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记协主席 张研农
(本文根据张研农同志在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会上的讲话整理,有删节)
和在座的多数同志一样,我是第一次参加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的会议。第一次参与往往有新鲜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
参加今天的会议前,看了审核委员会前三次的工作报告,有一种感动油然而生。深感这项工作不易,心中充满敬意。三个报告,都很鲜明、很扎实,有正气、有锋芒,不回避问题,不含糊其词。
刚才听了12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里面有审核的经验、审核的体会,有审核所产生的作用,也有评选和审核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比如奖项设置,为适应新闻实践的发展,需要进行扎实、认真的研究。
中国新闻奖评选是新闻界的一件大事,是中国记协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宣部领导同志很关心。这些年,每逢评奖前后,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宣部领导都会给予关注、关怀和指导。新闻界同志对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也十分关心和支持。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新闻奖应当评得更好,由此审核工作也应当做得更好。下面,就为什么要建立审核委员会,审核工作怎样做得更好,讲些意见。
为什么要建立审核委员会
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都对审核委员会的工作做了充分肯定,说这是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中的一个重大改革,作用很大。中国记协为什么建立审核委员会,概括地说,是坚持问题导向,回应多方呼声;是中央的要求,是实践的需求。
建立审核委员会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的需要。这些年新闻界的工作和成绩有目共睹。新闻作品的数量年年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新闻媒体中还经常出现政治性或者文字性差错,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例如有不少报纸转载国际新闻时将美国总统奥巴马写成“奥马巴”;有媒体报道两会代表委员返回当地,“坐高铁返回,领导在机场迎接”;将开会“致辞”写成“辞职”。出现类似问题,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也不是一家两家,而是多家;不是网络媒体搞直播或视频字幕上的错别字,而是严肃媒体在重要新闻版面上的差错。出现这些问题,不但有新兴媒体,也有传统媒体;不但有地市媒体,而且有中央新闻单位,这严重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指示,要求新闻单位严格“三审制”,新闻工作者加强职业精神培养,新闻单位负责人提高责任意识,严格把好关。
中国新闻奖是新闻界的风向标,理应带头严起来、实起来。2013年,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加强中国新闻奖的评前审核。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调研,邀请新闻教学研究专家和地方记协、新闻单位代表进行座谈,结合评奖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审核委员会、加强定评前审核的工作机制,有关审核的工作方案经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宣部批准后施行。因此可以说,建立审核委员会,开展审核工作是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和评选工作实践做出的一项重要改革。
建立审核委员会是提升中国新闻奖评奖公信力的需要。经过各地区各单位遴选,进入中国新闻奖定评的作品,理应能够代表和体现各地区各单位新闻采编业务的最高水平。但实事求是地说,以往,各报送单位向中国记协报送的参评材料,经评奖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核后,就直接进入评委会定评环节,对作品文本的审核还是不够的,致使一部分带有硬伤的作品进入了定评会。这固然与新闻单位各环节把关不严格以及各报送单位把关出现问题有关,但也表明确实需要加强定评前的审核把关,审核委员会由此应运而生。通过审核委员会的工作,剔除那些不符合标准的参评作品,有效防止作品“带病入围”,从而保证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能够成为新闻作品的典范,增强中国新闻奖评奖的公信力。
建立审核委员会是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新闻战线取得了很大成绩,媒体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但应当看到,由于传播格局、舆论生态、媒体形态、传播技术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主流媒体的舆论主导地位面临很多挑战。一些媒体和网站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将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等作为主要指标,有的记者为抢发新闻,无视新闻采访规则和审核程序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虚假新闻时有出现;有的记者深入实际不够,习惯于跑机关、抄材料,或借助网络摘抄拼凑,导致报道失实;还有的记者作风浮躁,采编审核把关不严格,在报道中出现政治性或者文字差错,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人曾经作出这样的概括:求快不求准,对新闻真实性把关不到位;求新不求实,盲目追求社会热点;求便不求全,忽视对新闻专业性的追求。作为新闻人是这样,新闻媒体也存在有制度不执行的问题。中国记协在调研中发现,有些传统媒体过去建立了初审、复审、终审“三审”制,但是也存在有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严格的情况,一些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甚至未建立严格审核制度。