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滋的电钻声、冲牙时的哗哗水声在你的耳边萦绕,鼻子里闻到的是牙被“钻糊”的味道,从牙齿处延伸的震颤一阵阵袭来,而你只能躺在床上,盯着牙医戴着口罩的脸。
但比起面对牙医时精神上的恐惧,大家更担心钱包的安危。
稍有不慎,患者在一颗牙上就要花掉无数个日夜的劳动报酬。
随着治牙频率的上升,患者嘴里可能装着一台ipad或是一个名牌包包,甚至是一套房子。
这年头,没有谁能捂住钱包,笑着从牙科医院里走出来。
或许一开始只是想洗个牙,但到了医院经过牙医一通检查,却被查出了好几个龋齿,每个都“急需处理”。
牙齿损伤通常是不可逆的改变,医生只能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修复。
根据龋齿坏的程度不同,处理方式不同,患者要花的钱也不同。
牙齿坏的程度比较低,只需要单纯补牙,一颗牙一二百元就能搞定,如果需要根管治疗,价格就会急速飙升。
根管治疗俗称“抽神经”,是把牙根管内发炎的坏死物质清理干净,消毒之后用专用物质进行填充。
在北京一些私立医院进行根管治疗,一个根管需要花费700左右,一个人的磨牙通常有3-4个根管,一颗牙治疗下来就要两千多块钱,佩戴全瓷牙冠一颗也需要三四千起步。
如果牙齿坏到不再适合根管治疗,那就需要拔掉牙齿进行种植牙,种一颗牙可能就要一万多元。
可能因为患者使用不当、材料使用寿命不足等各种原因,而需要重新“返工”,这就意味着得再花一份钱处理。
牙科治疗贵。而为了美观和调整咬合的正畸,同样烧钱。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口整齐的牙齿而佩戴牙套,佩戴时间以年为单位,所花费金额则以万为单位。
一些知名品牌的隐形牙套,具有较高的舒适度和美观度,想要“拿下”需要三四万元的价格,更隐蔽和美观的舌侧隐形矫正,所需费用就更高了。
最高级的“炫富”,或许是在聚会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我最近在做正畸,并且展示自己佩戴的器具,只要进过牙科诊所的人,准会投来羡慕(同情)的目光。
在一线城市,看牙已经成了许多人的痛点。这种痛,是生理和精神双重层面的。
很多人的牙齿没有疼痛到难以忍受,就不会走进牙科诊室,大家都抱着能拖就拖的想法。
许多刚毕业或者工作不久的人,只能安慰自己有钱了再治疗也不迟。
但看到所有人都在说“牙齿疾病越拖越严重,越拖越费钱”,焦虑难免日渐增加。
自己囊中羞涩,诊疗费却动辄上万,不看又不行,许多人只能选择医院的分期付款服务。
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年轻人的第一笔贷款可能不是“房贷”,而是牙贷。
每个月月初,许多人拿到工资,还没捂热乎,转头就得还“牙贷”。
这让年轻人本不富裕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每月都要还款,更是加重了焦虑。
除了经济压力之外,还有许多隐形成本,构成打工人看牙科的阻力。
医生周末档期都很满,患者并不是每次都能幸运地约到周末的时间。
但一次根管治疗最少要去医院2-3次,在快节奏的大城市,光请假理由都得打工人斟酌半天。
更何况,请假要扣钱,要协调工作,还可能需要后期加班来弥补工作量。
想到一颗小小的牙牵扯出这么多的问题,许多人就在心里默默为自己的牙齿“祈祷”。
为了省钱,以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许多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人,选择回老家看牙,或者利用周末到费用更便宜的周边城市看牙。
虽然车票钱是笔不小的数目,还要花费许多时间成本,但能省下一大笔医疗费,也是划算的。
这种做法其实在全世界都流行,在国外牙科旅游的概念一直很热。
美国人经常前往哥斯达黎加等中美洲国家进行牙科治疗,诊疗花费比在美国便宜一半。
匈牙利也是世界著名的牙科医疗旅游圣地,云集来自欧美各个国家的游客。
为了省下看牙的花费,全世界人民都煞费苦心。
在牙科中最“烧钱”的正畸和种牙项目,主要贵在耗材上。
这两个项目,所使用的材料和人体口腔要有长时间的接触,所以要求产品无毒无害无刺激,还要有足够的强度,能够支撑人本身的咀嚼功能。
这就造成符合要求的原材料非常昂贵,大多依赖进口,各个环节的成本居高不下。
除了材料成本之外,经销商的经销代理、营销宣传等费用,最终都被折算进了患者支付的费用之中。
再加上供应商对高利润的追求,一些隐形牙套品牌的产品,建议零售价格是出厂价的3-4倍。
另一方面,供给和需求的失衡,也进一步抬高了看牙科的费用。
据统计,2023年,中国在册牙医数量达到30万人,但中国全民口腔患病率高达97.6%,牙科医生严重供不应求。
尤其是正畸医生,2020年,中国的正畸医生仅有6100名。
这意味着,每10万人口,只有约0.432个正畸医生,而美国的这个数据是3.2,日本是6。
供需失衡形成了技术垄断,患者支付的费用中很大一部分,是给医生的服务费用。
民营牙科诊所,过去在大家心目中被列入“暴利行业”,能开一家牙科诊所,基本上就跨过了财富自由的门槛。
坊间甚至流传着“开牙科诊所,一年回本、两年小康、三年暴富”的说法。
很多人觉得,公立医院价格透明,定价较低,许多项目还能进行医保报销,为什么不去公立医院就诊?
有数据统计,我国共有口腔医院10万余家,但其中公立的专科医院仅仅占比不到1%。
如北大口腔、北京口腔这些知名的口腔专科医院,挂号难度是“地狱级别”,即使定好闹钟,准时抢号,也常常只能对着“已约满”的界面叹息。
专业的口腔医院之外,那些口碑较好的综合性公立医院口腔科,抢号同样困难。
于是,进入私立医院,然后“敞开钱包”,就成了很多患者无奈的选择。
看牙科的价格太贵,成了许多人的一块心病,不止患者头疼,相关部门也看在眼里。
2023年1月,全国所有省份参加的口腔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让很多人看到了一线希望。
这一举措是由医保局出手,对种植牙的原材料进行统一招标,为单颗种植牙的价格划下一条红线。
经过一系列综合治理,一颗种植牙的整体费用已经从平均1.5万元,降至6000元-7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