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上周部分中概股发生暴跌,但这一轮下跌跟去年三月的全市场大跌并不一样,暴跌集中在中概股中的教育股、部分视频网站和百度、唯品会这几家公司,并没有扩大到所有中概股,而同期美股大盘也相对稳定,对于其背后的原因众说纷纭,也有人指出这是由于某基金爆仓所导致的,您认为近期中概股异动背后是什么原因,或者说,我们现在真的能知道背后的原因吗?
陈达: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事实的时间线。首先是在3月23日左右,交易圈里爆出高盛正在为一宗美股大宗交易( block trade)寻找买家,这笔大宗交易包含1000万股百度,185美元到市价出;5000万股腾讯音乐,17.6美元到市价出,3200万股唯品会,27.6美元到市价出,这笔大宗交易不但交易量极大,而且都比当时的市价要低了不少,于是坊间猜测是有大量持有这几家公司、杠杆比较高的基金爆仓了,不得不抛售股份。
百度、腾讯音乐和唯品会这几只股票的共同点是:
都是前期比较强势的中概股,而且都从3月24日开始,在没有任何外部利空的情况下,股价开始暴跌。
在没有其他背景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认为这是由于中概股股价受压,前期获利盘了结离场,并可能触发了某些机构的margin call被强平,甚至不排除一些量化交易玩家在积极地参与做空,赚趋势的钱。
接下来是网传的雪湖资本的接盘邮件,想吃掉百度、腾讯音乐和唯品会各5000万美金的量。
这似乎佐证了高盛在拉皮条寻求交易的事实,加上教育行业新规,一时间中概股哀鸿遍野。
此时不止这三家,还有爱奇艺、发发奇(Farfetch)等股票走势也是如出一辙,跟谁学的股价更是直接腰斩,一夜就跌了大概50%。
另外我们还发现,这几个股票的走势,跟另外两只风马牛不相及的股票走势非常类似,一只是维亚康母(Viacom),另一只是探索频道(DISCA)。
这两家公司都是传统媒体,由于有做流媒体的预期,在之前那波疫情复苏行情里算是老树开新花,股价都拉到了近年新高的水平。
股价高了,管理层自然就蠢蠢欲动了,于是维亚康母在3月23日宣布增发30亿美元,当天就大跌了9%,第二天更是大跌23%。
百度、腾讯音乐、唯品会、维亚康母、探索频道,再加上跟谁学,爱奇艺和发发奇,这些彼此看起来没有太强相关性的股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走势,于是有消息传出来是持有这些仓位的某家基金爆仓了。
刚开始坊间传闻是一家叫Teng Yue Capital(腾跃资本)的美国对冲基金爆仓了,随后经彭博社确认过的真实性比较高的消息是,爆仓的基金是Archegos。
而Teng Yue和Archegos都有个共同点,都是前老虎基金员工出来创办的公司,也就是所谓的“小老虎”(Tiger Cub),而且在亚洲市场都非常有经验。
Teng Yue由前老虎的 Tao Li 创办,Archegos由前老虎基金负责Tiger Asia的Bill Hwang创办。
但其实您刚刚有一点说得对,就是我们作为外部人,是很难知道这些内幕交易信息的,这些基金真正在做什么我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除非有内部人向外透露,因为这些交易都是不透明的,它们也没有向外披露持仓的义务,就算基金需要按照证监会的要求披露13F报告,也只不过一个季度要发一次,一年发四次而已,到时候这些信息都会过时。
最透明的就是凯西·伍德和她的方舟基金,但方舟是它自愿做到透明、自愿披露持仓。
所以现在其实谁也不知道这些基金最新的持仓,也无法判断网络上流传的那些截图的真实性,至少在我看来,这些信息都是不应该外传的。
就在今天,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都否认了对于美股大宗交易的评论,也是在今天,野村证券宣布一美国客户导致“巨亏”,预计亏损高达20亿美元,而市场此前就传言,Teng Yue Capital和Archegos的账户都是开设在野村。
所以我需要声明的是,
许多信息都来自于信息碎片、流言蜚语和新闻报道
,以及我圈内朋友的讨论,我将它们彼此之间串联起了一幅比较有逻辑联系的拼图,可能可以还原一部分真相,但它是一个基于我现在能够知道信息的推测,不一定是事实,甚至有可能完全不是事实。
问
:
的确,现在很多判断都是基于传闻,传言中的当事人现在也并没有信息披露的义务。还有两只与中国完全不相关的传媒股:维亚康母与探索频道在近期也发生了极为相似的走势。
陈达:
谈到近期部分中概股的异动,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近期多数中概股都在下跌,只是跌幅没有那么剧烈。究其原因,或许是前期涨幅较大股票的估值修复需要,或许是中美关系新一轮冲突导致的压力,总之
市场对于中概股是有向下压力的
,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背景,没有这个大背景,所有的故事应该就不会发生。
中概股的近期走势也并不算太出乎意料。
首先是去年中概股有个所谓的“双击”效应,中国疫情控制得好,所以中国公司的基本面更好,其次中国的海外上市公司大都是科技公司,它们大都是疫情的受益股,这个双击效应导致去年部分中概股公司的估值有了明显泡沫。
所以
近期下跌的本质原因还是前期涨得过多
,现在要向下修复,挤一挤泡沫。
这些中概股未来能不能继续向上冲,我觉得要看两方面,一方面是
美联储能否继续保持量化宽松
,第二是
公司本身的基本面是否过硬
,能否像特斯拉一样能够不断兑现承诺。
部分中概股遇到像中美关系这种比较大的宏观方面的压力,再加上一些小事件导致股价大跌之后,有可能会产生所谓的普跌效应,进而放大到整个市场。
问
:
如果传言中的Archegos等基金爆仓都是事实,那么,为什么它们会选择重仓中概股?
