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安街知事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 ·  昨天  
中国政府网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 ... ·  昨天  
底线思维  ·  “SpaceX模式”能救美国六代机吗? ·  3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公安部: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  4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新的一年,这些民生大事与你有关!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这位疯狂迷恋中国文化的超级富二代,给了中国一件礼物,影响了中国100年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3-21 18:09

正文

昨天,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成员,大卫 · 洛克菲勒,在纽约逝世,享年101 岁。他的爷爷约翰 · D · 洛克菲勒 19 世纪下半叶创办美孚石油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至今,已经有第六代了。


北京协和医学院,正是洛克菲勒家族 1915 年建立的。


人们常说,「一部协和史,就是半部中国医学史」,如果说近代中国医学史上,有什么人物对其影响巨大时,那一定离不开洛克菲勒家族。


本文摘 编自微信公众号“好报”(ID:haobaonet)、丁香园(dingxiangwang),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提起协和医学院,

那是一个能代表中国现代医学尖端与前沿的名字。

事实上,它有着非凡的出身,

堪称中国最早、最现代化的医学院和医院。




今天,在北京的东单三条,协和医院建筑群的雕梁画栋,

与俄式大楼、现代大厦交杂在一起。

一块标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门牌,

揭示这里的悠久历史。



协和医学院建筑,与现代大厦交杂在一起


但从外表上,已难以看出,

它与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

这段医学院的创立故事,在100年前称得上惊天动地,

它缘起于一个西方超级富二代对中国文化的迷恋,

而最终打造及运营它的规格与水准是无与伦比的,

几乎称得上启蒙和塑造了中国现代医学业。



小洛克菲勒(前排黑西装者)与筹建协和医学院的同事们


今天报君要讲讲这个并不广为人知的故事,

并不是着迷于财富、权势所能缔造的荣耀和伟业,

而是从这个故事里深深感受到:

文化可以产生跨越国界的影响力,

而追求极致的决心——不管它是发自平凡者,还是显赫者,

是推动人类创造文明成果的强大动力。



老洛克菲勒和小洛克菲勒


我们故事的主角叫John D. Rockefeller Jr,人称小洛克菲勒,(第二代)

不错,他有一个我们拼不起的爹,

是美国现代商业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也是人类史上第一个被称作billionaire(十亿美元富豪)的人。

他就是老洛克菲勒,依靠石油的垄断性经营发了财,

真正地以其个人的财富力量,敌得上一个小型国家。



老洛克菲勒壮年时期照片


你夸他是经天纬地的商业奇才也好,骂他是冷酷邪恶的强盗资本家也好,

反正到了晚年,他有自己一百辈子也花不完的钱。

但巨额的财富并没有使他快乐,

晚年的他深深陷入了忧郁。

他的好友兼个人顾问弗里德里希·盖茨(有宗教工作经历)给他建议了一条道路:

将钱捐出去,并且用他经商的天才,去运作他捐出去的钱,

让他的钱对世界真正产生看得见的改变和推动。


老年洛克菲勒,慈善让他的晚年开了新挂


老洛克菲勒照做了,因此他由美国第一个超级富豪,

又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第一个现代慈善家,

(现代慈善家不仅把钱捐出去而已,而且负责运作他的钱,使其产生社会效应)

他捐掉了大量的钱,并且真的,因此重新变得开朗起来。

他捐资创办了美国芝加哥大学,

这成为他活着时所从事的慈善事业的一个标志性成就。

由于洛克菲勒的慈善之举在当时的美国还是个新鲜事物,

受到当时政府和政策的不少掣肘,

因此他希望他的钱不仅施惠于美国,

也能施惠于任何他愿意投向的地方……



芝加哥大学塔内景


说了这么多背景,

我们的小洛克菲勒(以下简称小洛好了)该正式登场了,

作为老洛这位超级强人的公子,

自然地,他其实是活在老爹的阴影之下,

因为他注定不可能在商业领域创造老爹那样的成就,

也许由于这一点,小洛从小是个沉默寡言、气质抑郁的人。

他为人正直善良,称得上是老爹的一个乖宝宝,

没有多少富家公子的坏习气,

最大的一点个人爱好便是收藏艺术品。



小洛


从青年时代起,小洛就经常去百货大亨本杰明·奥特曼家串门,

去看他家收藏的各式华丽的中国瓷器。



这个瓷器博物馆,有许多藏品来自当初小洛的私人收藏


也就是从那时起,

小洛成为了一名中国清代瓷器的狂热爱好者。

几十年后,小洛的儿子戴维,脑中还印着小时候的清晰画面:

