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大招风。
尽管腾讯官方三缄其口,但关于《王者荣耀》一连串令人惊讶的数据还是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之中:
一季度营收60亿元,A股3079上市公司营收不及《王者荣耀》一款游戏;
月流水达30亿元、卖皮肤一天赚1.5亿、年终奖发1亿;
代练月入5万,游戏主播年薪2000万,“王者荣耀之父”斥资9800万元香港买楼。
当然,腾讯官方公布的数据,同样惊人:注册用户达2亿,日活用户达5000万。
盛名之下,这款被调侃为“王者农药”的国民游戏由于大量未成年玩家沉迷其中也被批评“有毒”,负面新闻频发:
小学生用妈妈手机玩王者花费4万多;
尖子生因手机被没收从4楼跳下,苏醒后第一件事是要求打王者;
小学生们玩的“牙签弩”杀伤力极强,而其流行全赖王者。
尤其是,近日杭州一位中学教师题为《怼天怼地怼王者荣耀》的文章更是将《王者荣耀》推到了风口浪尖。
面对舆论批评,昨日(7月2日)腾讯发布公告,将于7月4日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 其中,最致命的是将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至少3600万未成年的《王者荣耀》玩家将受到影响。
12岁以下玩家每天限玩1小时
腾讯公告称,第一板斧为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其中,12周岁以下(含12周岁)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时,并计划上线晚上9时以后禁止登陆功能;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超出时间的玩家将被游戏强制下线。
同时,腾讯公司官方微博回复网友表示,为了不坑队友,在游戏进行中将不会强制下线,会做人性化设置,待这一局玩完。
除此之外,《王者荣耀》将陆续增加“未成年人消费限额”功能,与现有的成长守护平台双管齐下,限制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费。
第二板斧为绑定硬件设备实现一键禁玩。腾讯表示,将再次升级成长守护平台,降低操作门槛,同时平台将增加硬件设备绑定功能,避免未成年人通过多账号登陆绕开家长监护。腾讯称,截至目前,平台上有效绑定账号将近70万个。
第三板斧为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腾讯称,5月起已开始在旗下移动游戏中陆续推行实名认证。没有完成腾讯平台实名注册流程的帐号,将无法进入《王者荣耀》进行游戏。《王者荣耀》开发团队还表示,未来实名认证系统将实行进一步强化措施。
“小学生”玩家到底有多少?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腾讯的三板斧,尤其是限制未成年登陆时长影响的将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
关于《王者荣耀》到底有多少未成年用户,各家媒体数据并不统一。在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中,引用中国青年网报道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小学生玩家占据“王者荣耀”用户57%以上。
换句话说,如果按照“2亿注册用户”来算,小学生玩家数量近乎1.2亿。但小编查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发现,全国6-12岁的人口数量约为0.99亿,占当年全国总人口的7.51%。
假定这一比例没有很大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6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8亿人,7.51%的“小学生群体”规模则为1.03亿。难道玩王者荣耀的小学生,比全国的小学生还多?这似乎不太可能。
另一方面, 文汇报的报道似乎更加合理,粗略计算,这款游戏玩家中,17岁以下玩家数量超过3600万。
不论如何这已是个不小的数字。但实际上,《王者荣耀》的最大魔力并不在于能吸引玩家,而是能留住玩家,使其欲罢不能。
根据天风证券的数据,《王者荣耀》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到了97.7分钟,几乎占据整个手游行业游戏时间的 8.5%-11.3%。钱江晚报报道称,中国玩家每天在《王者荣耀》这一款游戏上花的时间是《阴阳师》的6.8倍,是《梦幻西游》的11.9倍,毋庸置疑,这是一款中国手游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庞然大物。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未成年用户容易沉迷,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些场景:
孩子沉迷,谁来负责?
未成年人有多沉迷这款游戏?
文汇报报道提到,上海一所知名高中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晚上一登录账号,认识的同学差不多占班级四五成;静安区的一所公办小学三年级学生鹿鹿告诉记者,30多人的班级中,近20人在玩《王者荣耀》,学生们还为此特别组建了微信群。
对此,不少小学校长感到愕然。他们指出,该款游戏首页标明“本网络游戏适合年满16岁以上的用户使用”,事实上,游戏设计者没有把好年龄关,仍旧有众多低于16岁的孩子陷入游戏中。到目前为止,未实名注册的账号仍然可以“畅玩”该游戏。
▲图片来源:《王者荣耀》官微
近日,杭州一位中学老师发文《怼天怼地怼王者荣耀》,对王者游戏进行痛斥,这位老师写道:
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们沉迷手机的样子:那种专注、那种迷恋、那种爱慕、那种笑逐言开……那种表情是我们一直渴望从孩子身上得到的,也是他们一点点都不舍得给予我们的,更是孩子在成长之后渐渐消逝掉的。
孩子沉迷了,谁该负责?中国新闻周刊评论认为,企业应该负主要责任:
如今,手游是诱人蛋糕,必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来,如果他们都寻求未成年人青睐,无疑是社会的大麻烦。对付沉迷的熊孩子,在监督上掌握主动权的企业无疑应负主要责任,这才是平衡商业利益的正途。
但也有观点指出,“沉迷”其实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常态,而且光靠怒怼,也解不了孩子对《王者荣耀》的“瘾”。《新文化报》评论员牛角表示:
最近的互联网舆论,有一种对手机游戏妖魔化的趋势,感觉手机游戏就是魔鬼,就是毒品,最好一禁了之。
说起来,这样的论调,我们在每一个新鲜事物诞生之初就会听到一次,少年儿童们曾经沉迷于动画片、沉迷于追星、沉迷于电子游戏、沉迷于电脑……然后,一代代儿童就在这样的“沉迷”中渐渐长大,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健康的地方。
……
我说这些当然不是为手机游戏开脱,我只是想说,很多舆论夸大了手机游戏的危害性,把它看做是洪水猛兽,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常态。你就算是把手机游戏都给关闭了,孩子们就没地儿花钱了吗?我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游戏,我们不是照样偷父母的钱去打游戏?外界的诱惑永远存在,堵是堵不住的。
新华社则撰文评论称,“王者荣耀”们今天遇到的批评,实际上反映了我们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种种挑战。更确切地说,一款真正成功的“全民”移动互联网产品正面临上一世代滞后的使用条件,和本世代初期并不完善的使用环境。而要解决当下屡屡出现的“怒怼王者荣耀”,核心是四件事:
1.了解用户习惯与需求,从技术上建立未成年人防火墙,而不仅是实名制了了之;
2.解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问题,如个人信息泄漏,互联网支付等;
3.违规惩罚严明,如严加惩戒针对防沉迷软件的外挂程序。
4.对于呼吁已久的娱乐产品分级制度进行更切实的讨论。
最后,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想说的是,不论是哪个年代的小学生,都存在“自控能力差,行为容易被情绪左右”的情况,但别忘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有一个行为特点:向父母学习,模仿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
有多少成年人,做着不喜欢的、单调重复的工作,下班回家便看剧、打麻将或是打游戏,“沉迷”在自己的爱好里排解焦虑。如果一款手机游戏都能成为让孩子沉迷不悟的“毒药”,那么,他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与他朝夕相处的父母,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每经编辑 赵云 何小桃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中国新闻周刊、
钱江晚报、文汇报、新华社、新文化报等
转载请注明
| 本文转自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