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90后,应该怎样面对“代际战争”?假如我是90后,房子怎么办?假如我是90后,能冲破阶层固化吗?午后的阳光让人昏昏欲睡,新办公室门前有一大块草坪,附近学校传来了做眼保健操的声音。
恍惚中,我好像自己还在校园。咦,难道我只是在课间10分钟的梦里,在职场上混了二十年?……
太好了,假如我是90后,假如我是一枚苦逼的大学生毕业狗,假如这职场二十年,我可以重头来过……
给我一盏阿拉丁神灯吧,给我一个月光宝盒吧,让我也穿越一次吧。
般……若……波……罗……密……
假如我是90后,我要尽情享受年轻无极限……,OH!NO,我怎么能这么没出息呢?我要尽快完善自己的能力体系,简单一点说,年轻就要——多!读!书!
记得我当年看了很多浪费时间的烂书,因为资讯不丰富,买书完全靠一张书皮。现在有网络了,有知乎大神指点迷津,有在线教育的丰富资源,以前走的那些弯路,都可以避免了。
不过还是有一个问题.那毕竟是一个没有手机、电视里都是无聊国产剧的年代,一旦遇上一本好书,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反复看上好几遍,《中国哲学史》、《心理学与生活》、《经济学》等等“大砖头”都是当时啃下的,才有了现在的这些底子。
现在资讯是丰富了,但都碎片化了;不但打碎了,而且为了好消化,又被人嚼烂了;不但嚼烂了,而且还被压缩成“浓汤宝”,造成了我们“肠胃”的退化。想想自己吧,已经好几年没有很系统地看过一个领域的大砖头了,更别说“我”是90后了。
毕竟90后的“我”,面对的职场环境更复杂、竞争更激烈。
不过算了,能力体系的事慢慢来吧,想想又要重新开始我的职场生涯了,这才是让人兴奋不已的事情啊!
作为长期奋战于职场题材的写作者,我特别想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当年的职业轨迹属于标准的70后“体制内单位——体制外企业——创业”三步走。如果我现在是90后的职场新人,我希望更直接一些,第一步就以BAT这一类新贵企业为目标,既有成长型企业的效率、又有大公司的平台优势,还能为自己积累人脉资源,为未来的创业做准备。
但是,冷静、冷静。如果我没有这二十年的职场经验,我还能顺利实现这个职业规划吗?
首先,“我”不可能再遇上阿里“十八罗汉”这样的机会了,而且,现在的BAT有当年那么好进吗?恐怕还是要先在外围公司积累经验值。
其次,因为“代际战争”的存在,70后已经成了90后的敌人,“我”还有机会再一次在30岁之前混到大公司中层经理人的位置上吗?
70后老觉得自己成功靠能力,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遇上了“行业人才断层”。我进广告公司时,海外过来的总监都是40多岁,大陆本土的总监都不到30岁,年轻人向上的空间是一马平川。
而如果我是90后,很可能上面连续三、四层都是70、80后的管理层,根据伟大的“彼德定理”,他们既升不上去,又退不下来,还不想折腾创业,唯一的作用就是死死地压着“我”。
有人要说了,穿越设定最重要的就是自带外挂啊。好吧,假定我还有20年的职场经验附身,那又会怎样?
这种情况下,“我”在30岁前在BAT混到T3.3,应该没问题。但我职业规划中的“创业终点站”又是个大问题。
如果马云是90后,哪个领域能找到创业机会呢?互联网领域基本被BAT看死了,互联网领域外又是“国进民退、融资无门”等老问题;就算找到创业领域,上哪儿找他的“18罗汉”去啊;就算找到了“18罗汉”,他在湖畔花园的居民楼办公,早被房管局罚跪了……
更重要的是,“我”到那时,恐怕早就没了创业激情。我的一位客户,开了一家工厂,想让儿子接手,儿子不愿意,说:“我看你们那么辛苦,反倒像是给工人打工,反正都是打工,我干嘛呆在这个小镇上?”
毕竟,70后的创业偶像是马云马化腾,现在是网红锥子脸,以前是王健林,现在是王思聪。
当然,缺乏创业激情,是因为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那时叫“生活成本”,现在叫“生存成本”。
我问过很多70后的朋友,如果我们是90后,房子怎么办?
凉拌!
我的第一套房子,内中环的小区,4千多一平米,现在5万一平米;我的第二套房是内环内的学区房,3万多一平米,现在8万多。
如果只是贵,问题也不大。只要还在上涨的大趋势内,咬咬牙,借点钱,几年后的投资回报就会让“我”后悔当初没买大点儿的,毕竟,70后的这帮人,连再买房的资格也没了。
但问题是,现在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还能涨到哪儿去呢?会不会正处于一个巨大的拐点之中呢?如果你今天背负巨额房贷冲进去,会不会有朝一日,全部被洗劫一空呢?
