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景观周
内容分享:系统性景观设计分享平台,每周精选景观设计相关干货分享。 媒体属性:推广行业优秀作品、优秀企业、优秀设计师,为行业服务。 知识社交:定期邀请大咖开设线上公开课,定期组织线下考察学习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rchrace  ·  博埃里、Cino Zucchi和Pier ... ·  昨天  
archrace  ·  竞赛 | 圣莫里茨湖畔别墅设计竞赛 ·  3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瑞典Skärholmen斯德哥尔摩总部 ·  1 周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日本DOGO HAKURO温泉酒店 ·  1 周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末广建筑|湖北树屋·林中面具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景观周

创造与根源|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紫晶国际会舍:朱锫建筑事务所

景观周  · 公众号  · 建筑设计  · 2024-08-20 17:14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景德镇的御窑博物馆和紫晶国际会舍两个建筑项目。御窑博物馆位于景德镇,由知名设计师朱锫倾心设计,其设计理念独特,采用最简单的拱券形态,与周边环境和谐融合。紫晶国际会舍是一个尝试重新建立自然环境与人工造物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筑群落,位于景德镇市区西侧的山峦溪壑之中,旨在回应当地古村落与山水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启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御窑博物馆的特点

采用八个大小不等的砖式拱券结构建筑,与周边地段环境和谐缝合;设计灵感源于传统柴窑,具有东方拱券特征;借助重力完成建造,体现了对传统建造文化的尊重;将古瓷修复过程融入展览,展现了人与瓷器的紧密联系。

关键观点2: 紫晶国际会舍的设计理念和特点

尊重当地文化和生存智慧,探索一种简单、朴素、真实的结构形式;借鉴传统建筑的智慧,通过结构和材料的真实性展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聚落的概念将“会议中心”转化为“会舍”,分散功能单元以适应自然环境;利用拱梁结构实现自然采光和通风,创造多孔流动的建筑群落。


正文

©朱锫建筑事务所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珠山中路187号,占地面积约9753平方米,是科技类传统工艺专题博物馆。博物馆由国际知名设计师朱锫的倾心设计,其设计理念非常独特,它采用了最简单、最原始的8个拱券形态。八个大小不一、体量各异的砖式拱券结构建筑,不仅南北通透,而且与周边丰富而参差的地段环境形成了和谐而巧妙的缝合。这座建筑的成功也得到了国际建筑界的认可,荣获了国内外众多奖项。


户外剧场与明代遗址   ©是然建筑摄影


前厅   ©是然建筑摄影


项目鸟瞰  ©是然建筑摄影




御窑博物馆位于景德镇历史街区的中心,毗邻明清御窑遗址,地段周边环绕着不同年代的建筑,从明、清、民国时代的老民居及私家民窑,到49年后建造的厂房,再到90年代末的商品住宅,丰富、多元的城市肌理,塑造了极其特殊的、厚重的地段环境。


城市肌理&基地现状  ©朱锫建筑事务所


御窑遗址&项目场地  ©朱锫建筑事务所


御窑博物馆的地域性实践融入了对场地的阅读,这种复杂的分析涉及到了城市学、考古学、人类学、气候等相关知识领域。


景德镇“因窑而生,因瓷而盛”, 人们远道而来,依山而建、择水而居,终生的劳作就是建窑做瓷。瓷窑、作坊、居住三位一体构成了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的雏形和结构也因此诞生。一条条狭窄的里弄连接着众千私家民窑沿东西向布置,径直走向昌江,几条城市的主街平行于昌江沿南北布置,将市场连在一起。这样的城市结构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生存方式,更是城市应对湿热气候的智慧反映。


设计草图  ©朱锫


御窑博物馆由八个大小不一、体量各异的线状砖拱形结构组成,沿南北长向布置,它们若即若离,有实有虚,以谦逊的态度和恰当的尺度植入于复杂的地段之中。


项目鸟瞰  ©田方方


一方面,拱形结构的尺度不仅接近于周边的传统的柴窑,也在大尺度厂房、住宅楼和传统民居之间做了良好的过渡。另一方面,长短不一、伸缩自由的拱体结构巧妙地和周边参差不齐的地段边界产生了有机的缝合。特别是应对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的历史街区内建造,这种化整为零的策略,就越发凸显它的前瞻性。开工不久,发现了新的遗址,通过拱体结构彼此之间的调整,将新发现的遗址巧妙地编织到博物馆的内部空间之中。


