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今靖江
传播权威资讯,促进文明实践,服务民生社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开发者全社区  ·  出来相亲了 ·  18 小时前  
开发者全社区  ·  跳崖了 ·  昨天  
鸿洋  ·  GPU硬件加速提升渲染流畅度 ·  昨天  
开发者全社区  ·  广州员工奴性事件 ·  昨天  
鸿洋  ·  ActivityTaskManagerSer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今靖江

大江风起,追豚者至

今靖江  · 公众号  ·  · 2025-02-01 12:05

正文


🐬



在靖江,活跃着一群“追”江豚的人,从“初见”、“再见”到“时常见”,他们用镜头、无人机追寻江豚、抓拍江豚、守护生态,记录生生不息、万物竞秀的美好家园。

长江边的江豚观察者们。朱其摄






“五竹”

江豚结伴,已是寻常之景

江豚母子同游。五竹摄

在靖江的江边,有一位网名为“五竹”的摄影爱好者,他用镜头捕捉着自然的灵动瞬间,而与江豚的邂逅,则是他摄影之旅中最难忘的篇章。

2023年8月的一天,“五竹”像往常一样在江边拍摄风景。江风轻拂,水波荡漾,如画的景致在他的取景框中一一呈现。忽然,一个念头如流星般划过他的脑海:“要是能拍到江豚就好了。”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念,却如同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将他引向一场奇妙的相遇。

他沿着江边缓缓而行,走走停停,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探寻。当他第三次驻足时,发现江面上有黑影闪过,紧接着一个灵动的身姿一跃而起,“五竹”定睛一看,心中狂喜,是江豚!他迅速拿出无人机记录。随着无人机的升空,镜头锁定了那在江水中嬉戏的江豚,这是他第一次成功拍摄到江豚。此后,江豚就是他镜头捕捉的焦点。拍摄江豚,更多的时候需要漫长的等待,从晨曦微露到夕阳西下,一整天的坚守,也可能一无所获。然而,正是这份不确定性,让每一次与江豚的相见都显得弥足珍贵。

“五竹”惊喜地发现,江豚的数量悄然增多。最初拍摄时,镜头中同时出现4只江豚是少有的画面,而现在,四五只江豚在江水中结伴畅游已是寻常之景,甚至有时七八只江豚一同入镜,那浩浩荡荡的队伍,那欢快灵动的模样,让他真切地感受到江豚种群的变化与活力。

2024年,“五竹”发现了一只怀孕的江豚,虽然很遗憾未能记录江豚生产的时刻,但并未让他太过失落,不久之后,他遇见了大小江豚同游的温馨场景。

如今在靖江,尤其是牧城公园附近,拍摄江豚的爱好者日益增多“。五竹”很是享受这种氛围,大家因对江豚的热爱而相聚,分享着拍摄江豚的点点滴滴,交流着经验与心得。在这个小小的群体里,每一张江豚的照片,每一段拍摄背后的故事,都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人们对江豚的热情,为江豚的宣传保护默默地贡献着力量。

“五竹”与江豚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在他的镜头里,江豚不再仅仅是一种珍稀的水生动物,而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宝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象征。






翟彬

拍到了“江豚追食刀鱼”

江豚追食刀鱼。翟彬摄

摄影师翟彬与江豚的故事,始于2022年,一次采风偶然拍到了江豚,从此就“魂牵梦绕”。自那以后,江豚便成为了他拍摄的主角。

每一次拍摄,都是一场精心筹备的约会。想要拍摄到江豚,等待是必修课,他常常在江边一待就是3小时。长时间的拍摄,翟彬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夏日里需等到早上7点之后,冬日里则要熬过早上8点的清冷,方能盼来江豚那俏皮的身影。而潮水低落之际,更是他与江豚相逢的绝佳时刻。于是,他便在此刻,举目向天,让无人机成为他的眼睛,去追寻江豚的踪迹。

“2023年8月,我第一次清楚地拍摄到江豚的样貌。”翟彬说,那一刻,他仿佛触摸到了长江生命跃动的脉搏。他深知,照片虽能定格刹那的惊艳,却难以传达江豚在水中灵动的神韵。于是,无人机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用视频记录下江豚的每一次嬉戏、每一回逐浪。