不过,如果我是90后,如果我的父母不是上海土著居民,没法给我帮助,大不了干脆租房子过一辈子,反正国外也不是人人都能买房子,反正70年一到,房子是不是你的,还不定怎么说呢。
所以,我变成90后的最大困惑,并不是房子。
能靠努力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我是90后,最大的悲哀恐怕是:越奋斗,越无助。
我可以接受比别人失败,比别人穷,但我无法接受我天生就比别人失败,比别人穷,而且无法改变。
《人民日报》说,“阶层固化”是不成立的,王宝强就是个例子。而人民说,王宝强不是好例子,《人民的名义》里的高小琴才是,白手起家,打通政商通道,强取豪夺,坐拥百亿资产。
真是个“好例子”啊。
人民不相信“人日”,就像如果我是90后,我也会对“努力就有回报”产生怀疑。
经济学家说,改革的“帕累托效率”已经很难再优化了,让70后占尽先机的改革红利已经没有了。接下来,一部分人的财富增加,必然以另一部分人的财富减少为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讲,阶层确实没有固化,至少向下的通道还是开着的。
这么说,就是逼我从“如果我是90后”的梦中醒来吗?
不,我想,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年轻20岁,做个90后。”
在主流的价值观中,有两种90后的人生,一种是他们的父辈”60后“希望他们的子女过的人生,利用20年经济腾飞的余温,安安稳稳地过下去。
另一种是刚才70后设想的“穿越人生”,希望弥补自己人生中的遗憾。
但如果我是90后,这两种人生,我一种也不想过。因为我愿意做一个90后的最大原因就是——“我”想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
70后刚刚工作时,面对的还是一个相当保守的社会,大部分资源都还在体制内,大部分精英也在体制内,体制内是没有什么“人才断层”的,一切都要论资排辈。
因为没有互联网这类阳光产业,那时的创富榜样原始积累,要么有“资本黑色原罪”,要么是“体制内的灰色财富”。70后只要稍微一犹豫一耽搁,基本都会身陷体制内,再也没有跳出来的动力。
而且。二十年前虽然没有阶层固化,但同样有“努力得不到回报”的不公平。
我初三班级里成绩最好的两位同学都放弃了高中,直接上中专,因为他们是农村户口,万一考不上大学(那时候我们县重点高中的录取率才百分之十几),就得回家种田。
刚刚工作时,跟我一起进银行的同事,干的活和我一样,但工资低,没有福利,因为他们是农村户口,没有正式编制。
后来到了市场化的广告公司,海外来的总监薪水是大陆总监的3倍,不是他们活儿好,而是外企客户不相信local员工。
要说不公平,还有什么比户口歧视、国籍歧视更不公平的吗?
所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如果说,90后有勇气没机会,那么,70后是有机会没勇气。
如果说,90后的不公平源于阶层固化和财富分化,那么70后的不公平源于体制缺陷。
如果说,90后一工作就掉进残酷的现实之中,那么70后人生更像是温水煮青蛙。
在短暂的“如果我是90后”的梦中,我明白了一件事:
做为70、80后的管理者,与其看抱怨90后没有上进心,不如反思一下自己对“努力”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在今天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自己对于“成功”的定义,是否还有意义?
而90后也不必陷入“代际战争”失败者的阴影之中。
以美国为例,“婴儿潮一代”创造了美国二战后的辉煌,相当于中国的70、80后;而之后的“X一代”(就是《老友记》的一代人),生逢美国极其富足的时代,经历了美国价值观的自由化,一工作就遇到了经济衰退期,他们和中国的90后同样处境尴尬——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老路可走了。
X一代的口号是“耶鲁或监狱 (Yale Or Jail)!”,意思是说,不管上名校,还是当罪犯,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选择。他们有的是极端个人主义者,有的厌倦了大都市写字楼里的工作,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有的是消费至上者.。
《老友记》里莫妮卡喜欢当大厨,瑞秋热衷于时尚行业,钱德放弃高薪的程序员工作去当广告人,菲比拿着按摩师不错的收入晚上却变身流浪歌手,还有跑跑龙套也很开心的乔伊,都代表了美国”X一代“的职场价值观。
他们没有创造经济奇迹,但正是这代人,让美国的流行文化,包括电影、电视、音乐、游戏开始了全球化的影响力。
我相信,每一代人都会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90后也不会例外。
[本文来源于职场学习类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共享经济:2017年最大的谎言
1岁就能当北京银行股东?!网友:会投资不如会投胎
余额宝跻身全球第一
奶茶妹妹纽约办私人时尚晚宴 请来了美国半个时尚界
ofo现重大漏洞
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所有原创投稿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创客100和创业者一起创业,寻求报道及合作、找融资、找项目、分享创业故事、文章转载加小编微信(wind6951)与我们取得联系,转载文章若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原《IT时代周刊》微信平台
微信号:ITtime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