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钟伟纸上谈
专注于宏观金融领域的独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宏观评论及观点发布。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可查阅本微信号以往发布的研究成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钟伟纸上谈

钟伟|既定和未定:如何看待中国扩大自美进口?

钟伟纸上谈  · 公众号  ·  · 2018-05-28 21:5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
蓝色字体,
关注
钟伟纸上谈
公众号
微信号



导读

中美贸易争端以来、美对华关稅措施己偃旗息鼓了吗?中国明确进行了数量承诺了吗?美方真心愿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吗?中国制造2025仍是美方心患吗?一切仍然在你来我往的早期阶段、有既定之进展、更有未定之后续磋商甚至碰撞。



1

中美贸易争端至今的困惑

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阶段,人们将当下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努力称之为中国对外开放 3.0 版。回顾 1949 年至今,中国经历了对原苏东国家的对外开放浪潮,以及 1978 年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今年则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二次革命”,中国需要形成高水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是在开放中取得也必须在开放环境下不断前行,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因此,中国对外开放 3.0 版,期待着中国主动扩大进口,推动中国机遇,全球共享。


中美贸易争端至今,有磋商 初步 进展,但却有更多等待破解的困惑。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的不同性很强,在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中国的扩大开放意味着中国是全球令人瞩目的进口高增长市场,也势必带来中美贸易,尤其是中国自美进口的持续上升。从长远看,知识产权和高新科技产品,能源和农产品等资源类产品,金融业等服务贸易领域可能是合作重点。但经贸关系的良好健康发展,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 从近期看,中国正在筹建进口博览会,这是对多边开放贸易体系的有力支持,如何看待中国进口增长的前景和领域?后续双方的你来我往仍将激烈持续。



2

目前阶段中美贸易争端的八个问题

一是中美贸易争端远远没有画上句号。


目前只是中美以关税惩罚和报复手段的暂停时态,美方是否决心弃用关税手段,还是有不确定性。同时,非关税手段,包括知识产权,环保和劳工保护等借口,以及在投资和金融领域的许多争端,美方并没有罢休的意思。美国对华经济领域和安全领域的争端,在华盛顿(白宫)和国会山都存在不同的声音,派系和主张,因此美国对华策略出现不确定性,摇摆性和阶段性是很自然的。双方的你来我往只是刚刚登场。当下以为中美就贸易战已偃旗息鼓的说法,并不成立。

二是目前中国没有也不可能有明确的数量承诺。


关于消除中美贸易逆差也好,关于中国要增加进口多少美国商品或服务也好,不可能迅速达成明确的数量承诺。随着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进口国。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对 GDP 的占比并不高,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因此动态地看,中国当下能够为全球贸易伙伴提供的进口增量约为 GDP 1%-1.5% ,也就是每年进口增量大约可达到 1200 1800 亿美元,如此中国将非常接近贸易平衡,中国并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但中国的储蓄率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决定了中国很难迅速陷入经常项目收支的持续逆差。美方就平衡贸易差额提出了数量要求,但这种要求站不住脚。贸易不平衡不一定是利益不平衡,美方得到的利益不会小。例如,在中国销售的通用汽车,比在美国的销售量还大;在中国每天开机运行的苹果手机超过 2 亿部,是美国本土的两倍,这些在中国实现销售的美国产品绝大部分是在中国生产的,但利益却归属美国跨国公司,它们几乎没有形成外贸差额。另外,谋求贸易平衡需要双方的努力,美国自己不主动改善其对外政策,越孤立和保守的政策只能带来越长期的失衡。


三是中国进口市场的蛋糕,美国能吃下多少,要看美国的态度和能力。


中国进口市场是平等开放和竞争激烈的市场,很难设想美国能够懒洋洋地获得独享的地位。美国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获得中国贸易商和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此外,中国进口市场如此之大和高度市场化,中美政府的磋商,很大程度上只能推动中国政府,国企部门量力而为地采取措施增加自美进口的,略微非市场化的订单需求。但更多的美国商品和服务,仍然需要美国企业击败来自欧洲,日本或其他的竞争对手才行。如果美方既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同时又幻觉中国政府能够人为、非市场化地、持续地扩大自美进口,那么美方可能误解了中国进口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程度。


