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二:创新需要高科技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彼得·德鲁克写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是1984年出版的,今天我们读起来依然没有任何过时之感。德鲁克在这本书里提了几个观念,我非常赞同,一个就是创新需要专注,第二个就是创新未必需要高科技,在传统行业中照样可以进行。德鲁克用1980年代美国的数字说明,创新型企业中有3/4来自传统行业,只有1/4来自科技行业。所以我们不要以为离开互联网、大数据,不懂人工智能就不能创新。错了,卖葱的、卖蒜的、开饭馆的、做鞋的、做衣服的,都可以创新。创新有高科技当然好,但并不以高科技为前提条件。德鲁克在这本书里面列举了很多传统行业的创新,没有什么高科技,也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比如麦当劳就是一项伟大的创新,从这项创新诞生了一个新的行业,那就是快餐业。麦当劳的创新始于纽约的一个奶昔机供应商,他发现每年都是加州一家汉堡店订购最多的奶昔机。他很好奇,于是就飞到加州去实地考察,发现果然与众不同。传统的汉堡生产方法是一个员工在一个工位上负责所有制作工序,从切面包、切菜片、炸肉饼、抹酱到打包卖给客户都是一个员工来做。这种生产方式的第一个痛点是产品品质的一致性无法保障,不同的人肉饼炸的时间长短不同,味道就不一样,一个店里买到的汉堡味道不一样,更不要说在印度或中国做的汉堡了。第二个痛点是效率低,一个人依次完成所有的工序,制作时间长,客户等待时间长。
加州的这家汉堡店不一样,它把在同一空间点上不同时点完成的工序拆开,分布在不同的空间点上,在同一时点完成,用空间换时间。切面包的专切面包,切生菜和番茄的专门负责切生菜和番茄,炸肉饼的专门做炸肉饼、抹酱的专门抹酱……把汉堡包的单工位制作变成了流水线生产,并使每一道工序都标准化。缩短了制作时间,减少了客户的等候时间,所以这家汉堡店顾客盈门,每年都订购最多的奶昔机。
这个叫克劳克的纽约商人大受启发,马上买下了这家汉堡店,把这种商业式推广到全美国,一家接一家地开店。没有任何的高科技,就这样创造了一个大市值的公司,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快餐行业。今天我们看到的快餐店肯德基、汉堡王等都是仿效麦当劳。没有高科技,传统行业照样可以创新。
德鲁克提倡在一个行业专注地经营,认为只有长期耕耘和积累,才能发现行业中的痛点是什么,才能够针对这些痛点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最近我看到了一些企业,感到中国的企业还是有希望的,之所以到深圳来心情比较愉快,也是看到了一些企业在积极地思考如何进行创新,从这些企业看到了中国经济的未来。这些企业的创新有的用了新技术,有的没有用新技术,照样做得不错。比如说有一家火锅店叫海底捞,确实有创新。客户发现海底捞的服务和其他餐饮业的服务不一样,我个人的感受,它的服务恰到好处,并没有高高在上,也没有低声下气。服务业容易产生这两个极端,比如你一进门他点头哈腰说“先生您来了”,弄得你很不舒服。海底捞的服务让你感到很亲切,恰到好处。海底捞最难得的是,全国各地的店服务都一样,服务品质的一致性很高,并不是说深圳的服务好而济南的差,全国都一样。
我没有做具体深入的调查,猜测海底捞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做了创新,保证了服务质量。不仅如此,它还有持续的微创新,积累起来就使它成为一个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品牌。吃火锅有一个客户痛点,油烟,有些火锅店就在涮锅上面架了一个抽烟机,但问题是噪音太大,本来几个朋友周末约了到餐馆里去聊聊天,抽烟机一开声音很响,聊天的气氛都没有了,要喊着说话朋友才能听见。
海底捞没有锅上面的吸烟机,而是在涮锅的周边开了槽,油烟一出来就从边槽吸走了,这就是创新。微小的创新可以积少成多,最终客户能够体会到,你这里跟别人不一样。我到外地出差想吃涮锅的时候,首先想到海底捞,然后再考虑其他家。海底捞的创新也没有什么高科技。
在互联网的时代,大家都说你要是不用网络就会死,不一定啊。互联网是强大的销售工具,但是用传统销售方法的手机公司照样可以做得很好。中国去年手机出货量第一名Oppo,第二名Vivo、第三名是华为,接下来才是互联网销售的小米,前三名全都使用传统的销售渠道。我并不排斥互联网,而是说互联网仅仅是一个工具,在商业、市场上用什么工具、运用什么样的技术,取决于综合成本和综合效益的比较分析。没有必要一窝蜂地去上网,有的时候传统的方法反而比互联网更加有效。
当然要是能用互联网,我建议大家尽量用,只是强调不存在互联网思维,就像不存在蒸汽机思维、电脑思维一样。我和互联网界的朋友们经常交流和争论,我认为互联网服从同样的科学、经济和市场规律,而不可能改写或者颠覆规律。
下面我介绍一个传统行业,运用互联网和数据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为在传统行业工作的朋友们增加一点信心。当然,我并不否认互联网行业、移动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今后会是非常活跃的创新领域,只是想说明一个观点,在科技行业之外的企业照样可以进行创新。
