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一篇2024年3月发表在PSPB上的论文《日常生活中的秘密》。秘密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保守秘密可以保护个体或促进社会关系,但更多的研究表明,秘密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福祉往往有负面影响。秘密与焦虑、抑郁、健康问题以及关系质量下降等负面结果相关联。以往的研究大多依赖于参与者的回顾性报告,即要求参与者回忆他们在长时间内(如几周或几个月)与秘密相关的经历。这种方法虽然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但无法捕捉到秘密在日常生活中的短暂和动态体验。
本研究旨在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通过详细观察和分析秘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揭示秘密处理过程的细微变化。研究者提出,理解秘密的影响需要在日常情境中实时捕捉这些体验,而不仅仅依赖于回忆。因此,本研究采用了纵向设计,通过日记法和体验采样法,深入探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秘密。
研究方法包括两项研究:日记研究和体验采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ology, ESM)。在日记研究中,招募了174名参与者,首先进行基线调查,收集人口统计信息和问卷数据,随后进行为期7天的日记记录,每天晚上记录当日关于最重要秘密的体验,最后进行跟踪调查。参与者每天需要填写关于他们与秘密相关的情绪体验、与秘密对象的互动时间、对秘密的控制感以及秘密游离和隐瞒的频率。研究中使用了常见秘密问卷(Common Secrets Questionnaire, CSQ)、UCLA孤独感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
在数据分析中,使用了多层次分析方法,考虑到数据分布的零膨胀特性,采用了两步模型,分别预测秘密游离和隐瞒的发生可能性和频率。研究发现,情境因素比个体差异更能预测秘密体验。当参与者与秘密对象互动较多时,秘密隐瞒的可能性和频率更高;负面情绪强度较高时,秘密游离和隐瞒的可能性和频率都增加;控制感较低时,秘密游离和隐瞒的可能性和频率也增加。个体差异方面,孤独感对秘密隐瞒有一定预测作用,但人格特质与秘密体验无显著关联。
研究结论表明,秘密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且动态的,受情境因素影响更大。负面情绪和控制感的变化对秘密处理过程有重要影响,提示未来干预措施应关注情境因素的调节。
总体而言,本研究通过日记法和体验采样法,提供了对日常生活中秘密处理过程的全面理解,填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对改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Valentina Bianchi, Katharine H. Greenaway, Ella K. Moeck, Michael L. Slepian, and Elise K. Kalokerin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