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高分子心脏瓣膜的研发历程、现状及其重要意义。文章指出,尽管传统机械瓣和生物瓣在心脏瓣膜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存在局限性。高分子心脏瓣膜的研发为解决问题带来了新希望。国内外科研团队和医疗机构正积极投入研发,并取得一定进展。文章还采访了陆方林教授,他详细解释了高分子心脏瓣膜的研发、现状、重要意义和未来发展前景。他认为,随着材料科学和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高分子心脏瓣膜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目前多数产品仍处于研发和动物实验阶段,但已有几款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的最后强调了高分子心脏瓣膜的核心和关键是需要长时间的随访工作来检验其性能。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介绍了心脏瓣膜疾病的现状和传统治疗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机械瓣和生物瓣在心脏瓣膜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存在一些问题,如耐久性和并发症等。
关键观点2: 高分子心脏瓣膜的研发为解决问题带来了新希望。
国内外科研团队和医疗机构正积极投入研发高分子心脏瓣膜,在材料的合成与优化、瓣膜的设计与制造以及临床前的实验评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关键观点3: 陆方林教授关于高分子心脏瓣膜的访谈内容。
陆教授介绍了高分子心脏瓣膜的研发历程、现状、重要意义和未来发展前景。他认为,随着材料科学和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高分子心脏瓣膜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现有高分子材料在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为研发提供了新的机会。此外,他还谈到了高分子心脏瓣膜的未来发展前景和医用材料的严格标准等问题。
关键观点4: 高分子心脏瓣膜的未来发展前景被充满期待。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高分子心脏瓣膜有望在性能上超越现有的生物材料制备的瓣膜。材料的耐久性、抗钙化等关键性能是研发的重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进行研究。同时,越来越多的专家和企业都积极投身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关键观点5: 高分子心脏瓣膜的核心和关键是需要长时间的随访工作。
陆教授强调,必须针对高分子心脏瓣膜开展长时间的随访工作,以检验其性能。一款人工瓣膜应用于人体后的耐久性、血流动力学特性等需要经过时间的实践检验与印证,得出科学且可靠的结论,为进一步优化和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正文
在过去数十年间,传统的机械瓣和生物瓣在心脏瓣膜疾病治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众多患者带来了生命希望。但这些瓣膜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生物瓣的耐久性问题以及机械瓣可能引发的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高分子心脏瓣膜的研发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国内外众多科研团队和医疗机构正积极投身于高分子心脏瓣膜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中,在材料的合成与优化、瓣膜的设计与制造以及临床前的实验评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更全面地了解高分子心脏瓣膜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前景,《门诊》杂志特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陆方林教授接受专访。“国际上人工瓣膜的研发及应用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在60余年发展历程中,对瓣膜材料的探索与改进始终是该领域持续关注的重点,未曾停歇。”陆方林教授:高分子心脏瓣膜,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引起医学界的关注,一些具备开拓精神的医生着手对其展开研究,但由于早期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的局限性,呈现出的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并未真正走入临床。进入21世纪后,随着材料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高分子材料在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为高分子心脏瓣膜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再度成为国际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多年来,针对高分子心脏瓣膜的研发工作,向来面临着颇高的难度与挑战。全球科学家、临床医生和材料学家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和反复验证,终于在近几年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成果,成功制备出了符合临床要求的高分子心脏瓣膜。目前,虽然多数高分子心脏瓣膜仍处于早期研发和动物实验阶段,相关临床证据有限,但已有几款产品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并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由美国Foldax公司研发的Tria高分子外科瓣,在2019年完成了美国首例植入、近几年在印度进行了大规模临床研究;以心医疗研制的SIKELIA高分子介入瓣,则在2022年由葛均波院士完成了全球首次应用;此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24年9月完成了由心岭迈德研制的PoliaValve高分子外科瓣的首例植入手术。