父亲拿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全神贯注地

端详他所收藏的那些中国花瓶,

沉迷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对中华文化的迷恋,已融进他的血液中……



小洛的最爱:中国清代瓷瓶


1915年,银行大亨J·P·摩根生前收藏的所有中国花瓶被公开拍卖,

尽管此时的小洛已39岁了,但他还是不得不向父亲老洛贷款,

因为这批花瓶的价格高达两百万美元。

为获得这笔贷款,小洛写信对老洛说:

“瓷器是我唯一的爱好,

也是我唯一想要花费金钱的地方。

尽管这项爱好花销不菲,

但它十分安静,低调而不张扬。”

这封信让本来对此持反对意见的老洛,也被感动了,

最终将他这批瓷器买下,

完全作为礼物,赠送给了儿子。


小洛与老洛


1913年,老洛的基金会成立以后,

他将打理基金会的重任交给了正直、可靠的小洛。

这成为小洛在中国捐建协和医学院的又一个重要前提。


老洛和小洛一家子


早在1902年,小洛资助过的一个宗教团体,

就给他带来了他所关心的中国的最新消息,

这个团体在中国考察,

看到了一个古老的社会正在发生的剧烈变化。

他们认为教育和社会改革,

对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是很重要的。


1906年,芝加哥大学校长贾森又告诉他,

应该在中国及早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

“一所完全无教派的,有着最高理想和最大宽容的大学。”

贾森的想法,让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小洛十分激动。

此时的中国,从行为方式到思想观念,

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

同时又正向西方开放,不断吸收新事物。

这给了他们一片广阔的天地进行试验。



贾森


小洛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

老洛拿出一大笔钱,让他再派团前往中国考察。

1909年,考察团递交了报告:

西方大学所体现的科学理性可以解中国现代化成功之谜。

但办一所像芝加哥大学那样的综合大学,

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行不通,建议转向医学。

因为医学正好是科学与教育、改造社会与改造思想的结合点,

又是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的,

特别是在政局动荡不安的中国,

医学最没有争议。



洛克菲勒基金会成员到中国考察


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刚成立不久,

小洛又专门针对中国的医学和教育,派出了一个考察团,

在四个月的时间内,

考察团遍访中国十几个城市的学校和88家医院,

并就新医学院的标准广泛征求意见。

当时有两种看法:

一种主张标准低一些,以适应目前需要;

另一种则主张从长远利益出发,

办高标准学校,培养顶尖人才,

将来占重要的领导位置,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



是建一般标准的学校,还是高标准学校?


考察团建议采纳后者,

当时的中国,突破持续多年的教会教育十分必要。

因为教会从底层推动教育是极度愚蠢的。

顶尖的教育才是需要的。

将顶层的人教育好,由他们教育层次低一些的人,

再依次向下,这样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



协和医学院毕业照


次年,第三个考察团又来到中国,

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考察。

三次考察的结果,让小洛下定决心:

在中国的文化之都北京,

创办一所集教学、临床、科研于一体的高标准医学院。

为此,他还专门设立了在华机构。



协和医学院师生合照


1915年6月,基金会用20万美元,

购买下一所教会医学院的全部资产,

并将新的医学院定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下设一个临床医院协和医院,

此后,“高标准”便一直贯穿在协和的方方面面,

从最初的选址及建筑,就是如此。




他们费了不少周折,收购了豫王府的旧址,

面积达六十余亩,计划建筑十四座新楼。

并邀请设计过哈佛医学院的著名建筑师柯立芝,

主持规划协和医学院的建筑工作。

这位在美国声名赫赫的建筑师,

第一眼看到“豫王府”,便被中国建筑的壮丽所倾倒,

他决心修改自己原先的设计稿,

打造一座“中西合璧的,有着宫殿式外观的校园和医院群建筑”。

在外观上,柯立芝保留了许多如“拱顶”和“琉璃瓦”这样的中国元素,

而建筑内部,则是一水儿当时最为考究的西式设备,

连水汀管、门锁、抽水马桶都是从美国运来的。



协和医学院奠基仪式


这样的考究和设计带来的花销是惊人的。

协和医学院的建筑预算本只有100万美元。

到1919年底,建设学校的所有费用竟已达到750万美元。

小洛对设计中的中式建筑细节有着强烈的兴趣,

他坚持要求柯立芝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完成。



小洛要求建筑师“不惜一切代价”建造一所最好的医学院


1921年,协和医学院落成,

小洛乘坐轮船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

从美国赶来出席开幕典礼。

中美两国政界、科学界、教育界要人齐聚,

时任总统徐世昌派来颜惠庆代表其发表演说。



徐世昌和小洛克菲勒


开幕典礼成为北京传诵一时的文化大事件,

当时任教于北大的胡适,

在日记中提到协和医学院的典礼:

“自有北京以来,不曾有这样一个庄严仪式。”



