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六神磊磊读金庸  ·  ​相比大S,建议网友主要还是监控马斯克 ·  3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1985年,法国人跑到宁夏第一大城市,拍到了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郭台铭、柯文哲不选,别逗了,“楚瑜不出,奈苍生何”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10-13 17:48

正文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瑜,是美玉的意思。 楚瑜,是楚地的美玉,自然就是“和氏璧”。 取这样的名字,父母是希望儿子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大才,没错,是国家,中国。


2019年9月12日,中秋节前一天,郭台铭不出意外地宣布退出国民党,结束五十年的党员生涯。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会在中秋这一天宣布以无党籍身份角逐2020,并拉拢郭台铭(台北市长、民众党)、王金平(台立法机构前负责人、国民党员)进行“中秋起义”。


然而9月16日晚,郭台铭终于还是宣布不参加台湾2020的大选,这一天离他4月17日高调宣布踏入政坛只过去短短五个月。



郭台铭高举荣誉状


据说压垮郭台铭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是,他中秋节前夜去密会台湾著名政论节目主持人、曾经的“政治金童”赵少康,希望后者能担任他的竞选总干事,为他操盘2020大选。


然而赵少康开出两个条件: 第一个是郭柯一定要配,不能让柯文哲逃掉,这样柯的票才会进来,此前柯文哲虽然说要帮助郭台铭,但始终不松口担任副手,事实上柯文哲也压根无心副手职位; 第二是集满100万份连署书,台湾大选规定,除了在“立法机构”拥有三席以上“民意代表”的政党可直接提名候选人外,其他候选人必需进行公民连署,大约要有28万人(台湾有投票资格的大约1800万)连署并且审查合格,才能角逐大选。 他要郭台铭做到这2件事后再来找他。


赵少康后来在政论节目上说,自己想通过这两个条件让郭台铭知道独立参选的难度,如果郭台铭做不到他自己就会退了。 并且如果蔡英文、韩国瑜、郭台铭三人相争,势必会重演2000陈水扁、连战、宋楚瑜“三脚督(台湾政治术语: 三足鼎立)”的局面。 所以赵少康反问郭台铭: “你认为韩国瑜比连战弱吗? 你认为你比宋楚瑜强吗? 那你怎么赢?



“政治金童”赵少康


宋楚瑜! 宋楚瑜! 宋楚瑜! 或许郭台铭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又想起了二十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混战,他是一个生意人,用他精明的头脑掂量一下,他应该就能知道,就算自己加上柯文哲、王金平三人绑在一块,也比不过当年声势滔天的宋楚瑜,而连宋楚瑜当年都没赢,自己会有希望吗?


韩国瑜比不比连战弱,不知道,但郭台铭绝对没有当年的宋楚瑜强。 事实上自1996年台湾首次大选以来,历次大选不乏除国民党(蓝营)、民进党(绿营)以外的第三方势力参选,但论影响之大、规模之广、刺激程度之高,无有超出宋楚瑜者。 而某些地方今日之郭台铭跟宋楚瑜还有些相似之处,他们都民调很高,为了选举都退了党,都曾对国民党有大功(郭台铭曾在危急时刻借钱给国民党,宋楚瑜后面再说)。 但除此以外宋楚瑜在其他方面远胜郭台铭,郭台铭是一个政治素人,而宋楚瑜是官场的老油条; 郭台铭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而宋楚瑜有很强的政治班底,至今还活跃在台湾政坛; 郭台铭虽然退党了,但是除了开始那几天,可以说对国民党没什么影响,而宋楚瑜的退党,不仅造成国民党元气大伤,而且根本上改变了台湾蓝大于绿的政治格局。



宋楚瑜当年的连署


赵少康为什么要郭台铭连署100万,因为当年的宋楚瑜用了半年连署95万,而郭台铭所剩的连署时间只剩40天。 赵少康为什么要“郭柯配”,因为郭台铭没有当年的宋楚瑜强,自己单打独斗毫无胜算,而当年的宋楚瑜参选,岛民拥戴之势至今仍令人望尘莫及,当时真可谓“楚瑜不出,奈苍生何”。


一、三强争霸


1999年由于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无意连任,所以国民党内忙着挑选新的候选人角逐2020。 一开始,所有人都认为国民党的候选人将顺利当选,因为国民党已经在台湾执政五十多年,根基很深,动员能力很强,虽然从1996年开始,岛内领导人选举方式由间接选举改为岛民直选,但是当年李登辉依然以高票胜出,使岛内看到国民党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宋楚瑜与连战