场地概念模型  ©朱锫建筑事务所  


御窑博物馆建筑的形式源于当地传统柴窑的启发,与罗马时期的拱券截然不同,它不是简单的几何形,而是复杂的双曲面,具有强烈的东方拱券的特征。建造过程中不用脚手架,而是利用砖的收缝错位,借助重力完成的。


修复徐家窑  ©朱锫建筑事务所


修复徐家窑  ©朱锫建筑事务所


“不仅窑炉作为建筑类型融入了城市的历史,修建窑炉的材料“砖”也是可知可感的。在达到一定生命周期蓄热性能衰减后窑砖被从窑炉上替换下来,又可以成为修建居住建筑的材料。窑炉早已成为景德镇文化记忆和城市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御窑博物馆的空间类型。”


自展厅观户外剧场  ©是然建筑摄影

博物馆建筑分为地上、地下两层,门厅位于地上层。这样的布置不仅仅会让人们在走向它时感到体量的亲和感、感受到它的尺度和城市中现存的建筑保持接近,更重要的是人们进入它的空间经验与过去工匠在此劳作烧瓷的经验十分类似。


当人们漫步御窑遗址公园,穿越在绿荫下,行走在沙沙作响的碎石地面上,跨越平静的水面之上、缓步进入门厅。向左行,人们将穿越一系列尺度大小略有变化、时而室内时而室外的拱体结构空间,穿越明代的遗迹和丰富的下沉院落,开启了窑、瓷、人同源的博物馆经验之旅。


自御窑厂遗址公园看向入口  ©朱锫建筑事务所


自西北看向入口  ©朱锫建筑事务所


咖啡厅前水景  ©是然建筑摄影


报告厅前水景  ©朱锫建筑事务所


前厅  ©是然建筑摄影


从门厅向右,书店、咖啡、茶室、最终来到半户外的拱体下,阳光下水体的波纹映射在粗燥的窑拱的表面,低矮、水平的横缝诱使人们好奇的席地而坐,御窑遗址长长的水平地表扑面而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期而遇。这与人们进入门厅之前走向报告厅空拱时,透过垂直切割的竖缝所看到御窑遗址中的玲珑阁的经历如此不同,惊喜又如此相似。


茶&咖啡厅  ©是然建筑摄影


茶&咖啡厅看向入口 ©朱锫建筑事务所


固定展览借助于一个密闭的水平上下环路完成,临时展厅可以任意并入环路,融入整体展览,也可独立存在,因为它有自己独立的出入口。博物馆另外一个特点是将古瓷修复过程融入展览,成为展览重要的组成部分。办公入口位于整体建筑的东南侧相对独立的拱的北端,安静、隐蔽。货车可以从该拱的南端倒入拱内,封闭、安全装卸货。


报告厅前厅 ©是然建筑摄影


报告厅前厅 ©是然建筑摄影


博物馆建筑与自然之间形成很多灰空间,它们虚实相涵、内外相生,彼此缠绕,人们行走在博物馆内部的整体空间经验,反映出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藏、息、修、游”东方美学特质。


开放的拱券  ©是然建筑摄影


建筑拱体的结构近似三明治,内外两层砖中间为混凝土,混凝土拱为主体结构,以抵御地震时的侧推力,外部采用新老窑砖混合砌筑,映射当地传统建造方式。


回收的窑砖 ©朱锫建筑事务所


设计草图  ©朱锫


整组建筑拱体沿南北长向布置,包含很多开放的拱体结构和下沉院落。地面上拱体的灰空间,不仅可以遮阳避雨,更可以捕捉夏季南北的主导风向,让凉风鱼贯而入,自然通风;多个大小不一、下沉的垂直院落,大多都种竹,不仅为地下空间营造了充满诗意、自然光线的环境,且具有很强江西意象。也塑造了烟囱效应,就像当地民居中的垂直院落一样,实现良好自然通风。



