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航空物语
关注飞行,轻松出行;关注“航空物语”,了解飞行和旅行的一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吉安发布  ·  最新!多地景区宣布免费! ·  3 小时前  
南京日报  ·  钟山脚下又添打卡地!目测要火 ·  4 小时前  
畅赏黑龙江  ·  开学不EMO!来黑龙江开启「收心之旅」 ... ·  昨天  
畅赏黑龙江  ·  开学不EMO!来黑龙江开启「收心之旅」 ... ·  昨天  
南京日报  ·  或延至3月中旬!南京人做好准备 ·  3 天前  
南京日报  ·  或延至3月中旬!南京人做好准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航空物语

从首相到国家主席、从飞行教官到1000万公里常旅客、从大熊猫到三文鱼、从电饭煲到卸妆水……

航空物语  · 公众号  · 旅游  · 2019-08-22 19:20

正文

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航线


值机、出关、安检、排队、登机……

这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国际航班

正好像过去45年里的每一天


然而这平淡无奇之间

生活已被连接两个国家的空中桥梁所改变


登机廊桥尽头,静静停靠着A330大型客机

中国民航曾经使用过的所有欧美客机

几乎都曾经打卡两国航线

从7、80年代的三叉戟、波音707

到今天的波音787、A330

两国大城市之间、小城市之间

通过195条航线*,每周2420班次广泛联系

*2018年底数据



乘客们正在有序登机

200多座的飞机坐得满满当当

今年预计将有超过500万人次坐飞机往来两国

有望创造多达750亿元人民币的GDP

平均分配给两国总人口

每人可以获得50元



机坪上

工作人员也在为两国航班装运行李货物

离开中国的航班上

装载着农产品、日用品、纪念品

而返回中国的航班上

则装满了化妆品、半导体、食品

两国之间

每天有500吨货物通过空运来往



除了平常的乘客和货物

两国航班还搭载过一些特殊乘客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就是两国间最早的乘客之一


此后乘坐飞机的还有珍稀鸟类朱鹮

生机勃勃的樱花树苗

充满活力的种畜、鱼苗、海鲜……

它们有的成为友谊使者

有的则化作了两国百姓生活的欢乐


图自新华网



飞机驶上跑道,加速、腾空

又一次平稳的云端体验开始了

安全的飞行,离不开机组的精湛技艺

而新中国最早的飞行教练

正是来自这个国家


1946年前后

本打算回乡的一批该国飞行教员

自愿留在白山黑水间的东北老航校

为人民空军和中国民航培养了最早的飞行员

教员良好的作风和专业素养

被蓝天娇子代代相传

越飞越强的中国民航

也有来自这个国家的朋友们的一份功劳


建国前夕东北老航校的师生,图自央视


飞机平飞于白云之上

勤劳的乘务员已经开始给乘客送水发餐

一年500万乘客所饮用的酒水

足够灌满一个奥运标准泳池

他们在空中享受的美食

重量相当于2000多辆家庭轿车

这是非常有分量的航线



重量级航线少不了重量级人物

热烈的掌声打破了客舱平静

一位中国国际航空的“最忠实旅客”

率先在这航班上飞出了第1000万公里国航里程*

相当于绕地球240多圈

*按定级里程计算


图片摄影: 陶冉



机舱里

一队游学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分享窗外见闻

他们当中很多人

正享受又一次例行暑期出游

而其他乘客早已对此司空见惯

其实早在25年前的1984

两国就组织过规模空前的集体访问

3000位该国普通公民应邀乘机访华!


外宾乘坐解放军支援民航的运力

在临时动员起来的成千上万接待人员帮助下

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最后在北京齐聚10.1国庆大典

见证了“小平您好”横幅展开的历史一刻


后来

3000人当中诞生了倡导对华友好的首相

而负责接待他们的人当中

也有一位在18年后成为了中国最高领导人


上世纪80年代交往的中日青年(图自国新办)


最后让我们回到机舱

刚刚那群孩子之所以兴奋地叫喊

是因为他们期待已久的山峰

终于透过夕阳下的云层

露出了羞涩一角

富士山

我们来了!


云中的黑色山体就是富士山


2019年8月22日

中日两国在日本东京

共同庆祝通航45周年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中国驻日本国大使馆大使孔铉佑以及国航等单位的代表、中国艺术家共同出席庆祝活动。上文提到的曾经随3000人代表团访华的日本首相是菅直人


1974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正式通航,民航北京管理局使用波音707客机B-2418号,首飞北京-上海-东京航线;同一天,日本航空公司使用DC-8客机首飞东京-上海-北京航线。双方客机几乎同时到达对方的首都。飞机需要绕行上海的原因是当时朝鲜南北政权没有都与中日实现关系正常化,因此中日首都间航班无法走近路穿越半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