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海油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官微。在这里,读懂海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国大家谈  ·  老刘 & 老郭,带你逛伦敦中国城 ·  2 天前  
英国大家谈  ·  卧虎藏龙的伦敦,大佬们的特征是什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海油

“智”海争帆,中国海油如何勇立潮头?

中国海油  · 公众号  ·  · 2024-09-24 18:40

正文

编者按

风正劲,帆高悬,“中国号”巨轮始终劈波斩浪,高歌向前。

在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伟大时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冲锋号角。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中国海油胸怀“国之大者”,聚焦“国之所需”,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在奔向世界一流的航道中,激荡奋楫逐浪、因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壮丽篇章。

《中国海洋石油报》、中国海油官微开设“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澎湃蓝色动能 建设海洋强国”主题报道。本报全媒体记者兵分多路,奔赴海上平台、车间场站、建造一线,实地探访中国海油建设能源增长极新经验、培育新质生产力最前沿、深化改革发展动力源的丰富实践,与行业智囊、技术专家、业务骨干、一线工匠深入对话,生动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油牢记嘱托,在海洋强国能源强国建设新征程上的亮眼成就和宝贵经验。


2020年,6个示范项目拉开中国海油探索数智化转型的序章;2024年,“6+4+N”大步向前延伸出无限可能。


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之下,中国海油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奏响个性化、具象化、多元化的乐章。


“智”海争帆,且看中国海油如何勇立潮头——



抽出岁月中泛黄的一页稿纸看中国海油的初诞,“两个浮筒下海”是先辈探路的真实写照。手提肩扛、战风斗浪,为祖国献石油的光辉理想浸透风雨血汗。


把时间的针脚往回拨五年,中国海上第一个“智能油田”还没有诞生。那时的一线海油人对于“智能油田”的认识是“空中楼阁要落在海上”。


如今,“数智化”的浪潮已在四海澎湃。智能油田、智能工程、智能工厂,一系列示范项目落地建成,一场场智慧变革应运而生。中国海油勇立潮头,用一条看不见的数据锚链,锚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大势和方向,推动海洋石油工业生产、科研和决策形态加速变革。


2021年10月15日,我国首个海上智能油田建设项目秦皇岛32-6智能油田(一期)项目全面建成投用。


回眸一路走来的艰辛与风光,听到的不仅有凯歌,还有由海油人的勇气、智慧和决心共奏的战歌。


1

徐林,中国海油秦皇岛32-6作业公司CEPJ平台维修监督。2019年,他作为最早一批接触“智能油田”的人参与建设工作。“一座空中楼阁要落在海上”,就是他最初对于智能油田的认识。 


“没人知道一个二十多年的海上老油田怎么搞智能化,国内、国际都没有参考,这是开天辟地的事。”徐林回忆当年依然皱眉,“脑子里没有它的样子,要如何建设出一个‘真身’来?”


实际上,这是最初开始智能化建设时整个集团公司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数智化的转型势在必行,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数智化的课题要与传统海洋石油工业结合起来,却是一个棘手难题。对于一个从未见过、从未设想过的“空中楼阁”,要如何规划它的蓝图?谁来绘制、谁来定义、谁来推动执行?


新的尝试,从生产的最前端开始。


2016年,渤海油田开始硬件设备的改造和通信网络的搭建,为新生事物做好准备。随后几年,岸电接入,光纤代替微波,定位全覆盖,海陆融通的“信息高速公路”搭建,海上通信保障格局发生根本转变。其中2019年的一场数据摸底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渤海油田海陆骨干通信网络已迈入“万兆光纤”


“我们在摸底的过程中发现,油田生产产生了大量的预处理、过程、成果数据,但收集整理的、可使用的少。” 有限天津分公司智能油田建设项目总经理林杨说。对于这种损失,他觉得很可惜:“如同有各种币种的零钱,分布在管线里、仪表上,但得不到动用。” 


于是,渤海油田着手开展数据的规范采集、存储和整理利用工作,简单来说,就是让所有工作数据“上线”。刚开始,这项工作推行得并不顺利,然而很快人们就尝到了“吃螃蟹”的甜头:责任主体到人,不用再反复确认,环节中的数据获取步骤变少、流程变短,设备更换、工况对接顺滑度明显提升,自动化设备给巡检工作加了“双保险”,平台的效率、稳定性跃升有目共睹。 


