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李敬
通讯作者:段昊泓
通讯单位:清华大学
论文DOI:https://doi.org/10.1016/j.chempr.2024.08.009
近日,清华大学段昊泓课题组在
Chem
发表了题为《
Recent progress in energy-saving hydrogen
production by coupling with value-added anodic reactions
》的综述论文,总结了通过耦合三类高附加值阳极氧化反应(生物质转化、废弃塑料升级、有机合成)实现电解水制氢提效降本的研究进展。
该综述首先分析了传统电解水制氢面临的挑战,以及通过在阳极侧替代析氧(OER)半反应耦合制氢的优越性;依据三类反应各自特点和挑战,重点阐述了在设计反应路线、提升电催化活性、调控产物选择性等方面采取的研究策略;从反应热力学、制氢能耗、阳极产物价值等方面分析了阳极替代OER耦合制氢的技术可行性;最后,从基础研究(原位表征手段、理论计算、机器学习加速催化剂筛选)和工业应用(工业级电流密度及反应器设计、产物分离纯化、技术经济分析和碳足迹评价)两方面展望未来。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教授段昊泓,第一作者为原清华大学博士后、现四川大学特聘副研究员李敬。
图1.
电解水制氢技术占比、热力学、成本以及替代OER耦合制氢原理
绿色氢能是构建未来碳中和社会的重要载体。目前,95%以上氢气来源于传统化石燃料制氢技术,造成每年约8.3亿吨CO
2
排放。采用可再生电能驱动电解水制备“绿氢”,是十分有前景的替代方案,但面临成本高昂的挑战。据估算,可再生电能电解水制氢成本为~8 USD/kgH
2
,远高于美国能源部设定标准(2
USD/kgH
2
)。其中,用电成本占75-85%,是造成电解水成本高的主要原因。研究者通过开发高效析氢和析氧催化剂来降低反应过电势,或通过使用膜电极组件降低欧姆内阻,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然而,电解水制氢存在高达1.23 V的热力学固有电压、阳极OER动力学迟缓、O
2
价值低等本征问题。近年来,不少研究通过高附加值的阳极反应替代OER,不仅热力学/动力学更优以降低能耗,还通过水氧化原位产生的活性氧中间体(OH*、O*、OOH*)制备高附加值产物,有望实现电解水制氢提效降本。
综述重点介绍了三类潜在的高附加值氧化反应耦合产氢的研究进展,包括①生物质(木质素、甘油、呋喃化合物、葡萄糖等);②废弃塑料(聚酯塑料、聚烯基塑料);③水相有机电氧化合成(脱氢、氧化、偶联)三部分内容。针对每一类反应的特点,梳理了其各自的研究挑战,从反应设计、反应活性增强、选择性调控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图2.
三类(生物质、塑料、有机合成)高附加值阳极氧化反应耦合产氢
图3.
木质素及衍生物氧化电解。(A)木质素单体:i, 活性氧OH*与碱催化协同促进C(OH)−C及C(O)−C键断裂机理;ii, 催化剂配体修饰策略提升反应物富集;iii, 掺杂策略促进碳自由基中间体C-C键断裂。(B)β-O-4二聚体:i, C
β
−O键断裂机制;ii, C
α
−C
β
键断裂机制。(C)天然木质素分子:采用可溶的氧化还原对经过外球间接反应实现木质素氧化。
图4.
呋喃化合物选择性电氧化。(A)提高生成FDCA反应活性的策略:i, 促进活性位暴露;ii, 增强底物吸附;iii, 增强活性氧(OH*)吸附;iv, 抑制非法拉第副反应;v, 抑制电化学OER副反应。(B)选择性氧化醛基(−CHO)生成HMFCA的策略:i, 控制反应电位;ii, 使用低电压选择性氧化−CHO催化剂。(C)选择性氧化羟基(−OH)生成DFF的策略:中性电解质下Ru-NiO单原子催化剂选择性氧化−OH。(D)以糠醛为底物,C−C电化学氧化偶联实现碳链增长制备航空煤油前驱体。
图5.
甘油选择性电氧化制备C1, C2, C3产物。(A)提升C−C键断裂氧化到甲酸选择性策略:i, 促进活性氧OH*生成;ii, 促进活性相生成及氧空位强化吸附解离;iii, 微环境调控(电解质阳离子效应)。(B)部分氧化生产C2产物:吸电子和供电子基团调控醛中间体氧化或断键。(C)无C−C键断裂选择性生成C3产物:i, 晶面效应调控吸附位点及C3产物选择性;ii, 伯羟基螯合作用促进仲羟基选择性氧化生成二羟基丙酮(DHA);iii, 浓碱催化协同醇盐富集促进生成乳酸。
图6.
葡萄糖选择性电氧化。(A)非C−C键断裂氧化:i, Cu(I)/Cu(II)氧化还原对介导葡萄糖氧化生成葡萄糖酸;ii, 电位控制选择性生成葡萄糖酸。(B)C−C键连续断裂氧化生成甲酸及机理:μ
1
-OH(即吸附活性氧OH*)用于CHO∙自由基氧化生产甲酸,μ
2
-O(即晶格氧)用于R−CHOH∙自由基脱氢生成醛R−CHO。
图7.
塑料电催化转化反应设计策略,包括(A)聚酯塑料和(B-E)聚烯基塑料。
图8.
水相有机电催化合成,包括(A)脱氢反应、(B)氧化反应和(C)偶联反应。
图9.
OER替代耦合制氢的技术可行性分析:(A)热力学、(B)能耗与产氢速率以及(C)产物价值。
图10.
本领域研究展望,包括基础研究(原位表征手段、理论计算、机器学习)和工业应用(反应器设计及工业级电流密度、产物分离纯化、技术经济分析与碳足迹评价)。
段昊泓
,清华大学副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研究兴趣包括纳米催化和电催化。近几年,致力于解决塑料、生物质等碳资源的化学循环和高值化利用问题,发展电/光驱动的绿色催化方法,基于对反应机理的基础研究发展新型电催化剂和高效反应装置,在温和条件下将废弃塑料和生物质等碳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并将上述反应与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还原过程耦合,对推动化学品绿色合成和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于
Nat. Catal.、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等国际学术期刊70余篇。得到国家杰青和北京市杰青的资助,获得青山科技奖。任中国化学会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Chemical Science
顾问委员会委员,《科学通报》和
Science
Bulletin
特邀编委,《
Precision Chemistry
》、《中国科学:化学》等刊青年编委。
课题组欢迎优秀博士后加入,课题组介绍请见
http://haohongduan-group.com/
。
李敬
,四川大学特聘副研究员。2011-2021年,本硕博就读于四川大学,2019-2020年,美国UCLA联合培养博士,2021-2024年,清华大学博士后,2024年初加入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从事于低能耗的化工脱碳电催化合成、电解制氢、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以第一/共一/通讯作者身份在
Nat.
Commun., Chem., Angew. Chem. Int. Ed., Adv. Funct. Mater., Appl. Catal. B:
Environ.
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8项,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面上资助、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成都市科技局技术创新研发、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计划等。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