但情况发生了变化,1999年,宋楚瑜宣布脱党参选2020。 由于宋楚瑜为政精明干练,又成功塑造了勤政爱民的好形象。 而当时国民党派出的候选人连战由于出身政治世家,所以被人认为是权贵子弟,加上连战本人属于那种技术型官僚,不擅长作政治表演、煽动性演讲,在重大选举造势场合,经常不慌不忙地照着稿子念,行为笨拙的让人看了着急,连不少国民党内人士都认为其是扶不起的“阿斗”。 所以宋楚瑜一经宣布参选,民意支持度即远抛连战。


不光是连战,当时的民进党参选人陈水扁的支持率也落后于宋楚瑜,当然差距没那么大。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99年12月底,国民党“民意代表”杨吉雄突然召开记者会指控侵占国民党党产,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兴票案”。 此案一出,宋楚瑜立刻处在风口浪尖,政治人物被抹黑本来就是常有的事,如果是空穴来风那么解释清楚就好了,但是宋楚瑜却在这件事上前后说法不一、自相矛盾,使得贪污之说越演越甚,引起选民对其诚心质疑,民调直落。




宋楚瑜的民调下降,最大的收益人当然就是与其民调相差不多的陈水扁了。 自此宋、陈二人陷入激烈的白热战中,在此后的几个月中民调咬的特别紧,并且互有领先。 因为连战的民调一直一蹶不振,没有胜选的希望了,所以宋楚瑜希望号召连战的支持者能将选票投给同属蓝营的自己(弃保效应),以增加胜率,避免让绿营的陈水扁渔翁得利。 但效果并不理想,宋楚瑜的脱党,加上其政治理念与连战相差过大,以及李登辉的从中作梗,使许多坚定的国民党支持者不愿将选票投给他。



2000年大选结果


就这样来到投票的2020年3月,投票前一两天,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突然召开记者会,说连战的民调已经超过宋楚瑜,号召蓝营支持者不要弃保,要坚定支持连战。 结果票开出来,陈水扁当选,宋楚瑜小输陈2.5个百分点,而连战输的连妈都不认识了。 这是宋楚瑜第一次含恨失败,也是他离“总统”宝座最近的一次。


宋楚瑜惜败,虽然马英九的假民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兴票案”。


说回此案,杨吉雄一个小小“民意代表”,自然不可能主导这么大件事的,背后主谋另有其人。 一般认为是国民党中央或者干脆就是李登辉本人(时任国民党主席),看不惯宋楚瑜民调如此嚣张,想要通过这一手段打压宋楚瑜,拉抬连战选情,使蓝营支持者回流,即使不能回流,至少不能便宜宋楚瑜。 虽然这一来确实打击了宋楚瑜,但是连战还是半死不活的,最终使得蓝营在总体占优势的情况下(连战、宋楚瑜选票相加超60%),仍然输给了陈水扁,台湾政坛第一次政党轮替。


而这也更加激化了宋楚瑜与李登辉之间的矛盾,当初就是由于李登辉反对,宋楚瑜不能得到国民党提名才脱党参选,又是由于李登辉的操纵,宋楚瑜失去了大位,新仇旧恨加在一块,宋楚瑜对李登辉可谓深恶痛绝,要知道几年之前这俩人可还是情同父子的关系啊。


二、父子反目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从大陆带走了大批人员,有高官也有平民,这批人连同他们的后代在台湾被称为外省人。 宋楚瑜就是一个外省人,只是他不是在台湾出生的外省人二代。 宋楚瑜1942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竟然跟主席是老乡),1949年随父亲宋达来到台湾,宋达后来做到了国民党的高官,所以宋楚瑜的出身不低。



宋楚瑜与蒋经国


1974年,正值而立之年的宋楚瑜自美国学成归台,第一份工作就是担任“行政院长”蒋经国的英文秘书(马英九后来也干过这一职务),不久又兼任“新闻局”副局长。 一个32岁的海归,以太子身边的人开启从政之路,前途不可限量,随着蒋经国当选“总统”,宋楚瑜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至蒋经国去世前,宋楚瑜已经官至国民党文工会主任。 由于长期在舆论文化部门工作,宋楚瑜很早就有机会接触党外异议人士,并且拓宽了其政治视野与人脉。


1988年1月,蒋经国在任上猝逝,而这竟然为宋楚瑜带来一个天大的机会。 蒋经国死后,李登辉继任,但当时毫无根基的李登辉被认为只是一个过渡人物,在两年后的大选中就会下台。 因此当时国民党内的大佬都把目光放在了蒋经国留下的国民党主席上,谁要是能当上党主席,就能控制国民党,就能在下次大选中黄袍加身,因此各方陷入混战之中。



