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韧
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畅销书《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喜欢聊聊产品、说说职场、谈谈个人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痛心!她走了,年仅48岁 ·  昨天  
国际旅游岛商报  ·  今年海南考试日历来了!中考、高考时间→ ·  3 天前  
国际旅游岛商报  ·  今年海南考试日历来了!中考、高考时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韧

小米提车

唐韧  · 公众号  ·  · 2024-04-12 13:05

正文

现在如果你现在开一台小米 SU7 在街上出现,那个回头率绝不亚于开一台劳斯莱斯。


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我一个刚提了小米汽车的朋友和我聊天时谈到的。


我问他,是不是觉得这 30 万花出了 300 万的效果?


他说,有这种感觉。


小米提车之后的三天里,他前后开了 400 多公里,作为一个从比亚迪换到小米汽车的车主,他说小米 SU7 是他目前试过的电动车里最好开的。


他下定比较早,所以也算是前一批提车的车主,选择的颜色是橄榄绿,顶配,落地得三十多万。



好奇之下我问他,小米的车有多好开?


他说,底盘很稳,方向灵敏,转弯侧倾控制得很好,另外就是加速体感不错。


作为一个开过宝马 M3 和保时捷 911 的人,我大概能理解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可如果你没对比过不同车的驾驶感受,估计很难理解我的描述。


上次在三亚度假时分别开了两天宝马 M3 和保时捷 911,回长沙开上自己的宝马 3 系时我突然觉得很陌生。


真的,那种感觉很奇妙,因为之前我还觉得自己花重金改出来的车还挺好开的。


不对比不知道,都是四个轮子的车,开起来的体感差异如此之大。


因此,造车不光是外形、内饰、配置、动力,还有那种很难描述的驾驶操控体感。


小米是懂行的,雷军是懂车的。


虽然我还在排队试驾小米 SU7,没法直观跟你们聊体验,但从身边提车以及去试过的朋友反馈来看,这车是好开。


此外,我也看了一些汽车媒体的测评,排除拿了厂家车马费的媒体,从那些自己买车的用户或者租车下赛道的专业车手反馈来看,这车是好开。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那就是现在男女老少似乎都知道小米汽车,开在路上一定会有人拿着手机对你拍照。


这种现象,在过去所有新造车势力发布过的车型中都是没有的,甚至整个汽车历史上都很少见。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是小米?


我觉得,这是品牌的成功、是定位的成功、是产品的成功、是运营的成功,同时也是抢占用户认知的成功。


别急,我一个个跟你展开聊。


第一,品牌的成功。


对于小米造车,当初很多人是抱有怀疑的,一个造手机的公司能做好车么?


先不说车怎么样,但只要小米能把车造出来,那它在品牌上的势能就碾压其他新品牌。


用户对品牌的认知是有惯性思维的,比如苹果最开始是做电脑,后来做了手机,还做了平板电脑。


在同一个品类中,用户会优先考虑那些熟悉且已经建立信任度的品牌。


因此,有人一开始用小米手机,后来用小米家电,接下来用米家生态,等小米汽车来了就会延续这种惯性认知。


华为,也是同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问界M7这类车压根不是华为造的。


得益于现在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小米把车造出来其实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如何让自己的车在市场中有一个位置。


说白了,就是定位。


但对于小米来说,他是为数不多真正自己在造车的品牌,这一点和华为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定位的成功。


理想汽车的成功得益于定位,主打家庭用车。但如果让你一下子说出蔚来和小鹏的定位,你可能难以准确描述。


那小米汽车的定位是什么呢?


我觉得,就是「年轻人的第一台电动性能车」。


是不是对这句话很熟悉?


如果你对第一代小米手机上市发布会还有印象,当初雷军打出 1999 元小米手机这张牌的时候,市场是躁动的。


现在你可能觉得 1999 能买到不错的手机了,但如果放在 13 年前的 2011 年,那已经是高配智能手机中的低价了。


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我一个同学就毫不犹豫买了第一代的小米手机,他觉得很划算,性价比很高。


配置拉满,性价比,好用不贵,加上米粉文化,这极大俘获了一批年轻人。


因此,年轻人的第一台手机就这样被叫出来了。


对于这次的小米汽车来说,其实也是用了同样的定位手法,面向年轻人的性价比。


年轻人关注什么?


好看、酷炫、时尚、价格不贵,这几点小米汽车都做到了。


小米 SU7 低配 21 出头的价格让很多人惊讶了,尤其是那些多年米粉,他们似乎梦回 2011。


除了性价比,小米汽车把性能和操控体验放在了优先级比较高的位置,这两点也很命中年轻人需求。


在绝对马力上,电车对燃油车是绝对碾压的,如果能把操控做好,那相当于又填补了一个市场空缺。


当友商在比家庭用车、比智能化、比皇后座椅的时候,小米汽车在定位上把性能和操控放在了首位。


所以,你们能看到小米汽车视频广告中对加速能力的测试,对极速的测试,对操控的极致体现。


定位对了,产品还得行。


第三,产品的成功。


和造燃油车不同,电车没有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大件,所以电机和电池的技术难度没有前者高,而且现在也有现成供应链。


因此,把产品攒出来的难度比从零到一造一台燃油车低很多。


底层技术没有瓶颈,那产品设计就成了考验点。


很多人看到小米汽车的第一感觉就是像保时捷,所以有人给它取了个外号叫保时米。


迈凯伦的大灯,保时捷Taycan的车身,这是很多人吐槽小米抄袭的点。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拿保时捷和小米汽车对比。


其实,当人们这么对比的时候,小米已经赢了。


对标保时捷 Taycan 的中国电动车,这是产品设计上讨巧的一点,而且这种认知一旦建立,对后续小米汽车迭代是有优势的。


换个思路,如果小米汽车是一个从来没有过的设计,或许也不会是今天这个局面。


类保时捷设计,主打性能和操控,所以保时米不是贬义,而是某种程度上的褒义,让年轻人把性价比拉满。


第三,运营的成功。


小米首款车搞了个创始人版本,限量 5000 台,每台车都有独立编号,还赠送雷军签名的证书和车钥匙。


不仅如此,雷军本人还亲自给首批车主现场交车,跟车主合影,给车主开门,弯腰送车主上车。


这一顿操作下来,直接把用户好感拉满。


与此同时,全网都把小米汽车当做现象级流量,但凡是跟这车相关的内容都会获得关注。


你看,这不我都写了两篇么。当然,我更好奇的是现象背后的逻辑。


各大内容平台也会提高关于小米汽车内容的推荐权重,因为大众都喜欢,所以平台会做流量倾斜,这样也能提高自己的留存和用户时长。


另一边,现在已经有很多博主靠着小米汽车涨粉可观了,有个提了创始版车型并由雷军交车的博主,几天就涨了十万粉丝。


还有人把小米汽车做拆解的,还有开小米汽车下赛道的,还有测试续航的,还有首撞的。


总之,这是一个流量黑洞。


这些加起来共同助推了小米的运营造势,进一步反哺产品、强化定位、拓展品牌优势。


归根结底,这是抢占用户心智的成功。


如果一款产品能在品牌、定位、产品设计、运营和用户心智上全面超越竞品,想不成功都难。


后来我问了下那个提了小米 SU7 的朋友,我说你认为买这车值么?


他说,很值啊,花 30 万买到 50 万的质感,体验到 80 万的操控,感受到 300 万的回头率。


这下,我懂了。


从产品角度来说,小米汽车这次成了!


推荐阅读:《 马云发文,阿里认错
················· 唐韧出品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