陈达:
首先,这些基金本身体量就不算太大,Archegos最多的时候也就150亿美金,而且它是从几亿美金开始起步的,今年年初的话听说是50亿美金,最多的时候是150亿美金。所以它实际上体量也并不大,那么它要想博阿尔法,博一个很高的增长,就只能采用非常集中、有点类似于赌博性质的投资策略,于是他上一个巨大的杠杆,融资借了很多资金,据说他的gross exposure(总敞口)高达大几百亿。
而中概股的体量正好适合它这种基金的体量,像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样的公司是不可能集中持有中概股的,中概股的体量都支撑不起大基金。
说白了,
中概股在美国市场毕竟还是非主流
,主流的还是像苹果、微软和亚马逊这样的公司。
问
:
部分中概股也已经开启了在香港证券交易所的二次上市浪潮,即使中概股在美被迫强制退市,也能大大减少退市对投资者和股东带来的损失,您对二次上市怎么看?
陈达:
我觉得二次上市其实算不上一个挺好的投资机会,但是对这些公司而言,会有一些融资的分散。我觉得对于这些公司而言的话,对于投资者而言,会带来融资风险性的降低,这本身对这些公司是一个好事情。
我曾经在评价百度二次上市时分析过二次上市可能带来的好处,或者说溢价:
一是
避风险
,从后续的融资风险与监管风险而言,也算一种多元化,融资地分散化多元化,所谓狡兔三窟;
而从监管来看,也淡化了第一上市地的监管风险;
二是
提高流动性
,交易量莫名增加一块,流动性更好了,应该要给个流动性溢价,另外交易时间更长,出个灰犀牛黑天鹅或者突发利好之类,也可以更及时响应。
以我多年的美股投资经验,买卖股票时最怕的不是股票暴跌,而是怕无人问津、无人交易、连续阴跌。
三是
待贤士
,上了港股这个“中国的纳斯达克”,可以参与科技股红利的人群就扩充了,许多机构投资不了美股但是可以投港股,他们可以进来玩耍,虽然沪港通现在还不支持二次上市的股票进入,但没准以后可以进入,方便国内投资者买入。
四是
坐轿子
,诸如百度这样的大型科技股公司,国内人工智能头号玩家,就很有可能会被加入某些指数作为成分股,引起某些追踪指数的基金被动建仓,这算是抬轿子的溢价吧。
当然还有个原因,可以叫做
文化主场溢价
。
毕竟香港是主场,香港的投资者也更加熟悉中文世界、华语世界的公司,因此回港后相对于美股可能会出现主场溢价。
其实反过来说,在美股市场,中概股一直承受着“外国公司折价”(country risk spread),这也会进一步支撑估值。
对于投资者而言,
二次上市对于公司是好事,对于投资者应该也是好事
。
其实很多公司在美国市场还是受到打压的压力,你如果回到港股的话,毕竟相对而言香港市场对于这些中概股的话包容度要高很多。
所以我觉得从这么几点来看的话,二次上市对这些公司还是比较利好的,所以我也比较能够去理解现在越来越多公司在排队二次上市,至少要占个坑,因为二次上市的政策未来也不知道会不会变。
问
:
对于美国证监会声称正开始推进的中概股相关法案的影响,有人指出,最终修正案即使实施还需要三年时间才能真正禁止交易,在这三年时间内还有很大的变数,所以短期对中概股只是有情绪面上的影响,长期还要看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您对于这个分析怎么看?
陈达:
我认为这算是特朗普时代的政治遗产在拜登时代的重新确认,该法案去年12月就已经通过两院,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推出细则对投资者情绪有一定影响,但我认为更多是短期影响。
虽然我们心知肚明这个规则是冲着中概股来的,但我们仍然应该理性认识,该法案本身并没有国别歧视,“海外公司”指的的是所有美国境外公司,而美国的公司本身就受到美国的审计监督,所以这并不是歧视性法案。
我个人认同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保持财务透明,受到美国当局的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