当时年近百岁的宋美龄是政争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只是没想到李登辉并不甘愿做备胎,因此他拉拢国民党内的本省人号称“主流派”,与国民党秘书长李焕、“行政院长”俞国华等外省人为首的“非主流派”就权力分配展开斗争,史称“二月政争”。 顺便说一句所谓“主流派”这个名字是后来李登辉胜利后加上去的。




宋楚瑜虽然是外省人,却在政争当中坚定拥护李登辉。 在李登辉干掉“非主流派”的斗争中鞍前马后,立下功劳,由此受到李登辉的赏识。 李登辉掌握党政大权后,也对宋楚瑜投桃报李,委任其为国民党秘书长,宋楚瑜由此进入政治高层。


1992年暌违四十余年未经选举的台当局“立法机构”首次全面改选,国民党得票率大挫,成立仅六年的民进党一举拿下三分之一的席次,成为“立法机构”第二大党,这种情况下负责选举操盘的宋楚瑜引咎辞职。


但是慈父李登辉怎么能有大功的宋楚瑜不管呢。 4个月后的1993年3月,李登辉亲自委任宋楚瑜为台湾省政府主席。 当时的台湾省政府主席拥有非常大的权力,管辖除台北市、高雄市(这两个在台当局算直辖市)以外的台湾省所有地盘,可谓台当局的第一地方行政长官,不像今天就是个花瓶。



李登辉为宋楚瑜拉票


当时李登辉在台湾大力推行所谓的本土化,鼓吹台湾文化和台语(其实就是闽南话)节目,虽然当年蒋经国委任宋楚瑜为“新闻局长”时,宋楚瑜曾经信誓旦旦要在台湾推行“学好中国文化,讲国语运动”,但是精明的他看到此时风向已经转变,既然慈父李登辉立志要做“台湾之父”,作为孝子的宋楚瑜怎么能不为“大总统”效劳呢?


作为外省人的宋楚瑜在推行“本土化运动”中可谓一马当先,速度之快令许多本省人都望尘莫及,加上他手上有行政资源,做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李登辉之所以提拔宋楚瑜,就是看他听话,能够贯彻自己的施政理念。 而宋楚瑜之所以卖力替李登辉干活,可不光是为了报恩,要知道当年李登辉就是在台湾省政府主席任上被蒋经国提拔成为副手,之后一步登天,宋楚瑜也想借此更上一层楼。




1994年为了贯彻自己的“民主理念”,李登辉将官派的台湾省政府主席改为岛民直选的台湾省长,宋楚瑜自然是李登辉心目中的最佳省长候选人。 果然在李登辉的支持下,加上宋楚瑜给人的为政印象不错,在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台湾省长选举中高票当选。



宋省长全台趴趴走


坐上民选省长这个位置后,宋楚瑜可说是如鱼得水,他认为这是他前往“总统府”路上的重要一步。 为此宋楚瑜开始卖了表演起来,他以省长身份亲自下乡,走遍全台所有乡镇,一如当年的蒋经国。 同时又十分重视地方民生发展,所谓重视其实也没啥技术含量,就是给钱,“要五毛给一块”,例如补助宜兰罗东镇北成圳工程“要五百万给五千万”,同镇的道路修缮工程“要三十万给三百万”。 宋楚瑜因此被讥为“送钱(宋前)省长”,虽然花钱花的很爽,但是也导致导致其卸任时台湾省政府负债高达8139亿新台币。


还有就是政治作秀,体现宋楚瑜省长关注民生,当时,媒体里最常出现的画面,就是宋楚瑜突袭省政府的各大部门,只要是有所怠惰失职的,宋楚瑜一定会当着媒体的面毫不留情地痛斥官员给民众看。 而且每次突击之前,宋楚瑜还会主动联系媒体,如影随行地跟拍。



蒋经国下乡


这种“爱民如子”的形象,宛如蒋经国在世一般,可以说宋楚瑜的作秀大获成功,很快,宋楚瑜的民调满意度高达90%。 那时他可能下班回家躺在床上想着,自己卸任之后应该就能顺风顺水地走进“总统府”了。 但是宋楚瑜没想到他的高调行为引起一个人的不满。