2024年9月,翟彬的无人机清晰地摄下三头江豚的身姿,年幼的江豚紧追刀鱼,刀鱼在水中左突右闪,江豚则上下翻腾,时而潜泳突袭,时而仰泳迂回,直至3分多钟后成功将刀鱼擒获,而后潇洒入水。翟彬推测,这或许是江豚一家三口的默契协作,两头成年江豚在侧默默守护,助力幼豚习得生存技能。这些珍贵的影像一经网络传播,瞬间点燃了大众对江豚的热情,全平台播放量达一千多万次。

怀孕的江豚妈妈携幼豚畅游长江靖江段的画面,更是“引爆”网络,让网友们直呼“稀奇”“活久见”,也愈发感叹“江豚真的很爱靖江”。翟彬的脚步从未停歇。每个周末,他都会如期奔赴长江新桥段的夹港汽渡航道。在那里,他多次见证江豚在航道间自在穿梭的身影。他敏锐地察觉到,江豚似乎偏爱在航道中央静候船只驶过,或许是借船只搅起的水流之力,让捕食变得更为轻松。

翟彬常说:“拍摄江豚是一件幸福的事,能如此近距离地与江豚对望,几乎每日都能见证它们的活泼与欢腾,在全国也不多见,江豚真的很喜爱靖江。”近几年的拍摄,翟彬明显感觉到长江的生态越来越好,小江豚越来越多,他也越发沉浸于江豚跃出水面时飞溅的水花,动容于江豚家族间的温情脉脉。他不仅仅是在按动快门,更是在与江豚倾心交流,在聆听长江的心跳与呼吸。如今,翟彬依然得空就会奔赴长江边,让更多的心灵因江豚而柔软,唤起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王跃先

几十年不见的江豚回来了

王跃先在江边拍摄江豚。

“哗啦啦”,一头灰黑色的小江豚从江面中窜出,摆动了一下尾巴……“咔嚓!”上空,一台无人机的镜头悄悄地闪了一下。

“拍到了!拍到了!”“还是用老王的这种方法拍照给力啊!”欢呼声中,人群围着连接无人机的大屏幕,七嘴八舌地讨论起了照片,而众人口中的“老王”——照片拍摄者王跃先,心无旁骛地推了下眼镜,操纵着无人机控制器继续升空,寻找下一个拍摄目标。

王跃先年轻时在我市一家企业从事水中作业工作,他说,由于工作关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常于江面来往,不时看见江中有江豚出没,“当时我们都叫它‘江猪子’,黑黢黢的,那时江里可是有很多的,不过后来因为环境原因消失了,现在又看见啦。”王跃先感慨地说,没想到几十年后,记忆中的画面和现实汇合了。

在生态环境日趋向好的今天,王跃先他们偶遇江豚已不再是奢望。如今,王跃先和一群摄影爱好者以江豚为媒介结缘,吹响追豚“集结号”,只要天气允许,在江边蹲守拍摄“江猪”,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一开始以为容易,后来发现,哪有那么简单就能拍到。”王跃先说,最初是跟随长江江豚调查队在船上拍摄,由于江面波浪起伏,拍摄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换守株待“豚”的方法——人在长江岸边,放好三脚架、架好相机,调整好角度,开始守候,时间久了发现,由于经验不足,只凭目视的话,江豚从出现到潜入水中只有短短一瞬,即使第一时间按下快门,也很容易错过最佳镜头。

江豚逐浪。王跃先摄

“江豚可不等你,只能你追它。”王跃先说,在苦思冥想之际,有人提议,不如用王跃先拍鸟的设备用来拍摄江豚。一语提醒梦中人,自己平时也是鸟类摄影爱好者,鸟的运动速度可比江豚更快,何不就此试试?在多次尝试之后,王跃先最终采用望远镜锁定、无人机拍录、即时回传大屏幕的组合方式,就此,一张张精彩绝伦的江豚照片出炉。

“江豚是长江生态的食物链顶端物种,只要它数量增多,就说明长江里的生态物种在不断恢复和丰富,我觉得我拍江豚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够为江豚的科学研究方面补充一些资料,水绿了、岸清了、鱼多了,江豚回来了,我很自豪。”长期以来,王跃先所拍摄的江豚照片数不胜数,还有不少照片被长江靖江段江豚调查队用于资料研究。

