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养身厨房
”→再点击右上角“…”→选“
设为星标
”
设星标,找养身厨房更方便!
不少人都觉得,50岁以后特别容易有骨质疏松症,所以趁着年轻一定要多补点钙,却往往容易忽略了一点:
早在钙质流失、骨骼退化之前,肌肉已经先一步衰老!
正是由于肌肉力量的缺失,
会促使关节的寿命大大缩短。
不仅如此,
肌肉萎缩
还常常是身体机能全面衰弱的预兆。
70岁的张大爷,每次体检都显示一切正常,没有慢性病也没有肿瘤,然而体重在一年内却
减少了不止10斤,手脚都没力气。
医生判断,这样
无故衰弱
的状态,可能比很多慢性病患者的死亡几率还要高。
人体肌肉在
25岁左右能达到巅峰,40岁之后开始减少,
比骨密度下降还早几年。这种以肌肉下降为主、伴随出现人体各项功能减退的衰弱状态,就叫做
肌少症。
在60岁人群中,
肌少症发病率为30%,
80岁以上人群则高达50%。
它通常与骨质疏松伴随出现,危害身体健康。
人体肌肉约639块,约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约占体重的35%~45%。大部分肌肉由
弹力纤维细胞
组成,具有很强的弹性。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弹性纤维细胞退化,
会逐渐被结缔组织取代。
而
结缔组织
毫无弹性,严重时会让全身关节变得
乏力、僵硬,
阻碍日常活动。
肌肉中大部分是
骨骼肌,
又叫做横纹肌,多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表面,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对骨关节起着强有力的
支撑、牵拉和缓冲作用。
然而
30岁以后每过10年,人体骨骼肌量会减少3%~8%。
一旦肌肉组织退化,骨骼就相当于失去了“盔甲”,会大大加剧关节软骨的磨损,更容易引发骨关节疾病或骨折。
心肌也是肌肉组织,通过舒张和收缩与肺部进行血氧的交换。如果
心肌发生慢性纤维退化,
逐渐失去弹性,很可能是
心衰的征兆。
同时也会影响降低肺部的血氧循环,削弱心肺功能,对全身都有损害。
肌肉纤维细胞最基础的成分是两种丝状蛋白质,
肌凝蛋白和肌动蛋白,
中老年人肌肉减少,可能与
蛋白质吸收效率过低
有关。
另外,组成消化道器官的
平滑肌
也属于肌肉组织,如果核心肌肉群老化,容易导致
肠胃蠕动能力不足、
消化不良、营养匮乏、免疫力下降。不仅容易生病,还增加了病后治愈的难度。
想要知道自己有没有肌少症的倾向,可以从3个方面来测试。
使用握力器测试握力,能检测上肢肌肉群的发达程度,并通过计算握力体重指数来测量全身肌肉的力量大小。如果
女性握力值小于18,男性小于26,
可能说明肌肉减少。
公式
:
握力体重指数=握力(公斤)/体重(公斤)×100
据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平均年龄约73岁的老人,步速约为0.92米/秒,其中
步行速度越快的人,其预期寿命越长。
每秒
超过1米以上的人,
比同龄人更长寿。
测试方法是,我们以正常的步速走6米距离,计算所用的时间,再得出平均步速。正常情况下为1.5m/s,
老年人最好超过1米/秒。
肌肉密度是指肌肉的蛋白质含量,密度越大爆发力越强。正常人的
肌肉密度是1.12 g/ml,脂肪密度是 0.74 g/ml。
一般检测骨密度值的仪器也可以同时测出肌肉密度。
此外也有更简单的测试办法,比如年轻人可以连做3次波比跳;中老年人可以做
5次起坐测试:
双手抱在胸前,重复5次站起坐下的动作。
如果
动作灵活用时较短,
而且没有气喘、疲劳、头晕、心慌或站立不稳的情况,说明目前肌肉和关节相对健康。
有些人还不到中年,就已经跑不动也跳不动,仿佛提前“养老”;而有些人即便已经白发稀疏,也能
每天
轻轻松松走几千步,
特别让人羡慕。
别光顾着羡慕了,从现在开始就“存好”你的肌肉,这比存钱还划算!做好下面3件事,能帮你
延缓肌肉衰老。
优质蛋白质始终是肌肉组织的主要营养来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
每公斤体重1.16g,
老年人为
每公斤体重
1.2g。
食物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就越容易被我们吸收利用,比如
肉、蛋、奶、鱼、大豆,
或者配比合理的蛋白质补充剂等,都可以适当食用。
肌肉不练则废,久练则伤,所以我们需要把握好锻炼的强度,遵循
“一三五七”
原则:即一周锻炼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达到
全身微微出汗、
最大心跳数不超过170-年龄,即为有效运动。
中医认为,
脾主肌肉,
其新陈代谢依赖于脾脏的水谷运化功能,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所以保护好脾胃,才能更好地保证肌肉有活力。
常见的脾胃问题有两种,
一是湿热,二是气虚,
可以分别用两个食疗小方来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