“生产经营也好,现场管理也好,变得越来越‘有迹可循’。”徐林介绍。智能油田的设想,从模糊走向清晰。


为支撑智能油田建设需求,渤海油田不断升级海陆通信网络。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并列,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数据是第五大生产要素。同年,集团公司发布《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智能油田”作为应用试点项目赫然在列,更让林杨等人坚信工作思路正确。


2021年,“智能油田”作为首批示范项目之一建成。这项“空中楼阁”是真正落在海上的“初尝试”,明确、直接地阐释“智能化”在油田生产层面上的核心工作:赋能增储上产。智能油藏、智能分注、智能完井,综合生产率提升10.6%,一年综合降本4000万元以上;电子工单、流程化管理,油田管理提质增效;远程监控、智能摄像、安全手环,人员和设备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智能油田是一个开头。而这个开头,为探索能源企业的数智化转型,打出漂亮的开门一击。


2

数据是通向最终目的的桥梁,桥梁的意义不在于栖息,而在于通行。


操作端的数据采集和治理,带来油田增储上产、降本增效的实际成果,同时也带来推动整条油气产业链数智化转型的信心。随着大量数据源源不断地进入后台,智能油田的设想跟着迈上新台阶:人们希望能够用数据搭建场景,用场景锻炼提高生产水平,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如果我们能够让数据成为决策的‘外置大脑’,那么决策的门槛就会降低,成本也会下降。”林杨说。


外置大脑,是随着数智化实践逐步走深走实的进一步思维跃升,也是开展数智化工作的有效抓手。接下来,人们开始思考:油田生产数据,如何科学辅助决策?


智能分注就是很典型的案例之一。渤海油田大多数是“双高”老油田,秦皇岛32-6油田的含水量达到了95%~98%。对于老油田稳产而言,注水工作的质量几乎是决定性要素之一。


2020年,秦皇岛32-6油田被评为集团公司“注水标杆油田”。


现在,凭借精良的信号传输和实时监控的配套装置,开发人员能够全程跟踪油田注水情况,让注水变得更加精细、更加有效,给注水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辅助信息,从而大幅提高工作精度。


用生产端产生的数据来反哺和推动勘探、开发、研究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是这一阶段明确的思路。2019年,集团公司同步启动数据治理工作,打造一个“数据湖”,让数据连通。


数据治理,主要采取的是“以用促治”的方式,在实践中清洗、使用、验证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使最终沉淀下来的可靠数据,成为辅助油田研究、勘探、开发工作的决策抓手。


“从智能油田投产到现在,我们采集清洗了超过9000万条数据。”王栋介绍。这些数据精细到包括井的温度、压力、产量、注水量等各类生产经营事实,最终汇入集团公司上游勘探开发数据湖,从而打通勘探开发业务域生产数据壁垒,形成核心业务数据的共治共享。


2021年7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勘探开发数据资源中心成立,标志着企业上游勘探开发数据资产向集中、统一、全生命周期管理迈进。


数据的共治共享,推动系统和思维的整合。与数据治理工作同步,集团公司着手推动系统整合,在统合勘探、开发、生产、工程、钻完井、储量等核心业务数据的基础上,打破各单位系统壁垒,推动勘探开发一体化协同研究平台的建立。


“勘探、开发生产、工程、钻完井、储量专业共77套系统合并成5套。”集团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数智化处相关负责人陈绍凯介绍。系统整合工作在降低运维成本和网络安全风险的同时,为更加科学的业务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体化协同联动的新模式。


探索个性化、具象化的产业转型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下逐步变得清晰可靠。从油田开始的数智化突破如同火引,一场风起云涌的大变革“舞”动四海。


3

数智化思维是一个支点,有了这个支点,可以撬动上、中、下游的业务形态革新,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而真正促进中国海油的数智实践在每一个领域“多元千面”。 


2020年,中国海油推行6个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智能油田、智能工厂、智能工程同向并行。智能工程,就是海洋石油大型装备制造领域与数智化的一次精彩碰撞。