“所有的照片里,江豚从任何角度看,始终是一个笑脸,我们要保护好这个‘微笑天使’,保护江豚,就是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王跃先说。






朱建军

从“碰运气”到“大丰收”

朱建军(后排右二)与摄影爱好者交流拍摄心得。

2024年11月30日晚,刚下班的朱建军第一时间查询明日天气,当看到手机上显示“12月1日,晴”后,他开心极了,这个休息日不下雨,他有大半天时间可以蹲守江豚,希望这次也能拍到“微笑天使”。

朱建军是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的一名政治老师,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自从2018年8月有了人生第一台单反相机后,他就痴迷上了摄影,一有空就往长江边跑,一开始是拍风景和鸟儿,5年前,他爱上了“追豚”。



追豚一年后,终于拍到了


“有一次,我在媒体上看到,有人拍到了江豚。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之后就常常到江堤上蹲守。”朱建军一到休息日,就背着相机、拿着望远镜,沿着江堤在花海到牧城公园之间的江面上寻找江豚,很长一段时间,江豚没看着,跃出水面的鱼倒是看到不少。他心里想,长江禁渔的成效的确是很明显的,长江的水变清了,鱼变多了,江豚的生存环境自然变好了,他坚信拍到江豚是迟早的事。

朱建军开始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了解江豚的生活习性,并向老人们请教。老人们告诉他,江豚往往在下雨前风浪大、气压低的时候比较活跃,所以有“江豚拜风”的说法。长江里江豚很多的时候,江豚还会把小船拱翻。

江豚结伴畅游。朱建军摄

朱建军开始“看天”追豚。 2021年梅雨季节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大雨将至,江面上灰蒙蒙的。 朱建军刚到江边不久,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幕出现了,江面上三四个黑点上下翻腾,快速地向江阴大桥方向游动。 江豚来了! 他赶紧架起相机,想拍下精彩的一幕,只可惜离得太远,天气不好,照片和视频效果都不理想,但这是他首次拍到江豚,他兴奋了好几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建军和江豚遇见的次数越来越多,也结识了一群同样热爱“追豚”的摄影爱好者们。



2024年暑假,迎来“大丰收”


2024年年初,朱建军和长江靖江段江豚调查队联系上了,得以登上他们的考察船,到江面上寻找江豚。或许遇见江豚真的需要运气和缘分,朱建军第一次跟船“追豚”还是空手而归。考察队每个月只来一个星期左右,好不容易凑巧能利用周末时间跟他们上船,最后事与愿违,那种懊恼的心情别提多难受了。

暑假终于来了,再也不用等周末,只要考察队来,朱建军就可以全程跟拍了。2024 年暑假,朱建军遇见江豚的次数比过去几年的都多,真是应了那句摄影圈的经典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但是在船上拍摄和在岸上完全不同,长焦镜头反而是用不上的,因为很多时候江豚就在眼前,它们时而成群结队在水面翻腾,时而分散开围绕某个区域转圈,很难判断下一秒它们会在哪个位置出现,所以要抓拍到精彩的镜头很难,这时候反而用广角镜头录视频更能拍到令人震撼的群体画面。朱建军拍摄的一段六头江豚同框的视频被媒体采用,让他激动了好一阵子。



共护长江生态走进“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朱建军把宣传、保护江豚的行动拓展到了学校,延伸到了课堂。他把拍摄的江豚视频资料作为教学情境,组织语文、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开展联合教研,挖掘长江江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实现江豚教育资源的新开发,也为育人方式多样化提供助力。他还带领学生社团到江边开展宣传、观测、拍摄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意义,激励他们积极投身到保护生态环境、关爱长江江豚的行动中去。

繁忙的航道,欢腾的江豚,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美画面。因为拍摄江豚,朱建军的社交媒体账号获得了不少点赞。他希望通过追豚者的努力,让江豚成为家乡的一张生态名片,让全社会参与长江大保护,共护美好生态环境。






新闻记者

和江豚的光影“约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