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的医生好比在下游救治落水者上岸,我们社区医生的责任,就是在上游提醒大家:此处水深,小心落水。”
作者 | 丹萌
来源 | "医学界"微信号
家住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的卢阿姨,在接到自称是中央电视台的人打来的电话时,直觉对方是“骗子”。
央视的节目组当时正在寻找“最美医生”,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朱兰入了选,节目组给卢阿姨等几位朱兰的签约病人打电话,希望他们能去央视1号演播厅为朱兰颁奖,同时也给她个“惊喜”。
结果几名老人在接到电话后,第一反应就是给朱兰打电话核实这个“骗子”。
一场“惊喜”泡了汤,朱兰和签约病人间无话不谈的信任反倒显露无疑。
2017年3月16日晚,由国家卫计委支持、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2016寻找最美医生”评选结果颁布。朱兰的颁奖词中写道:
她,
不仅是斜土街道的好女儿,
还是千家万户健康的守护神。
治小病、管慢病、防大病。
多想、多讲、多问、多帮,
真情备至。
兰花社区开,健康自然来!
5名“老街坊”上台给朱兰颁了奖。
从心内科到全科,得到患者认同不容易
朱兰是在2011年成为一名社区全科医生的。那一年,上海开始试点家庭医生制服务,她成为了首批家庭医生,而在此之前,她是上海市徐汇区日晖医院的一名心内科医生。
从心内科到全科,从等着病人上门到主动与病人签约,朱兰经历过许多“不理解”。
她有个患者,叫老戴,是个老知识分子,患有房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并不相信家门口的医生,常往大医院跑。
2012年的冬天,上海接连下了好几天雪,老戴因糖尿病、高血压并发心脏病,一个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街上,心脏阵阵发痛,大医院诊断为“阵发性房颤”,需要开刀,但5万元的手术费却不是个小数目。
老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朱兰的电话,没想到,朱兰一口气把他的病情问了个“底朝天”,从身高体重、心脏状况,到每天吃什么、怎样用药、每顿药怎么吃……最后,一张细致的处方被交到了他手里。
这还不算完,朱兰此后成为了老戴家的常客,隔三差五上门,调整用药,老戴的房颤就这样被控制住了。
做一名扎根社区的医生,技术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家庭医生刚刚起步的时候,很多人对“签约”不了解,有些人想象着这类医生“像电视电影里演得那样,只有有钱人才能请到”,更多时候,就觉得他们水平不行,都是“赤脚医生”。
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朱兰的业余时间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医学院教室或实验室中度过,她顺利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并多次前往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学习先进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一名张姓阿姨,逢人就说,是朱兰“救了她的命”,原因是在一次交流中,她无意间说起最近大便不太正常,朱兰当时就警觉了起来,追问她是否有纳差、消瘦等症状,给她安排了大便镜检,结果诊断为早期直肠癌,后转入上级医院成功实施手术。
到现在,朱兰签约了1070户居民,对2800余名居民的健康状况都“心中有数”。朱兰的患者早已不局限在斜土街道,东安路的病人,甚至远在松江区的病人,都愿意把健康交到她手里。
全科医生是在提醒大家不要“落水”
朱兰是这么形容自己的工作的:“大医院的医生好比在下游救治落水者上岸,我们社区医生的责任,就是在上游提醒大家:此处水深,小心落水。”
她曾经有好几次回到心内科的机会,但最终都拒绝了。
她离不开社区。
街道里一个陈阿姨,一家四代人都和朱兰签了约。陈阿姨母亲病重的时候,出不了门,身体出现大面积褥疮,甚至露出了白骨,阵阵恶臭,连家人也避而远之。
朱兰却坚持每天上门为她清创换药,有时候爱人出差,孩子没人带,她就带着孩子一起上门。
老人弥留之际,一直念叨着朱兰的名字,离开之后,子女也对朱兰充满感激,说她“把我们该做的都做了。”
不止一个人夸朱兰“亲近”,许多老人身体合并多种慢性病,常要去医院,跑去大医院,排队久,看病时间短,而且经常在普通门诊遇到不一样的医生,每次都要重新梳理病史;老人家讲话速度慢,有时一句话会反复说,那些“大医院的医生”可能在他们还没叙述完病情的时候连检查单都开好了。
“朱兰医生态度好得不得了。”这句话被这些“病友”反复提及,“她比我女儿都好,女儿话讲多了都要跟我发脾气的。”
“老百姓生病是很不幸的,但遇到朱兰医生是不幸中的万幸。”一名朱兰签约的老患者说道。
更多精彩文章
版权申明 |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 | 021-58545118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