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箭头上面的蓝色字体
“古典音樂”
,再点
关 注
这样您就可以继续
免费
收到更好的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
“
免费订阅
”
,请放心关注。
齐默尔曼演奏《悲怆奏鸣曲》
从《悲怆》探析贝多芬的作曲风格
如何理解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的“悲怆”意韵?
一、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有关内容概述
(一)贝多芬的奏鸣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德国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被誉为古典乐派的“三巨头“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作品中包括9部交响乐、5首钢琴协奏曲、9首小提琴协奏曲,7首弦乐四重奏和著名的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歌曲大合唱等等,其中,贝多芬的这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占据着他作品中的中心位置,几乎贯串了他的一生,在钢琴艺术史上有着独领风骚的地位,也被称作为西方的“圣经新约”。我们在演奏和研究他的钢琴奏鸣曲时,能看出贝多芬在奏鸣曲式的运用上与另两位古典大师——莫扎特和海顿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贝多芬在对奏鸣曲式的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例如和声、调性、曲式结构、以及创作技法的转变,在古典曲式传统的基础上突出发扬了他的个性化的发展与创新,他表现出了作曲家的英雄性与田园性的主题。
李斯蒂莎演奏《悲怆奏鸣曲》
(二)《悲怆》的创作背景
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第13号作品,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这在贝多芬的创作和演奏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首奏鸣曲中,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已经消失。由于贝多芬生活经历的磨炼,他渐渐地陷入于一种悲剧情绪中。
这首作品是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的,这是在贝多芬面临耳聋不断恶化的折磨和摧残下创作的作品,当时的欧洲也正处在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贝多芬通过戏剧性的处理,用愤慨激昂的个性及其独特的创作魅力,展现了他与厄运顽强斗争的形象,也表现出了他受到耳聋威胁时的痛苦心境。作品采用C小调来进行创作,是因为C小调对作者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这是悲剧色彩的体现,充满着抗争精神赋予英雄性。本曲的第三乐章是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顶峰的杰作,也是因为它的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被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自己提上标题的作品。
二、贝多芬作曲风格体现
(一)从曲式结构上看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8-1799年,是贝多芬献给他在维也纳的第一个资助人――里诺夫斯基亲王的,这首作品是贝多芬32首奏鸣曲中的第8首,在创作《悲怆》这首作品之前,贝多芬的作品在音响和结构等发面都收到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在创作《悲怆》奏鸣曲时,贝多芬放弃了他习惯用的四乐章套曲形式,放弃了小步舞曲部分使得奏鸣曲变成三个乐章,同时又把传统奏鸣曲中的快—慢—快的顺序重新安排,把第一乐章中前奏部分变为了缓慢式的进行,二三乐章都使用了抒情的回旋式,在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乐章曲式结构的规模相对于传统曲式结构扩大了,贝多芬在曲式结构的运用上突破了传统,寻求扩大、改革创新,《悲怆》的创作是暴风雨般的革命年代,也是自由和平等受到了镇压的年代,在创作风格上,两种因素互相结合。
这首作品是贝多芬优秀钢琴奏鸣曲中的杰作,是他这时期创作中的光辉顶点,是他崇尚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一种表现,也是浪漫主义音乐思想的表现。
黄子芳演奏《悲怆奏鸣曲》
(二)从创作技法上看
《(悲怆)奏鸣曲》音调庄重严肃、情绪高亢激昂、感情崇高真挚,这些因素彻底地形成了贝多芬早期作品的独特风格。《(悲怆)奏鸣曲》的三个乐章再一次证实了贝多芬把极为戏剧性的奏鸣曲局限在这个数目乐章中的倾向。在贝多芬的初期钢琴奏鸣曲中,虽然受着海顿、莫扎特等古典乐派大师的影响,但随处都显露出贝多芬独特风格、创意与力感,充满了蓬勃而优美的旋律,洋溢着狂喜跃进的节奏,涌现出大胆奔放的幻想,这些都是贝多芬音乐中特有的魅力。
-
在第一乐章中,开始处引子部分采用了贝多芬奏鸣曲的典型创作手法---动机式创作,运用附点音符的节奏型配合着庄重的柱式和弦织体在C 小调上呈示,接着通过一系列的模进手法进行发展,在力度上由强渐渐转变为弱,几乎打破了4/4拍的强弱节奏规律,和弦的厚度逐渐变薄,给人以沉重,阴暗,威胁的感觉。在庄重严肃的情感色彩里,丰富的表现了贝多芬式的严峻压力,沉痛深思。在贝多芬的全部钢琴奏鸣曲中,第一乐章的引子写作手法具有独创性,是空前绝后的。庄严而且充满了强烈激忿情绪的庄板给乐章增添了悲壮严肃的气氛,开头缓慢的引子是与第一乐章主题紧密相联系的,是不可以分开的两个部分。引子开头几小节已经概括了整个曲子的形象,成为乐章整个内容的重心。从引子开始部分到展开部的结尾,很好的展示了感情的核心,这是贝多芬在创造情节的主导动机之路上的一个创作革新因素。
在贝多芬的调性方面,就常常令人叹为观止――贝多芬笔下的调性本身就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表现意义。在第一乐章中c小调体现出的英雄性,C大调的轻快明亮,降e小调独有的韧性,降E大调中的梦想与希望;
-
第二乐章中用降A大调的从容与温馨、f小调的凄凉悲伤、降E大调的坚定与信念、降a小调的动荡与紧张;
-
第三乐章在c小调的明快中透出的英雄气概、副部降E大调的明朗、插部降D大调的宽广,这些都是这部奏鸣曲总体构思的有机组成体,主色调是c小调和降E大调,表达着贝多芬的“英雄性”主题,在悲怆奏鸣曲中,作者运用大小调的交替增加了音乐的细致感,给人与众不同的印象,富于浪漫的气息。作者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等音转调,这是作者大胆的创新,创作出不同寻常的效果。
-
在第二乐章41小节到42小节中,作者运用等音转调,由bA大调转到E大调,用此方法渲染了音乐的悲剧气氛。如此富有表现力的音调不同凡响,在速度、性质和节奏等方面与快板部分保持了同一个脉动,其复杂精美的旋律线条像是隐藏了深重的情感,成为内心活动可塑的音乐形式,成为一种无限力量的积压而逐渐变得庞大起来。
在节奏的运用上,贝多芬采用了大量的附点节奏,为此增强了音乐的紧张感,呈示部所采用的积极节奏和不断运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运动的感觉,象卷起巨浪拍击岩石般的动荡,为了使内容保持统一和一致性,贝多芬天才地运用了同一的节奏脉动,它充满了一种快速变化的印象,充满了内心的情感。贝多芬这首奏鸣曲中,休止符是表现短暂的沉默后力量积蓄和更强烈迸发,它的作用在于创造更大的戏剧性,第一乐章297小节中引用慢板的引子,却把第一拍的和弦重音省略掉了,仿佛在回忆,在冥想,即使渴望又是叹息,此时的休止符意境无限,令人回味,将矛盾推向了高潮。该作品无论在曲式结构还是在和声,节奏等创作技巧上,都体现出贝多芬突破传统,追求创新,也正是追求浪漫主义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