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中国的什么方向?东边?错,是北边。
中国和美国之间隔着什么洋?太平洋?错,是北冰洋。
这两个长久以来存在于中国人印象当中的常识误区,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内长期使用的地图有关。国内发布的世界地图都是横版的,这样看起来从中国飞往美国确实需要跨越太平洋。事实上,一些参与军工科研的专家都有这样的误区。
我国学者郝晓光用一张图破除了这个误区。破除的方式,说起来很简单——画一个竖版的世界地图。如今,湖南地图出版社已经出版了郝所主编的《竖版世界地图》。
很多看惯了传统世界地图的人,都会答错。
郝晓光
的地图就是要让那些被隐藏的事实显而易见。
在《竖版世界地图》公开发行之前,其实这份地图已经在多个单位作为国防科研用图内部使用。中国军方开发北斗卫星系统时,采用的就是这份地图,才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失误:一旦有来自美国方向的导弹来袭,挂在太平洋上空的卫星,肯定要比挂在北极附近的卫星更晚看到。
有地球仪精确描述世界,还有必要大费周章地重绘一张平面的世界地图吗?
地球仪可以准确地把握世界,但是它不具备一览性,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你都只能看到半个地球。
我国通用的亚太版世界地图存在局限性,一是中国位于世界东方,但在地图上中国却位于中央偏左方,容易使非专业的读者对中国的地理位置感到困惑;二是在地图上,国际日期变更线既不是中央经线,也不是左端经线和右端经线,读者很难从地理分布上感受到日期的变更,容易造成时区概念上的混淆。
无论亚太版世界地图还是欧美版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都属于“经线世界地图”,适用于表达东、西半球的地理关系。“经线分割地球仪的投影方式,就好比把一只苹果纵向剖开拉平,必然会造成南北极地的变形,并且模糊与周缘地区的相互关系。”
斗二代覆盖范围的决策主要依据传统横版世界地图展现的中美地理位置。在横版地图上,中美两国位于太平洋两岸,连接两国的最短线路要跨越太平洋。事实上,两国之间的最短线路要横穿北极。
北斗系统应该向北覆盖面积更大的信号,而不是将更多的卫星挂在太平洋上空。在传统的横版地图上,由于北半球被拉成一条长长的细线,北极地区被切断,那条最短的线无法在地图上呈现。
与横版地图以经线切割地球的方式不同,《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以北纬15度为切线,投影到平面上的北冰洋被完整保留。
从地图上看,原本是世界边缘的北冰洋成为被欧、美洲国家包围的“地中海”。
北斗二代是为了战时当美国GPS系统对我国失效时用于我军战略武器的导航,所以北斗二代覆盖范围向北扩展,关系到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