宋楚瑜的一举一动令李登辉看不下去了。 慈父李登辉为什么突然对孝子宋楚瑜不满了呢,因为他感到宋楚瑜已经开始威胁到他了。 李登辉也是权力欲极强的人,他需要的是连战这样的技术型官僚,上面说什么你做什么就是了,不需要你做过多的思考,而不是宋楚瑜这样的政治明星。 开始的时候,李登辉还可以控制宋楚瑜,因为毕竟台湾省政府主席还是由他任命的,权力的来源是上层。 但是等到宋楚瑜当选民选省长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权力来源变为下层选民,宋楚瑜又是高票当选,有强大民意支持做后盾,做事不用再看台当局眼色,所以其一改往日对上层毕恭毕敬的形象,反而多次呛声台当局,当然普通民众看在眼里当然会好喜欢这个为了公民抗争的省长。


李登辉担心的另一点就是尾大不掉,当时李登辉虽说是台湾当局领导人,但其实只是一个岛主,而宋楚瑜的台湾省与李登辉管辖的地盘高度重合,更可怕的是宋楚瑜是民选的,而李登辉却是1990年(任期六年)由当时声名狼藉的“万年国会”间接选出的,民意基础较宋楚瑜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如果宋楚瑜听话还好说,要是宋楚瑜不听话与自己发生冲突,会不会发生“叶利钦效应(注)”。 而从宋楚瑜的实际行动来看,他是不会甘心久居人下的。




为此李登辉决定出手打压宋楚瑜,不过在打压之前,宋楚瑜还有用处。 1996年3月台湾举行首届当局领导人直选,李登辉需要宋省长为其辅选,所以暂时向宋示好,而宋也因为想更上一层楼,而卖力辅选。


1996年选举结果


同年李登辉在民进党、国民党非主流派(不少人已经退党)的夹杀下,依然高票连任,宋楚瑜功不可没。 事后李登辉论功行赏,问宋楚瑜想要什么职位,宋说想要“行政院长”,因为在宋楚瑜看来当时的“行政院长”连战已经高升“副总统”,那么这个位置自然空下来了,于公于私自己都是最适合的。 只是没想到李登辉更喜欢连战这样的官僚,害怕以宋楚瑜的作风会分走自己的权力,所以坚持让连战兼任“行政院长”,并且以省长任期未过半为由拒绝了宋楚瑜。


自此宋楚瑜与李登辉结成第一次心结,而李登辉连任之后也拥有巨大民意支持为后盾,再无需顾忌宋楚瑜了,于是出手压宋。


1997年7月李登辉联合民进党推动“冻省”决议,即将台湾省政府虚级化不再有任何权力,民进党同意此案是要在制度上架空“中华民国”,而李登辉除此之外还有想要扩大自身权力、打压宋楚瑜的意味。




对此最为不满的自然是宋楚瑜了,不光“行政院长”没当上,老巢还被人给端了,还不是别人就是慈父李登辉。 感到被愚弄的宋楚瑜大为不满,频频就此事炮打台当局,自此宋李反目成仇,不久宋楚瑜宣布请辞省长,但是不获李登辉批准,之后宋便以“请辞待命”的身份,走完省长至1998年的任期。


1998年12月宋楚瑜在超高的民众满意度中结束省长任期,其后宋楚瑜宣布暂时离开政坛,赴美休整。 1999年为了准备2000大选,宋楚瑜回台,一到台湾宋楚瑜就感到当年的民意支持没有消散,因而下定决心要争取国民党内提名。 宋楚瑜本来是想,凭借自己超高的民意支持度,一定能在党内初选中战胜连战,但是没想到李登辉更中意本省籍的连战,并没有搞初选,直接钦定连战出战。 李登辉的又一次黑箱操作彻底激怒了宋楚瑜,加上连战的民调始终低迷不振,宋楚瑜于是决意脱党参选。 这才造成让民进党陈水扁捡漏。


三、屡战屡败


尽管没选上,但是看到如此众多的选票支持,倒也令宋楚瑜重新燃起了逐鹿政坛的野望。 既然要继续在政坛拼搏,那就得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于是宋楚瑜从国民党内带走一大批自己的支持者,2000年3月成立亲民党,宋楚瑜自任党主席。 2001年“民意代表”选举,亲民党得票超过新党,一跃成为民进党、国民党之后的台湾第三大党。