开始时,人们对于大型工程制造的智能化想象是类似于汽车制造的全自动、流水化,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人机共治”的思路更符合海洋工程发展规律。


 “海洋工程是技术难度高、流程复杂且高度离散型的重型装备制造,数智化转型如何促进这项工作,我们也是越向前走才越清楚的。”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分公司数据应用部副经理张高尉说。


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投用以来,累计出货超8万吨,目前基地二期工程已进入全面调试阶段。


“人机共治”的生产模式,推动工艺技术、项目管理、生产指挥中心、仓储物流等相关环节工作壁垒的瓦解。线上报检达到80%以上,全流程管理让每一处工作责任溯源落实到人,减少不必要的交涉和信息磨损。同时,用数据让海洋工程制造的经验、智慧留下来,能够为完整的海洋工程产业链注入生命力。“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要求海洋工程制造领域劳动力的持续解放和产业形态的不断升级。


 “沉淀下来的这些焊接工艺数据,通过焊接工艺库流动到大师工作室。”以刘海林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这些生产执行数据作为可靠的人工智能训练资源,“喂”给更精密、更先进、攻克领域更专项的焊接机器人,为未来更复杂、更困难的焊接模型做好智能化准备。


刘海林(中间)与工作室成员调试智能焊接设备


更具代表性、个性化的数智赋能主责主业实践,同样发生在销售贸易板块。用气电集团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胡文娟的话说,纵观整个气电集团的数智化转型工作,“业务驱动,价值导向”是根本方针。


“我们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引入了全球700多艘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以及全国600多万辆重卡、3万多辆槽车的位置信息,并通过秒级更新的实时数据,结合自有的数据筛选和处理模型,在行业内首次实现将上百亿条实时车辆点位数据,转换成可供业务人员阅读和参考的天然气市场分析结果。”胡文娟介绍。2022年底,气电集团通过车辆GPS点位和路段流量等集成的数据信息,形成了8张“黄金地图”,一网打尽优质LNG车辆加注站点。


做到行业引领只是数智化转型的第一步,气电集团还致力于成为数智生态的构建者和客户体验的优化者。2021年,“海气通”平台上线,全国近80万辆LNG重卡,超过70%在这个平台上注册登录,实现车找站、站找车的互联互通。借助这个平台,气电集团也在数智生态的建设中大展拳脚,通过积极与第三方平台的相互引流和合作,通过实惠利民的方式,加强客户黏性和供应链合作,同时推动碳交易的早期探索实践。


2022年6月,“海气通”3.0发布,形成“车、站、司机”一体化的服务模式。


2023年下半年,集团公司21个数字化转型创新应用场景发布,完成数字化转型“6+4+N”中“N”的滚动更新。如果我们顺着数据这条看不见的锚链摸索下去,就能看到极富创新意识的多元实践:向外联通市场,打造数智生态;向内,自我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向上,反哺研究,推动科学部署;向下,资源沉淀,给更精、更专领域的数智化突破提供可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数智化赋能油气增储上产,助力端牢能源饭碗,中国海油始终牢记嘱托,在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走出一条个性化、具象化、实事求是的道路。


今年5月,我国最大规模LNG运输船建造项目的首制船“绿能瀛”交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座钢铁浮城的数智化转型究竟要去往什么方向,回首是波澜壮阔,前望是长风破浪,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这汪洋大海上,海油人探索开辟出那条本不存在的航路,坚定不移再次启航。


林杨说智能油田的时候很有感情:“我希望它是一个有温度、会发脾气的油田。”这种所谓的“会发脾气”,就是能够自我分析、自我决策、自我优化,不仅知道“今天的事情怎么解决”,还要知道“未来的事情怎么发生”。


“未来的事情怎么发生”,数智化转型所带来的一切变革,正引领着我们阔步走向未来。



系列报道

1. 1.02亿吨、超500亿立方米,中国海油向“深”挺进如何做到?

2. 原油产量连续5年保持增长,中国海油的原油增量为何关键?


策划 | 姜啸啸 冯哲
文字 | 陈熠文
图片 | 中国海洋石油报
制图 | 刘瑶
制作 | 田明
编辑 | 刘建坤
责任编辑 | 高舒淇
监制 | 张宗鹭

更多推荐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