1921年,协和医学院盛大的开幕仪式


如果说协和医学院的建筑只是形式,

那么协和医学院的教育,

则实实在在地践行着更为严苛的高标准。



协和医学院培养的护士们


为保证生源质量,

协和规定,正式入学前需先读三年预科,

这一要求比同时期的美国还多一年。



协和医学院开学


协和的医预科不仅时间长,范围也广,

从自然科学、英语,

到看似与医学无关的人文科学,

都被包括进来。



协和医学院的学生集会


而且,这些预科课程还被安排进综合性大学。

由于协和医学院的高标准,

当时的中国,

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能够达到协和期望的医预科水平。

为此,洛克菲勒基金会拨款资助燕京大学等13所综合性大学,

提高教学水平,并整整持续八年。

协和的医学预科生,必须用三年的时间,

坐在燕京大学的课堂里,

听梁启超的弟弟梁启雄讲《史记》,

听聂崇岐讲《中国通史》,

听沈乃璋讲《普通心理学》,

听赵承信讲《社会学基础》⋯



协和医学院毕业照


协和如此重视人文科学,

是因为它认为培养一个好医生,

首先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而人文科学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协和医学院师生合影


在结束医预科学习后,

学生并不能直接升入协和医学院本部,

而需要通过入学考试,

并参考预科时的各门成绩和老师的推荐语。

协和毕业生张之南回忆,当年考试过关后,

“还要经过很特殊的面试,

教授请考生到家吃饭,边吃边谈,

谈家庭、志向、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等,

一律用英语对答。

在此过程中,

了解考生的举止、言谈、表达和英语会话能力。”



协和医学院师生合照


最终能够升入协和医学院的只是少数。

毕业于协和、日后成为中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的吴阶平说,

“1933年我考入燕大医预科,全班共有52名同学,

到1936年考协和时,却只有15人被录取。”



协和医学院毕业照


考入协和医学院本部后,

等待学生的是更为艰苦的征途。

吴阶平形象地描绘了自己经历过的

协和一年级医学生的作息时间表:

“早8点从宿舍到学校,

12点过后才下课,赶回宿舍午餐,

午休不超过半小时,又赶到学校,

下午2点开始实验课。

虽规定5点结束,有时却拖得很晚。

记得有一次,直到午夜1点做出实验结果才罢手。

一般情况下,6点晚餐,

然后到图书馆自习,晚10点图书馆闭馆,

回到宿舍继续学习到12点以后才能休息。

考试前更是紧张,

有的同学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地复习功课。”



协和医学院学生宿舍


由于学习过分紧张,学生的健康状况普遍下降,

还有一些学生得了结核病。

学校方面为此提高了伙食标准,并补贴了伙食费。



协和医学院学生课间锻炼


如此这般的用功背后,是协和残酷的逐级淘汰制。

老协和流传的说法是:

“一门不及格必须补考,

两门不及格要留级,

三门不及格就要扫地出门”。

而这里的及格线,不是六十分,是七十五分。

吴阶平回忆:

“我们上一班读完一年级后,

因学习成绩不合格离校的有4人,

留级的有4人。”



协和医学院校内图


严苛的高标准教育,

终于没有辜负小洛寄予的期望。

协和,成为中国最早、最现代化的医学院和医院。

教学上,培养了如林巧稚、吴阶平、诸福堂等一批顶尖名医,

为日后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种子和骨干。

科研方面亦成绩斐然,

比如从中药大黄中成功提炼麻黄素,

成为研究中草药成功的典范,

此外还有对中国常见寄生虫病、黑热病和斑疹伤寒的研究等。


协和医学院来访者合影


这一时期,

协和成为了亚洲医学和研究方法的最高标准,

对日本和印度的高等医学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最重要的是,

它使中国的西医从高起点出发,

而不是跟着一些单以治病为目的的教会医院缓慢前进。


协和医学院的学生实验室


当协和医学院运行达到成熟以后,

洛克菲勒基金会将对华资助的重心转向了乡村建设,

从金字塔尖端的精英,走向了中国最需要帮助的广大乡村。



协和医学院学生外出实习照


1951年,中国解放后第三个年头,

协和医学院收归国有。

至此,洛克菲勒基金会不得不停止了最后一笔拨款。

负责建造和运营协和医学院的机构也被迫离开中国。

心情沮丧的小洛写信给朋友说,

对协和医学院脱离洛克菲勒基金会表示遗憾,

但他希望这所学校将继续执行它的使命,

“我们不应认为这所学校的用武之地提前终止了,

其实不过是换了一种管理而已……

让我们希望、祈祷和相信,

所有的一切必将有最完美的结果。”