这给中国新闻奖评奖工作敲响了警钟,要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对新闻作品审核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决不能因为媒体融合放松对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准确及时传播新闻信息的基本要求;决不能因为在媒体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为了时效而忽视对事实真实性、准确性的职业追求;决不能因为“人人都有话筒、个个皆办自媒体”的舆论生态而放弃新闻人对全面性客观性的专业要求。从近两年审核工作实际来看,有必要通过建立审核机制,使各报送单位切实严起来、实起来,捍卫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营造风清气正的评选工作环境,促进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建立审核委员会是培育新闻人才的需要。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标杆,获奖作品是我国新闻作品的典范。优秀新闻奖的作品作为高校对未来新闻人培养的范本,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抓手。如果在评审中对文本要求不高,致使一部分虽有新闻价值但却带有文字硬伤等问题的作品最后进入获奖名单,必将损害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影响党的新闻事业的权威性、公信力。唐绪军同志2013年发表的《中国新闻奖也须“走转改”——改革中国新闻奖评选机制建言》文章中提到,“有的新闻院校老师不敢把中国新闻奖作品作为教学范文拿出来跟学生讨论,因为有的作品经不起推敲,这是件很令人担忧的事”。现在的新闻学子是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今天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应当努力成为新闻教学的范文。中国新闻奖的审核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部活的新闻教材,每个审核案例都是一堂生动的课堂教学。我们审核委员会的工作,就是让那些存在差错的作品通过专家审核淘汰出去,使最终的获奖作品成为新闻学子和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发挥评奖工作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去年下半年,中央对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单位进行了巡视。今年2月,中央巡视组在对中国记协党组反馈巡视意见时,专门对中国新闻奖评奖工作提出了要求。中国记协党组在巡视整改报告中提出,加强对新闻评奖工作的总揽和研究,评选工作重大事项必须经党组集体讨论和研究,严把评选关、审核关,努力提高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中国记协党组对今年的评奖工作格外重视,党组5位成员将全部参加定评会。新闻评奖由中国记协党组总揽和研究,这是落实巡视整改的要求,也释放出严格审核、严格评选的信号。
审核委员会开展工作三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央领导有肯定,新闻界有好评。但也听到了一些意见,是不是过严了,是不是有点吹毛求疵?怎么看?至少有三点是大家认同的:一是因为有了审核,中国新闻奖更受关注了。二是因为有了审核,中国新闻人、新闻舆论工作更受人关注了。三是因为有了审核,新闻界对好新闻的共识也在增强。新闻报道创新,不能偏离基本要求;新闻离开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就失去新闻的意义。对内容的把关、对质量的追求,不管什么时代都是新闻工作者不懈的、永恒的追求,而且越是竞争激烈,越是要体现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精神和主流力量;越是众声喧哗,越是要体现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主心骨”“压舱石”“定盘星”的作用。这些都越来越成为普遍的认识。
对审核委员会的工作,应当高度评价。实践证明,它为中国新闻奖权威性公信力的提升做出了独特贡献,为提高参评作品质量,引领新闻界严细深实作风,汇聚业界学界力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地说:
——有力提高了终评新闻作品的质量。这个判断既有统计数据的支持,也是参加过前三届审核工作的专家们共同的感受。据介绍,2014年第一届审核委员会发现338件作品存在各种明显瑕疵,占审核作品总数的45.6%。2015年,审核委员会发现323件作品存在663处各种差错,有差错的作品占审核作品总数的37.7%。2016年,发现381件作品存在928处各种差错,有差错的作品占参评作品总数的42.8%。
近几年一个明显的改进是参评作品中存在的常见字词的误用数量大幅减少,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混淆不清的情况也基本不见了。第一届反映最多的是“的”“地”“得”不分、一逗到底,网络作品没有错别字的很少;第二届反映最多的是顿号用法不规范、广电作品重新制作,现在这些问题少多了。这说明,审核工作以及审核后的情况通报对业界的指导效应是明显的。同时,审核委员会的工作减少了获奖作品特别是获一等奖的作品中所存在的瑕疵,从而大大增强了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同时也增强了推荐、报送这两个评选环节工作的认真程度和严肃性。这说明,审核工作倒逼参评作品的质量有了提升。
——有力引导了新闻从业者弘扬职业精神。三年中,经过全体审核委员的集体审议,2014年撤销了149件作品的参评资格,2015年撤销了168件,2016年撤销了217件。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有:文字作品的主要问题是文字差错,包括字词误用和表述不当等一些低级差错;广播作品的主要问题是字词误读、内容失当以及技术失范等;电视类作品存在的问题有:导向性偏差,内容的错误,画面的错误,解说词的错误,技术性错误,字幕文字的错误,插播广告的错误等;网络作品除了有文字类作品相同的错误、广播电视类作品相同的错误外,还有带有其本身特点的错误,例如随意的文字表达和图片使用等。国际传播作品的问题除了以上类别的问题外,还有导向问题等。这些问题说明我们有一些编辑记者乃至负责人,把关意识不强,工作不够“严”也不够“实”。
