》就以远低于行业古装剧的投资成本,达到了爆款剧的播放效果,实现了超出预期的商业价值。
对此,龚宇深有同感,他认为,对影视行业而言,内容集数、时长规格、演员流量、投入成本、AI和虚拍应用、微短剧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都不是最重要的
,尊重创作规律、尊重创作者、尊重观众选择、能够合理有效控制成本、用新技术推出精品力作,一切以观众为中心创作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