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灼见
讲新知识青年的故事,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观点和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水木先生说  ·  每晚思考一段话 ·  20 小时前  
水木先生说  ·  每晚思考一段话 ·  20 小时前  
演讲传承  ·  普通人改命第一步:停止喂养任何人 ·  2 天前  
演讲传承  ·  普通人改命第一步:停止喂养任何人 ·  2 天前  
冯唐  ·  打败你的不是事情本身,是情绪 ·  4 天前  
冯唐  ·  把我书写的艺术踩在脚下 ·  6 天前  
周国平  ·  13件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小事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灼见

旧的春节需要新鲜的仪式感

灼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1-29 17:36

正文

Jan.

29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节日,是愉快而美好的记忆。仪式感与风俗习惯都是为了加深这种记忆而存在的。稀缺性是美好记忆的钥匙,在什么都不缺乏的年代,人为制造一点匮乏,或许能让我们重新觉得春节像一个宝藏,藏着人生很多记忆。


作者 |   艾小羊


去年春节,我准备在门口贴春联的时候,先生一直在旁边唠叨。他不喜欢春联,尤其讨厌现在过度设计、过于热闹的春联。“土”,他说。


后来注意看了一下,在我们这个新小区,的确有近半的人家已经不贴春联了,尤其那些小两口。一般门上贴了春联,甚至连门神都配套出场的,一定是家里住了老人的。


BBC拍了一部纪录片,名为《中国新年》,把春节形容成全球最大的盛会。有一天中午我们在办公室一口气看完了三集,同事说,这还是我们小时候的年啊,现在过年都没什么年味了。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Chinese New Year: 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 (2016)   


总共三集

接地气诠释中国文化

收藏观看


>>>> 第一集 归乡 



>>>> 第二集 团聚 



>>>> 第三集 欢庆 


我问她是不是怀念小时候的春节,她说那时候过年主要是为穿新衣服,吃好吃的,现在每天都是年,反倒春节最冷清。她现在过春节的主要任务是追剧,回父母家也还是追剧。“他们打麻将,我又不打,只能追剧。”她说。


我坚持贴春联的习惯,也是担心如果连春联都不贴,年味淡得都没有了。鞭炮是早都不放了,炸油果子炸肉圆这些事,也早都不做了。以前临近过春节,武汉街头家家户户都晾起腊肉腊鱼香肠,这几年也慢慢少了。门口安徽夫妻开的小菜场,就有自制的腊货,想吃的时候,去买点。


以前春节的两个重头戏,鸡鸭鱼肉与烟花爆竹,已经不适合新时代了,前者不新鲜,后者不环保。我身边的年轻人,春节最大的心愿是旅游。有两个朋友,连续几年春节都出境旅游。大家都很羡慕她们,顺带佩服她们的父母,想得开。不过,这两位朋友都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未婚;平时与父母住在一起;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健在,父母还要忙着当小孩,回自己的父母家过年。


对于那些儿女远游的父母来说,他们过年最大的意义是一家团聚,断不可能放孩子出去旅游,孩子也于心不忍。


于是,春节对于年轻人,就成了有几分鸡肋的存在。除了回家看父母,传统习俗正在一天天离我们远去。


相对而言,广东沿海算是春节传统习俗保持最好的地方。除夕夜有花市,初一初五敬神祭祀。有一年我们大年初一去香港,还看到了舞狮采青,儿子羡慕不已,觉得这才叫过年。儿子童年的时候,武汉禁放鞭炮了,也不流行拜年,大家族里没有跟他同龄的孩子,他连收红包都不觉得有多快乐,毕竟平时手头没差过零花钱,红包虽大,也只是过个手,还没捂热就上缴了。


春节需要仪式感,才不至于让人觉得不过就是休了个不能远行的假期。这么多年,无论春晚好不好看,我都坚持要求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因为它是全家人意见相对统一的、硕果尚存的仪式感。


我是北方人,先生是南方人。北方除夕,晚上十点一过,就开始搬出面板,一家人围着边包饺子边看春晚。有些人家还会把硬币洗干净,包几个在饺子里,谁吃到了就代表一年升官发财好运连连。我妈嫌硬币不干净,一般是包几颗炒蚕豆进去。十二点钟响,准时吃饺子,这热气腾腾的饺子,有时候比年夜饭更让我期待。但我先生家没有这个习俗,孩子们也觉得年夜饭吃得太饱,看电视嘴又没停,十二点哪还吃得下饺子。于是年夜饺子也在我的小家庭里失传了。


同事读高中的儿子放假来办公室写作业,问他盼望过年吗,他说盼望啊,因为过年不用上“培优班”了。问他还有吗,想了想,说我妈做的东坡肘子。我问同事,你只在春节做东坡肘子吗?同事狡猾地笑笑,说对。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要留点东西做春节的念想,不然以后都不想过春节了。


只有春节能做的事,好像剩下的真的只有贴春联还算是。这样一琢磨,我决定今年无论先生如何反对,都要把春联贴上。另外,也要学我的同事,留一样拿手菜,孩子撒泼打滚考一百分都不给他吃,一定要等到除夕,隆重地端上桌。


我还准备去买一套漂亮的餐具、桌布,只在除夕的时候拿出来用。这是受一位美国朋友的启发。每次说到感恩节,他念念不忘的不是火鸡,而是母亲那套从埃及买回来的、充满异域风情的餐具。感恩节的前一天,她极具仪式感地拿出这套餐具,让孩子们帮忙清洗干净,搭配纯白色、经过浆洗熨烫的桌布,为第二天的节日大餐做准备。


“家里每个孩子都盼着这一天,可以帮妈妈清洗那套看上去很贵的餐具。上面金属装饰的手感,到现在都记得。”他一脸神往,仿佛那不是过节,而是经受了一场神秘而美好的洗礼。


节日,是愉快而美好的记忆。仪式感与风俗习惯都是为了加深这种记忆而存在的。稀缺性是美好记忆的钥匙,在什么都不缺乏的年代,人为制造一点匮乏,或许能让我们重新觉得春节像一个宝藏,藏着人生很多记忆。


毕竟,这是全球最大的盛会。


—THE END—


作者:艾小羊,睿智的闺蜜型女作家,致力于探索新女性的自我完善与情绪管理。代表作:《我不过无比正确的生活》,公众号“清唱” ID:qingchangaixiaoyang。灼见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