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眼科放量大跌一天后,继续向着新高前行。
其实,这个医患事件出来时,我就知道对爱尔的影响不大,但市场恐慌情绪会砸盘宣泄一下,只是没想到就砸了一天,看来赚钱还是比道德更重要。
昨天开盘,我就在小密圈说了,爱尔和通策可以继续买,但我还是低估了多头的力量。
如果你认为我是看着股票新高,就来蹭热度,那你就错了。我在小密圈里一直推荐这两个股。
平心而论,艾芬医生这次医疗事故,肯定是爱尔的问题,背后又是民营医院趋势行为所导致的,这没得洗。我是坚决站在患者这一边的。
然而,现实世界是非常势利和残酷的,不讲武德。PDD加班那么厉害,累到20多岁的人都能猝死,不也就赔点钱了事么,也没见劳动部门发声啊。
现实就是,一次这样的事故,不会给爱尔造成多大影响,顶多多赔偿一点患者,声誉上面蒙点尘,不会多少影响公司的发展势头和业绩。
当机构认清楚这个逻辑之后,就趁着砸盘来接筹了。平常看到爱尔股价一直高高在上,正愁找不到低点进场呢。
爱尔面临的真正危机,是自2012年的封刀门。
2012年2月,台湾眼科医生蔡瑞芳宣布,不少多年前接受“LASIK”即“激光矫正近视手术”的患者,在十多年后视力出现明显下降,为了防止手术后遗症发生,他将停做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当时是爱尔眼科的业绩亮点,受“封刀门”事件影响,爱尔眼科2012年上半年利润仅同比增长2.87%。
现在来看,封刀门带来的波折被远远踩在脚下。那么,艾芬事件也无法动摇爱尔的根基。这是一种悲哀,希望未来行业会越来越规范,少一些趋利性的过度治疗吧。
最近爱尔眼科、通策医疗市值创新高,为什么机构死活都要买眼科、牙科、辅助生殖,包括综合医院(国际医学)?
医疗服务是未来3年,医药板块中最无政策利空,只有政策利好的细分板块,市场规模具有千亿以上潜力。
医疗股短期估值偏贵,但是从未来十年角度,像医疗这样拥有很好复合成长率的行业比较少。所以医药医疗行业有比较多偏长线的资金,包括社保、外资,这些钱在医药里面是不怎么动的。
从医疗服务标的本身属性出发(天花板极高、景气度极高、顺政策周期),叠加长线资金占比增多,政策导致医药板块不断进行资产淘汰赛,是支持其一直高估值的原因。
总之,眼科、口腔、辅助生殖、康复等医疗服务连锁,具备高天花板、高增速、无政策负向扰动的属性,在先不考虑估值的情况下,是近乎完美的长线标的。
随着医药政策的变化(尤其是集采、医保带来的控费),对整个医药板块造成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你能想象一个行业里,只有一个买家吗?这导致恶性竞争,且毫无议价能力。
实际上,在2018年医保局成立以后,真正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医药股,可能就只剩下40-50只了。而社会化办医一直是政策鼓励的方向,主要以自费为主,不惧政策带来的扰动。
医疗服务业最核心研究要素是:单店增长及连锁扩张。
专科连锁是最成熟的商业模式
,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非常显著。
容易出现龙头的领域:眼科、口腔、妇幼、整形美容、康复,这些领域民营化程度相对高。很少出现在个人英雄主义的领域:如心脑血管、肿瘤。
人们随着基本生活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想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这一块,专家、医生资源过硬的一些民营企业,会享受到更大的、长期的增长。
而且,医疗服务领域因为是服务性行业,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品牌,品牌一旦构建起来之后,会持续惯性增长。
可以看食品饮料行业的一些细分市场龙头,他们的品牌优势是在逐步稳定,经营业绩也长期体现出了优势。类似的情况将会出现在医疗服务领域。
所以,站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视角来看,买入医疗股,大概是是会赚钱的。还在看估值的人,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