2001年“民意代表”选举


要么说郭台铭不是宋楚瑜这样的老油条,郭台铭初选落败后,迅速与国民党拉开距离,与柯文哲还有王金平打得火热。 王金平这个老狐狸就不多说了,他当了17年“立法机构”负责人,四十年的“民意代表”,就这个政治经历,素人郭台铭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实惠,况且老王的影响力早就今非昔比了; 再说柯文哲,去年自己都是惊险连任台北市长,虽说今年成立了一个台湾民众党,但他那个党看着还不如已经泡沫化的亲民党呢,他所谓的网络声量能不能转化为选票,谁都说不准。 所以看郭台铭拉的这个草台班子,此子难成大器。


再看宋楚瑜就不一样了,2001年“民意代表”选举后,国、民两党皆不过半,于是宋楚瑜的亲民党就成了蓝绿两大阵营竞相拉拢的对象。 宋楚瑜在蓝绿两大阵营中左右逢源,时而与国民党联合,成功帮助时任“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连任; 时而又与陈水扁展开密谈,声明不排除与民进党合组联合政府。




宋楚瑜由此混的是如鱼得水,当然由于亲民党的性质,所以其更多的还是跟蓝营互动。 宋楚瑜一两年前才与国民党闹翻,现在为了政治考量又与国民党携手合作,此人的政治手段有多圆滑可见一般。


2004年大选到来,选前宋楚瑜经过密切磋商终于与连战达成协议,愿意出任连战的副手,达成“连宋配”角逐2004,据传当时连战答应宋楚瑜只做一届,四年后由宋楚瑜代表蓝营出战,宋楚瑜经过考虑方才答应。 其后一改曾与民进党的暧昧立场,痛批陈水扁和民进党。 当然最后因为很复杂的原因,连宋以相当微弱的劣势败北。



2004年大选


这一败宋楚瑜就彻底失去了赢得大位的机会了。 同年“民意代表”选举,国民党支持者回流,亲民党得票率大幅下降。 感到被国民党威胁的宋楚瑜开始与绿营大搞暧昧,以表示自己并非人们所认为的蓝营,而是代表全民的第三方势力,想要借此拉抬亲民党支持度。 只是他没想到蓝绿两大阵营已经达成py交易,决定联手绞杀小党。


2005年在国、民两大政党的联合下,台当局推动下届(2008年)“民意代表”选举席次减半,并更改方式为“单一选区两票制”,此举无疑压缩了小党的生存空间。 宋楚瑜带领小党想要反扑,但是无力回天,此刻他又想到了当年被“冻省”的苦楚。



2004年“民意代表选举”


为了重振亲民党士气,2006年宋楚瑜宣布参选台北市长,想要证明自己依然有影响力。 但是经历了2000年大选的蓝营民众,害怕重蹈覆辙,因此发挥“弃保效应”,结果宋楚瑜惨败,仅获53281票(得票率约4.14%)。 败选当日,宋宣布退出政坛。 然而,不久,王金平却又公开透露,“宋楚瑜愿考虑暂不退出政坛”。 自此宋楚瑜无论是影响力还是诚信度皆崩盘。



宋楚瑜参选2016的海报


此后宋楚瑜已经不敢再奢望“总统”大位了,只想振奋亲民党民调,借此使自己在政坛上仍保有一席之地。 为此其不惜在2012、2016两次搅局,角逐大位,虽然因2016年国民党烂泥扶不上墙,而令宋楚瑜意外获得150万票,但所有人早看出来,属于宋楚瑜的时代早已过去。 只有年近八十的宋楚瑜还在乐此不疲的奔跑,向岛民推销自己这个“小宋主席”。

四、余论


说回2020,尽管郭台铭宣布不选、柯文哲也没有报名连署,但是不怕,因为宋楚瑜的亲民党有2020年的门票,只要二者回心转意,又得到宋楚瑜的支持,不需要连署便可直接参选。 只不过柯文哲有自己的民众党,如果跟亲民党合作,势必会挤压两党的生存空间,而郭台铭作为一个精明的生意人,一定也知道即使有亲民党的加持也是胜算无几。




然而我们的小宋主席这几个月来一直没有动静,而宋楚瑜又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不会让自己的亲民党泡沫化的,先前有郭台铭、柯文哲等在媒体前跳动,他知道就算自己出来也得不到曝光度,现在这些人既然都歇火了,宋楚瑜一定会伺机而动,不一定会宣布参选,但是为了自己的亲民党,一定会跳到前台,向民众大呼“楚瑜不出,奈苍生何”。


注: 叶利钦效应: 即谓国家元首与地方首长之民意基础过于相近,使地方首长与国家元首的政治实力可能并驾齐驱,甚至凌驾后者之上,危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制衡,或地方凌驾中央的权威,导致中央失去统治权威,危及政权的认受性。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