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先急着否定人们爱带幸运符之类的这些小迷信。研究发现
依靠这些能够带来运气的小迷信,人们会增加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从而有出类拔萃的发挥。
文 / Tom Stafford, Peter Crawley, Olivia Aylmer等
编译 / 刘婕
“迷信”无处不在。网球名将纳达尔在比赛时会在场边放两个水瓶,水瓶的商标必须冲着他所在一边的底线;小威廉姆斯在发第一个球之前总是把球弹五次;许多演员在提到莎士比亚《麦克白》的时候,只能称之为“那部苏格兰戏剧”——在莎剧演出史上,《麦克白》有太多演出事故,以至于人们认为谈论这个名字都有可能遭致不幸。
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约有一半的美国人是迷信的:他们相信某些仪式或者癖好——比如穿不成对的袜子——能够影响一件事的发展。然而,却有很少的人想去搞清楚到底这种行为和结果有什么联系。
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些充满仪式感的“小迷信”是非理性思维的副作用,然而科隆大学的莱桑·达米斯奇却找到了迷信带来的正面影响——他们能够提升我们在许多任务中的表现,而这都与自信心有关。
依靠这些能够带来运气的“小迷信”,人们会增加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从而有出类拔萃的发挥。
达米斯奇首先对51个学生进行了敏捷性测试:这些学生需要通过倾斜一个立方体,将其中的36个滚珠置于36个小洞里去。开始时,如果达米斯奇对学生们说的是“开始”或者“我帮你掐表”,学生们完成这项任务的时间在5~6分钟之间;但如果她对学生们说的是“我为你压着拇指呢”(注:在德国,人们喜欢用其他四指压着拇指这种拳头状的动作来表示祝愿某人幸福或成功),学生们完成的时间能够缩短到3分钟左右。
在另外一项实验里,达米斯奇让41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幸运符来,她收走了这些幸运符用来拍照。之后,她把幸运符交还给了一部分学生,对另外一些学生则称拍摄还未结束。接下来,所有学生参与了一项似乎完全没有关联的记忆比赛:他们需要将18对朝下的扑克牌正确配对,每次只能同时翻开两张扑克牌,直到全部成功为止。而那些带着幸运符的学生比没有随身带幸运符的学生成绩要好得多。
在学生们进行这项测试之前,他们需要完成一个调查问卷。该问卷的结果显示,那些拿回自己幸运符的学生的焦虑程度并不比另外一部分学生低。然而,他们却感到更加自信,记忆比赛中额外的“运气”让他们更加乐观。
这些实验能够说明,“小迷信”对许多类型的任务能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无论是体力上的还是脑力上的。不管是由别人触发的(压拇指的例子),还是自己触发的(幸运符的例子),“小迷信”都能奏效。而原因在于,
因为有了“小迷信”,人们会感觉被好运附体,因此对自己更加自信,目标会设定的更高,过程也会更加努力。
心理学家B. F. 斯金纳认为,
迷信的根源是习惯。我们的大脑会尝试并且重复成功之前的任何行动,即便我们说不清楚它们到底与成功有何关系。
连鸽子也是如此。在斯金纳的试验中,他先把鸽子放在笼子里,笼子里的自动喂食机每隔15秒就会放出一个食物。在试验进行50分钟之后,他掀开盖子发现,一只鸽子会在食物出现前逆时针转三圈,另一只会把头伸向笼子的左上角……所有的鸽子在自动喂食机掉出食物之前,都会重复某个特定的“仪式”。
斯金纳的解释简单直接:鸽子太聪明了。虽然实验者知道,无论鸽子如何表现,食物都是照常提供。但对于鸽子来说,它在笼子里转了三圈,食物出现了,如果还想吃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重复刚才的举动。这不,食物又来了!
我们和鸽子一样,也会做出类似的不自觉行为。这些“小迷信”虽然不会改变世界,却对我们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让人紧张的重要时刻。
运动比赛就会带给人们更大压力,此时此刻,任何有可能帮助成功的行为就显得格外重要。运动员可谓是最“迷信”的一个群体,而体育竞技就是迷信滋生的温床。这些“小仪式”和“小迷信”已经成为赛前或者比赛中的一部分,使他们足够自信,达到自己的巅峰状态。
老虎伍兹在高尔夫锦标赛的最后一天必须要穿红色的衣服,这是他的“威力色”,棒球运动员韦德·博格斯认为赛前晚上吃鸡肉,比赛时就发挥得好。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保罗·范·兰格认为
迷信起到了心理安慰剂的作用,帮助人们面对不确定后果,特别是当这些后果对人们很重要的时候。
研究表明,迷信的确与更佳的表现有关联。“小仪式”为运动员提供了重要的心理错觉,让他们以为自己能够控制事件的不可控因素,而事实上,这是受到随机概率的影响。既然一个小小的仪式可能影响自己的表现,那何乐不为呢?毕竟这么做也不吃亏。这就是运动员们的心理。
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米凯拉·席佩斯认为,顶级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小,他们感觉无法承担放弃迷信带来的风险。
旧金山大学人类学教授乔治·格梅尔希用了十几年的事件研究棒球运动中的迷信。他表示,迷信的行为在不确定性高的场合更加流行,比如一次大考、一次求职面试或是一次约会之前。
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运动员越专业,这种安慰剂的效果就越不明显。也就是说,越是经验丰富的运动员,就越容易持续地保持自己的巅峰时刻,这样一来,“小迷信”和“小仪式”发挥的空间就很小了。
“热手效应”就是一个例子。这个名词指的是篮球比赛中,如果某队球员连续命中,球员、教练和观众会相信他是“手感好”“手很热”,队友下次进攻时依然会传球给他投篮。与此相对,如果你有一次投篮未中,下一次投篮也往往不会投进。而在职业篮球比赛中,到底“热手效应”是否存在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
不管怎样,当那些一直遵循“小仪式”的人们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这项独特的 仪式时,又会怎样?亚特兰大芭蕾舞剧团的心理医生娜达安·卡诗劳尔表示:“对于舞蹈家来说,如果迷信已经让他们无法正常演出,那就是非常有问题的。”
如果你已经为“小迷信”而深感焦虑时,你就要考虑它到底能不能为你带来好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