四是中美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但美国能源需要证明其性价比。就中国的能源供求而言,中国在强调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运用。


因此伴随着煤炭行业的去产能和技术升级,原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上升较快。在 2017 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了 4 亿吨,成品油进口逾 2000 万吨。同时天然气进口约 800 亿立方米。中国油气资源的进口需求仍将攀升。而美国次贷危机至今,发生了以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为主调的能源革命,美国已实现了能源独立,超越了沙特和俄罗斯,已经并将持续地改变全球能源供应格局。中美能源合作具有天然优势,一是中国能源需求集中在东南沿海,即西太平洋区域,太平洋航道宽阔顺畅;二是中国已有建造大型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能力,并在东南沿海逐步建设能源接收站;三是中美之间已有在能源领域展开长期合作的早期收获。因此中国每年能源进口的 2000 亿美元以上的大蛋糕,也会令美国能源企业长期获益。

但美国能源企业显然需要做出更多努力,比如美国原油和液化天然气输出到中国,其和中东原油,中亚气和俄气的价格竞争优势究竟何在?美如既欲在南海造成纷争和升温,同时又因中美能源贸易的扩大需要保障西太平洋航道顺畅,是否会有自相矛盾之处?作为早期收获,中国政府通过增加能源货架储备库的保障天数,是有可能实现的,但中美能源合作的持续发展,可能需要双方直面许多技术和市场层面的障碍。


五是美国农产品如何端上中国人的餐桌?也并非“扩大进口”四个字这么简单。


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推动中美农业领域的合作。中国农业在走向适度规模化、现代化。同时,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中国巨大的人口使得中国农业政策很难高度倚赖国际市场,但人均耕地和水资源的不足也显而易见,自雍正朝以来中国基本农田规模没有显著增长,农业提质增效的潜力只能倚赖科技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应当灵活运用好国际市场。看起来,中国在强调口粮安全的同时,可以适当降低口粮自给率;而在资料粮等非口粮领域,则可更大程度地利用国际市场,确立进口农产品就是进口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的直观感受。纵观全球,美国无疑是农业大国和强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在农业领域,无论是粮食,肉类还是其他农产品,农业科技领域,中美都呈强烈的互补性。美方企业和农场主可能需要有更长远的规划,从转基因类作物,逐步向高品质和有机作物升级,同时也要应对来自东南亚和拉美的其他竞争者。这不是易事,美国农产品在中国国人中的形象,以及美国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似乎不及欧盟和日本。在中国市场上也自然需要做出更多改善才行。

回顾过去,国人曾经抱怨, 9 亿条件衬衣才换取一架民航客机,同样地美国农民也可能抱怨,为什么其质优价廉的产品,未能更好地覆盖作为地球人口大国的中国?考虑到国人对食物的求精求好,中美之间就农产品贸易,有望在目前百亿美元级的基础之上得到显著提升。

六是关于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中美有共同开拓的余地。

中国制造业仍尽管大而全,但在全球供应链中并不处于优势地位。尽管人们在感叹美国的锈带地区不够繁华,但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在此领域,仍然值得中国好好学习。面对中国制造业的进步,西方也难免有防范之心。如果能够从双方取得妥协和互惠的领域逐次突破,未尝不是好事情。例如,中国已经大幅度地降低甚至取消了和癌症治疗相关的药物的关税,使得加速走进老龄化的中国,能够更好地获得国际上的创新药物服务于国人。同样地,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也是个年销售额接近千亿元且仍在快速成长的市场,美国不仅有雄厚的医疗研发力量,在医疗器械领域也是全球翘楚,这也许是值得中美深度合作的突破口,如果能有更多的来自美方的医疗药物,器械列入到中国人的医保覆盖范围,这对国人无疑是一种福泽。

