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厌烦苦日子的低种姓农夫梅迪尼,通过遇到瑜伽士的教导,学习修行生起、圆满次第,并经历禅修后证得悉地,最后以肉身抵达空行乐土的故事。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梅迪尼的修行经历
文章描述了梅迪尼从一个厌倦生活的农夫,通过瑜伽士的引导开始修行,并在修行过程中遇到挫折,最终通过克服念头和十二年的禅修,证得悉地。
关键观点2: 瑜伽士的教导与启示
瑜伽士在文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看出梅迪尼的苦闷并愿意传法给他。在梅迪尼遇到修行困难时,瑜伽士给予启示和开示,帮助梅迪尼克服念头,最终证得悉地。
关键观点3: 证得悉地的意义和结果
梅迪尼通过修行证得悉地后,能够消除事物的念头,升至高空表达出自己的悟境。他在华子城以无量的方便利益众生,并最终以肉身抵达空行乐土。
正文
透过俱生明知的般若,
以平常夸大的知觉作为方便,
由众生真实本性的根基上,
自然地生起了净乐,
那就是证果。
梅迪尼是华子城的低种姓农夫。
有次,当他辛苦地忙完了一天的工作,
坐着休息的时候,遇到一位瑜伽士。
瑜伽士看出梅迪尼
对这种苦日子已经很厌烦了,
就告诉梅迪尼说,
只要他愿意修行,
瑜伽士就会传法给他。
梅迪尼表示很愿意来修习,
于是瑜伽士就传予
生起、圆满次第给他。
农夫回去后努力地修行,
脑中却不断浮现耕作的念头,
最后因为没有办法
专心观想而修不下去。
他又去找瑜伽士,
将困境告诉上师。
瑜伽士便依照
农夫的念头给予开示:
将意识当成是犁,
苦乐感受当成是牛,
在你因缘和合的身心上耕作。
洒下认知经验的种子,
收割净喜无量的谷物,
此喜即为连续实相之流的喜乐。
经过十二年的禅修,
农夫对于事物的念头
都消失不见,
证得悉地。
他升到七棵棕榈树高的天空中,
表达出自己的悟境。
在华子城,他以无量的方便利益众生,
最后以肉身抵达空行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