这些进展不仅证明了高分子心脏瓣膜的临床潜力,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当前有不少专家正积极联合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汇聚各方资源与智慧,共同投身于高分子心脏瓣膜产品的研发工作之中。从研发角度而言,只要确保其各项性能能够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借助不同技术路径、多元且灵活的方法以及丰富的研究手段,都有望实现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相信在大家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下,未来将有更多创新成果问世,进一步推动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进步。“现阶段我们确实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通过动物实验所反馈的诸多现象来看,当前的高分子心脏瓣膜在诸多方面相较于生物瓣已经展现出了更为优异的表现,这使我们有理由去相信,当其应用于人体时,也能够收获类似的良好成效。”陆方林教授:高分子心脏瓣膜的研制之所以备受瞩目,主要归因于其具备解决现有心脏瓣膜技术局限性的巨大潜力。与传统的动物心包组织相比,高分子材料更容易加工剪裁,甚至可以在生产工艺上实现全自动化生产,从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且借助先进制造技术如工业机器人来生产,能够确保每个瓣叶的高度均衡性与质量均一稳定,这一点显著优于传统生物瓣。目前临床应用的主动脉生物瓣的三个瓣叶通常由不同动物个体的心包或主动脉瓣组织制成,即使来自同一物种,从均质性的角度来看,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影响瓣膜的整体性能。另外,较为重要的是,现有的可应用于临床的高分子材料展现出了极为出色的抗钙化性能。动物实验显示,将高分子心脏瓣膜植入羊体后一年(相当于人类的七年),取材观察时竟未发现任何钙化迹象。这种特性对于延长瓣膜使用寿命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需长期管理的患者意义重大。此外,高分子材料还表现出较强的抗血栓形成能力,可减少术后使用抗凝药物的需求及其相关风险。综合上述优势来看,倘若高分子心脏瓣膜在耐疲劳性方面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其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有望应用于更为年轻的患者群体,或许一生中仅需接受1次到2次的瓣膜置换手术即可,患者生活质量将获得极大提升。“我对高分子心脏瓣膜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尽管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我坚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由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心脏瓣膜有望在性能上超越现有的生物材料制备的瓣膜。”陆方林教授:医用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向来遵循严格标准,现有的医用材料均经过了数十年的验证,确保了其具备安全、无毒且有效的特性后,方得以应用于临床实践。正因为如此严格的筛选机制,故能够应用于临床的高分子材料选择相对有限。目前适用于人工瓣膜制造的高分子材料主要分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聚氨酯等几大类。从现有基础研究和临床数据来看,聚氨酯类材料凭借其更优越的柔顺性、抗钙化能力、抗血栓形成能力和耐久性,展现出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被视为极具发展前途的医用材料之一。当然,其他一些材料也正在研究中,且已初步显现出了良好的潜在应用价值,值得持续关注与深入挖掘。众所周知,材料的耐久性、抗钙化等关键性能与材料分子结构的设计、分子量大小的选择及制备工艺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若想在这些性能方面实现突破,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人力,需要长时间的技术沉淀与积累。当下,越来越多的专家以及企业都积极投身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也意味着高分子心脏瓣膜的研发正处在即将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诚然,从逻辑上讲,高分子心脏瓣膜的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于生物瓣膜,是对生物瓣膜结构形态与功能的仿生呈现。但我们更应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取得进步,与之紧密相关的加工工艺等各类技术也在持续革新与升级。基于如此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高分子心脏瓣膜在性能层面必将实现重大突破,进而全方位地超越现有的生物材料制备的瓣膜,无论是在外科瓣、介入瓣的应用领域,还是涉及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肺动脉瓣等不同类型瓣膜的具体应用场景中,都能够凭借卓越的性能优势,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多、更优质的治疗选择,开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篇章。不过,在此过程中,最为核心且关键的一点在于,必须要针对高分子心脏瓣膜开展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随访工作。毕竟,一款人工瓣膜最终应用于人体之后,其耐久性究竟如何、血流动力学特性是否稳定且符合预期、抗血栓以及抗钙化等性能能否达到理想状态,这些重要指标绝非仅凭理论推测或者短期试验就能确定,而是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实践检验与印证,如此才能得出科学且可靠的结论,进而可为高分子心脏瓣膜的进一步优化与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