七是服务贸易领域,美国在华的利益会结构性地扩大。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日渐融合,服务业对推动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已逾半壁江山。无论在教科文卫的公共服务业,还是生产型或生活型服务业,中美之间的合作空间也很大,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逆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习近平在博鳌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以金融保险业对外开放,外商准入前国民待遇等举措的服务业开放新设想。而央行易纲行长更指出,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不仅有具体举措,还有明确的时间表。从贸易到知识产权,再到金融领域,中美之间如何寻找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交集?金融行业和市场中介行业也许是重点。中美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尤其重要,其对维持全球金融稳定和开放,会投射出重大意义。中国金融开放的大门,当然会给执全球金融牛耳之美国,带来相当大的机会。

目前看,在金融,通信和旅游这些服务业领域,中美交流会更密切。就金融领域而言,美方可能会推动其在中国的储蓄型养老保险,财富管理,金融衍生品和市场中介等领域得到较快发展。在旅游领域,中国人能否更多地到美国进行商旅留学出行,更大的制约因素可能在于美国签证政策。就通信领域,目前双方尝试合作,但美国的任性已让双方在此领域的努力处于如履薄冰的状况。

八是在高科技领域的增加进口,美方是真心的吗?

这是许多国人感觉担忧和困惑的。放松对华高科技出口的各种限制,是美国发挥其竞争优势的最好战场,但长期以来美国的放松意愿并不强烈,甚至还有反复。其具有强烈治外法权的国内法,甚至使得欧日在和中国的技术合作都格外小心,不得不看美国的脸色。许多国人误以为,美国似乎已认可了中国制造 2025 的合理性,不再反复质疑和抱怨。其实很有可能在高科技领域,在未来先进制造领域,美国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防范心态。既要从中美贸易争端中攫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又不愿在争端中采取必要和合理的措施,更格外警惕中国没能够放慢追赶美国的脚步,可能是美国当下极其矛盾的心态。

3

中美贸易争端刚刚开始,而不是行将结束

中国对外开放的 3.0 版,让人很自然地期待中国扩大进口,其中包括从美国的进口。这对双方都是共赢之举。同时,双方也需要消除误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分工,决定了所谓中国得自美国的外贸顺差,夺走了美国数百万就业岗位的说法,既可笑又不可信。这些薪酬不高,技术熟练程度要求高的岗位只能由中国向东南亚等国转移。而在能源、农产品和医疗器械 服务贸易等局部领域的增加进口,则可切实地增加美国就业,并有助于平衡中美贸易。



就目前中美贸易争端的进展看,我们需要理解的,一是中美贸易争端刚刚开始,而不是行将结束,其复杂的国际背景决定了争端是持久战,二是贸易不平衡不是利益不平衡,市场原则下美国在中美贸易中获益巨大,并尝试榨取更大利益,三是中国将扩大进口,但开放和竞争的中国进口市场,需要美企做好努力应对竞争对手的准备,扩大进口不是不劳而获的肥肉,四是中国并未做出明确的数量承诺,但表达了最大诚意。中美如何在一些关键领域,例如高科技,知识产权和中国制造 2025 等方面展开磋商,仍然有待考验。


全球化正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中美作为重要大国,有维持国际经济治理结构的义务,而中国主动加大对外开放,使得升级版的开放中国,更容易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逐渐取得这样的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给西方社会带来的更多的是市场和机遇。美国如何看待和定位中美关系的现在未来,深刻地影响着中美在经贸和安全领域的冲突烈度和处置方式。


作者介绍


钟伟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教授




扫描二维码

关注钟伟纸上谈公众号


感谢您关注钟伟纸上谈!

欢迎将我们的观点与您的朋友分享!

本篇作者| 钟伟 |当值编辑| 白儿

资料整理| 白儿 |本篇编辑| 洪晓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