审核委员会的工作对编辑记者起到了警示作用。对于审核委员的意见,我们建立了报送单位、推荐单位、作者答疑的制度,创造大家共同讨论问题、共同面对错误、共同解决争议的机制。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难以一时达成共识的,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权威解释。道理常常是摆在桌面上,个人受教育、社会得教益。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通过印发《审核工作报告》以及在中国记协微信上发布审核差错百例等形式,及时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发现的参评作品差错情况转达到相关单位和编辑记者,发挥评奖对新闻业务的引导示范作用,推动新闻工作者着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升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大家反映,审核工作是一项有意思、有意义的工作,对编辑记者培养深入严谨的采访作风、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他们秉持戒骄戒躁、初心不变的职业情怀,承继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
——有力推动了新闻界形成严格把关的风气。应该说,大多数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是重视新闻作品的审核把关的,但基本上是体内循环,是业界的专业审核。为了加强沟通,我们在审核委员结构上实行了三结合:学者、记者、管理者相结合;中央媒体、地方媒体、高校院所相结合。以更好地汇集力量,形成共识。这样有利于推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严格实施审核制度,倒逼新闻行业以制度规范新闻采编流程,推动许多新闻单位完善了三审制,严把发稿、审稿、终审环节,有的还建立“采编校印”四审机制,不少网络媒体参照传统媒体结合实际建立了严格审核的制度。同时有利于推动各推荐单位和报送单位做好把关审核,按照《评选办法》规定,认真审阅报送作品,从政治、导向、语言文字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等方面全面审核,避免审核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特别是由于差错作品也要公示推荐单位、初评单位,河北、福建、吉林、山西等省区市记协和专业初评委员会加强了审核把关。
以上三个方面发挥的作用是看得见、感受得到、实实在在的。由此,完全可以说,评审工作不仅是关口、是防线,而且是导向,是引导,是动力。审核委员会的工作不仅要坚持,而且要做得更好。
今年审核委员会工作怎样做得更好
今年的审核委员会由41名审核专家组成,既有从前三年审核工作中遴选出的留任委员,又有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新任委员。委员们是来自新闻教学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专家学者,专业水准高、责任心强,同时,各位审核委员没有参评作品,比较超脱。希望大家坚持方向、坚持宗旨,坚持标准做好审核工作,把前三次的好传统发扬光大。
坚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为中国新闻奖评选当好参谋”。“大处着眼”,指的是审核委员会担负的使命,在政治方向上严守红线,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保证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小处入手”,指的是审核委员会承担的主要职责,即找出参评作品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差错。“当好参谋”,指的是审核委员会扮演的角色,即重在提出意见。审核委员会在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流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就是在正式评选前对申报材料做一次筛选,把那些不符合“评选标准”、存在各种各样问题、不宜获奖的参评作品排除在评委会定评之前。虽然审核委员会无权决定哪件参评作品可以获奖,但是它有责任指出哪件作品存在硬伤而不宜参加评奖。所以要坚持好方向,把握角色定位,为评委会当好参谋,为定评会优中选优做好基础性工作。
坚持24字方针,即“一字一句,一分一秒;只辨是非,不论优劣;集体过堂,畅所欲言。”审核委员按照《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规定的评选标准,对参评作品进行全面审视,包括政治问题、导向问题和专业技术性问题等。必须秉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对每一件参评作品一字一句、一分一秒地认真看、认真听。由于审核委员会的职责不在于评选出优秀作品而在于给参评作品挑错,避免不符合要求的申报作品蒙混过关,因此认定对错是关键。可以说,一字一句一标点,看的是文字,改的是错误,引领的是新闻界的风气,展示的是采访、编辑、版面工作流程的严,体现的是写作文风的实。一分一秒一镜头,审的是画面,纠的是问题,引领的是新闻界的风尚,展示的是采编制作播报工作运作的细,体现的是思想挖掘的深。同时,每个委员都可以畅所欲言,讲审核意见和依据,包括对同一件作品、同一位参评者的不同意见和依据,并如实提交评奖办公室。评奖办公室要本着既充分尊重审核委员会的意见,又充分尊重新闻工作者意见的原则,将参评作品、参评者的实际情况与《评选办法》的规定反复比对作判断,郑重地向定评委员会作出报告,供评委会参考。
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即“一个标准、一个要求、一条底线”。不能有导向性错误,这是一条底线;不能有事实性错误,这是基本要求;不能有表达性错误,这是一般准则。共同讨论问题,集体“过堂”,最终的审核决定由全体审核委员会集体作出,以避免少数人的意见代替整个审核委员会的意见。通过集体“过堂”,大家畅所欲言,保证审核意见的客观准确全面把握。
审核委员会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郑重的,也是非常辛苦的。相信大家一定能够不忘初心,不辞辛劳,恪尽职守,细致工作,为推动新闻界弘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多奉献的精神,为助推新闻队伍践行“四向四做”的新要求,为实现中国新闻奖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电台工厂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时请附上您的联系方式,以方便及时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