洛克菲勒基金会后来将资助重点转向了乡村建设,

图为中国当时著名的乡村建设试验者晏阳初(左)和来访者


小洛的这些话,有聊以自慰成份,但其实也是正确的,

如今,协和医院依然是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存在

它源源不断地发挥作用,一直到今天……

只不过它背后的创始者,

随着年代的久远,已没有太多人知道,

但对于一个深深迷恋中国文化的慈善家来说,

虚名早已不是什么重要的事……


改革开放后,洛克菲勒是最早恢复与中国合作的基金会。它的工作不是以国别分,而是按领域分,而它所一贯关注的重点——农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无一不是中国急需的领域


现在,它在中国的合作单位相当广泛:农科院、中科院的农业政策研究所、在杭州的中国全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中国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中国科技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及一些地方研究所和机构等等。


如果说之前的基金会将建设重点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那么今天的各类援助集中于中国及亚洲重点医学院校。中华医学基金会鼓励致力于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机构与 CMB 相关院校直接建立合作关系。


2010 年国庆节前,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建立),2010年,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主席陈致和博士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这份来自中国政府对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项,为这个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基金会带来了一份来自中国的「迟到的」谢意。


人类的健康是一件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的事情,不应该割裂开来看待。


因此,我们在中国所作出的努力,诸如培养医学人才、提高就医条件以及加强中西方医学领域的交流,其实也是在为全人类的健康做贡献。




附文:


克菲勒家族的铁血发家史: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文 | 刘火雄

本文摘 编自微信公众号“ 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句名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控制该产业的人,非洛克菲勒莫属。全美九成以上的石油市场,一度由洛克菲勒旗下企业掌控。


“即使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路过,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百万富翁。”从一文不名的毛头小子到纵横捭阖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发家故事,演绎了另一段美国梦。有人说他是唯利是图的野心家,有人说他是慷慨大方的慈善家,但在比尔·盖茨看来,“我心目中的赚钱英雄只有一个,那就是洛克菲勒”。


12岁把50美元借贷给邻居


1839年7月8日,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生于纽约州哈得孙河畔的一个小镇。其祖上是法国人,为躲避政治迫害,来到美洲新大陆闯荡。他的母亲是个虔诚的基督徒。父亲名叫威廉·洛克菲勒,是个百事通:贩卖木材、毛皮、食盐,推销杂货,样样在行,他有时还客串一下江湖郎中,兜售所谓“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18岁的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读中学时,同学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洛克菲勒毫不迟疑地说:“我要成为一个有10万美元的人。”为了这个梦想,他没有选择进大学深造,16岁便开始在商海中闯荡


威廉没有溺爱自己的孩子。早年,他喜欢让洛克菲勒从高椅子上纵身跳入自己怀抱。为了培养儿子的预防意识,有一次,威廉没有伸出双臂接他,结果洛克菲勒重重地摔在地板上,痛得大哭。威廉见状,严肃地告诫道:“要记住,绝不要完全相信任何人,哪怕是你的父亲!”在洛克菲勒的回忆录中,这件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日后在生意场上,他总是提醒自己要保持警觉的头脑。


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洛克菲勒很早就表现出了精明的商业头脑。他有个记账本,上面详细记录着自己在田里干了什么活,诸如砍柴、挤奶、除草、打水之类,以此向父亲索要“工资”。


12岁时,洛克菲勒开始发放“高利贷”,他将自己积攒的50美元借给邻居,收取利息,以钱生钱。有一次,洛克菲勒在树林中发现了火鸡的窝,他把小鸡弄回家中自己饲养,到感恩节的时候,再把它们卖掉,又小赚一笔。这些都得到了父亲的赞扬,因为威廉认为:“人生只有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只有钱才是最牢靠的。”父亲“赚钱就是王道”的思想,激发了洛克菲勒对商业宏图的向往。

一轮又一轮面试让他成了“面霸”

1855年,16岁的洛克菲勒刚读完高二,便决定退学到商界谋生。他先到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商学院学了近4个月的会计、银行学,这是他一生唯一一次接受正式的商业培训,随即开始在商海中闯荡。


为了寻找工作,洛克菲勒翻开全城的工商企业名录,挑出知名度高的公司。“我上铁路公司、银行、批发商那儿去找工作,小铺小店是不去的,我可是要干大事的。”洛克菲勒回忆道。


但找工作远没有想像中的顺利。每天早上八点,洛克菲勒西装革履出门,奔赴一轮又一轮面试。他很快成了“面霸”——不断面试却一再被人拒之门外。屡败屡战的洛克菲勒,就这样一连坚持了六个星期。自己心仪的公司走了一遍之后,他又从头开始,有些企业甚至去了两三次,但谁也不想雇个孩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9月26日,洛克菲勒终于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办事员,他把这一天看作自己的“就业日”,相当于第二个生日。在这里,洛克菲勒开始学做生意,月薪12美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