报告厅与下沉庭院  ©朱锫建筑事务所


下沉庭院  ©是然建筑摄影


下沉庭院  ©张钦泉


下沉庭院  ©张钦泉


下沉庭院  ©朱锫建筑事务所


半开放展厅 ©朱锫建筑事务所


轴测图  ©朱锫建筑事务所


→ 向右滑动查看

平面图  ©朱锫建筑事务所


→ 向右滑动查看

剖面图  ©朱锫建筑事务所


→ 向右滑动查看

项目模型   ©朱锫建筑事务所





景德镇文旅与设计研学二期9月7—8日
大师作品考察 +主理人交流招募














紫晶国际会舍坐落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区西侧的山峦溪壑之中,场地最初是一片原始自然、丛林密布的山间谷地,其后被削山填壑平整出一大片狭长的空场,作为汽车驾校的训练场地。山体的疤痕清晰地记录了城市化的鲁莽、贪婪。
紫晶国际会舍或许是一次机会,让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态度、方法,去重新建立自然环境与人工造物之间和谐友善的关系。
© 苏圣亮
与我们的传统建造文化不同,今天的城市建设很少从节能和人体舒适度的角度去探寻建筑的智慧性建造。所以,我们更希望这组建筑能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和当地人的生存智慧,并从中获得启发,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在不同地域的建筑实践中所寻求的根源之道。
坐上婺源到景德镇的高铁,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个村落自然地镶嵌在山谷溪流之间,它们大多背山面阔、坐北朝南,简单朴素的民宅彼此簇拥,散落在山脚下,节省出山谷间相对平整的土地留给农耕。远远望去,这些村落建筑就如同一个个立方体扎堆在一起,却展现了人造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完美结合。

当地传统民居场地位置模型
村落、农田与山体所映射出的建筑和环境的大关系,既是当地人对自然风水观念的传承,也是对地理气候条件的积极应对。古人栖居在这片土地,思考的是如何从自然中获取生存资源,同时保育大地一直处于生机和稳定的状态。他们用最简单却又最智慧的筑造方式扎根于此,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滋养保护着脚下的生存空间,造就了人、自然、建筑之间的“血缘关系”。
© 苏圣亮© 苏圣亮
聚落
思考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建造原本属于城市的“会议中心”这一命题,是我们构想这组建筑的关键。基于当地古村落与山水自然之间关系的启发,引入聚落的概念,把“会议中心”转译为“会舍”,将所有功能居于一体的“会议中心”超尺度建筑,转化为功能分散的单元式聚落“会舍”建筑,使其消解在群山之中。
草图
模型
每座建筑单体都被推向山脚两侧,中间平坦开阔的地面被空出来作为交往的公共场所。整组建筑伴随山势的走向水平展开,宛若江西古村落一般,连结现状山体,织补起已被人工破坏的场地。
© 张钦泉© 苏圣亮
回望人类建造的历史,首先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和生活经验的行为,是当地的环境养成和影响了人们的建造方式,民居的建筑特征也直接体现出本土的生存智慧。江西民居的地域文化特征很好地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当地建筑的双重影响。
© 苏圣亮© 张钦泉
景德镇四季分明,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多风,为适应残酷的气候条件,当地民居很注重遮阳避雨和自然通风。紫晶国际会舍这组藏匿于群山之中的会舍聚落,应当继承当地传统民居的智慧,兼收并蓄,灵活且策略性地吸纳自然的空气、光线,容纳人的活动,塑造一种自然开放、多孔流动的、 “会”“舍”相容且深深嵌入在山谷之中的建筑群落。
© 苏圣亮

结构
想要实现这样一组建筑,结合场地的复杂性,探索一种简单、朴素、真实,又易于建造的结构形式成为关键。为了在富有表现力的结构与材料中展现人、活动和建筑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最早构想的结构单元由单向大跨度的拱梁和两端支撑拱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构成。
拱梁结构单元可以复制叠加并随山体不断变化,而且结构与结构之间也自然地产生了很多孔洞与缝隙,自然光可以渗透进建筑内部,从而打破常规的黑房间会议模式。
草图© 张钦泉
从建构的角度上考量,建筑形式即是结构形式本身,几乎没有围护结构。我们试图通过结构的真实性与诗意化表达,找寻结构形式与建筑形式的同构关系,重拾其中蕴含的生存智慧和文化意义,以此来塑造一组朴素又充满诗意的“会舍”建筑。
© 苏圣亮© 苏圣亮

大量向下倒垂、充满结构张力的反向单曲拱反复组合变化,隐喻经过变异的重檐建筑形式。中国传统建筑中特有的富有弹性的屋檐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略有反曲的屋面弧度,都被充分捕捉在紫晶国际会舍层层叠叠富有变化韵律的巨大弧面中。错落的拱体调动光的折射与漫射,结合天窗的开合与窗帘的控制,使室内空间实现了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最大可能。
© 苏圣亮© 苏圣亮

不完整的完整性
紫晶国际会舍强烈地展现出了“自然建筑”理论中“不完整的完整性”的理念,从3个维度上实现建筑和山体自然环境的充分融合。在水平维度上,紫晶国际会舍的聚落形态在与自然交界的边界上呈现出里出外进、参差不齐的轮廓边缘,就像人的两只手十指交握,建筑借助自身形式的不完整,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编织、缝合,融为一体,消除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边界。
© 苏圣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