这是一家传统的服装企业,做定制西服。我们知道定制西服一般要去裁缝店,裁缝师傅先给你量尺寸,根据你的尺寸在布上画出版形,然后用剪刀裁下来,缝制、试样、调整,最后完工交货。传统商业模式的痛点是交货期长,因为要有经验的师傅一件一件手工去做,没有一两个月是做不出来的。第二个痛点是手工制作价格高,面料好一点,两件一套的西服要近一万元。裁缝店做不大,有经验的师傅带几个帮手自己开店,不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本降不下来。
这家企业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解决了这些痛点问题,其实数据量不算太大,跟自动驾驶汽车的数据相比,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客户进门穿上紧身衣,先进行人体的三维扫描,把肩宽、腰围、臂长等尺寸都输进计算机,不是由裁缝师傅画样打板,而是电脑从数据库里调出和你的身材最接近的板型,再用算法来缩小库里的板形和你的尺寸之差,用计算机设计替代了裁缝师傅的经验。
人的身体是三维立体的,而布料是平面两维的,怎样把立体投射到平面上,再把一块块平面缝起来,制成舒适而又美观的衣服,过去需要有经验的裁缝。现在只要数据库足够大,存了足够多的样板,没有经验的大学生、中专生操作电脑,就可以完成设计打板的工作。这就是创新啊,有一点技术,但不是什么高精尖技术。
电脑做好设计后,自动将加工指令送到数控裁床,由系统控制的切割头一片一片地把布裁出来。工人给裁好的每一片布钉上一个IC卡,挂到流水线上,布片开始在车间中游走,这就有点物联网的味道了。每一片布走到什么地方、目前的状态是什么、下一道加工由谁来做,系统里都有数据。
当某片布走到某个工位上时,工人扫描一下布片上的IC卡,屏幕上显示出加工指令,或者是开扣眼、锁边,或者是缝制,屏幕上清清楚楚的。这道工序完成后,工人再扫一下卡,挂回流水线继续往前走。
这家企业把手工操作的定制服装变成了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结果价格降低了一半以上,交货期从至少1个月缩短到7天。谁说传统行业不能创新?
创新需要专注执着的“笨人”,专注于你自己的行业,像华为一样的企业,不炒股、不卖楼、不做金融、不上市,几十年如一日地做通信设备和器件。如果大家觉得华为太高大上了,学不了,学老干妈辣酱可以吗?人家也不炒股、不卖楼、不做金融、不上市,专心干一件事,把这瓶辣酱卖到了全世界。无论中国人走到哪里,悉尼、纽约、巴黎,都可以买到老干妈辣酱,它全球的销售体系一定有独到之处。所以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觉得自己在夕阳行业中,没有什么好做的,一定要跨界转移去搞高科技。
有人说,国外的一些知名企业不也在跨界吗?互联网公司谷歌在研发无人驾驶汽车。的确,谷歌是做搜索引擎和网上广告的,造汽车看上去是跨界,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并不是这样。无人驾驶汽车的核心技术不是发动机、齿轮箱等传统的机械制造,而是自动控制,要求强大的图像数据处理能力,而这正是谷歌的长项,它把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延伸到无人驾驶汽车上。谷歌的车通过声光电等各种传感器识别周围的环境,把图像、声音等信号输入到中央处理器中去,实时判断周围有几辆车在跑,各个车的方向和速度是多少,预测它们下一秒钟的位置,和我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有车离我太近,电脑发出操控指令,及时改变方向和速度,避免碰撞。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实际上不是传统意义的汽车,而应该看成是功能强大的数据和图像处理器。
我们的一些企业既没有汽车制造的经验,也没有大数据和图像处理的经验,贸然冲进这个领域,纷纷做起了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误读误解了谷歌。其实国外企业比国内的专注多了,苹果就那几款产品,每一款都产生了世界性的冲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现在来作一个小结:人们说未来宏观经济有很多不确定性,在我看来,没有什么不确定性,而是比较确定的L形长尾巴。我们不必对宏观形势过度焦虑,要思考的是在长L形中企业怎么办,要从过去的制造转向研发,从过去的追求市场份额转向思考创新,专注于产品和技术。以中国企业家的能力,以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相信只要我们下决心调整方向,转型任务是可以完成的,而只要企业能够保持活力,不断地创新,中国的宏观经济未来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