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构建“大国资”格局,本质上也是对地方国资监管“大格局”和国资运作“一盘棋”的延伸。上下级国资监管机构、企业与监管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协作关系,都应当纳入这一庞大的大国资生态圈中。在“大国资”格局下,国有资本在地区间的流动、重组、整合,将会以更多形式呈现,国资监管制度也将趋于完善和统一,并以此助力国资国企践行服务国家整体重大战略的使命和担当。为充分发挥地方国资在新一轮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研究构建“大国资”发展的新格局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国资”格局?现代咨询专家团队结合二十多年从事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咨询的经验,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策略建议。
实现国有资产资源资金盘活全覆盖
首先,国资监管机构应当对国有资产家底开展大盘查,做到“全域”“全方位”“全要素”三个“全”覆盖
,确保资产全盘纳入、不留盲区、清仓见底,形成待统筹盘活资产清单,建立资产分类管理动态“台账”。其中,
全域是指
从地理范围出发,将某一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国有资产纳入管理;
全方位是指
从行政级别出发,将不同级别政府管辖下的国有资产纳入管理;
全要素是指
从要素类别出发,将“金(矿产)、木(林业)、水(水利)、火(能源)、土(土地)、数(数据)、特(特色资源)”七类重点国有资源纳入管理。
其次,根据省市县级特点分层确定重点盘活领域,结合资产属性和经营状况匹配盘活路径。
对于优质资产,重点通过REITs、ABS、CMBS等金融工具及市场化手段进行自我造血,回收资金用于新的项目建设,形成投融资良性循环;对于低效可提升资产,采取老旧资产改造、功能优化升级、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专业运营管理机构等方式,促进存量资产升值;对于无效待处置资产,依托地方AMC、两类公司等,通过整合、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方式,按照合理的市场价格盘活。
最后,整合国资国企力量,搭建国有资产有序流动、共同发展的大平台。
以地方国资国企为牵头,引入社会资本、金融机构、服务机构及各类产权交易所等多种参与主体,协同推进平台建设。借助这个大平台,引导国有资源优化配置、国有资本合理布局,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形成并增强系统合力,促进国有资产统筹协调、兼顾发展,助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实现多层次信息交互渠道全畅通
在上下级国资监管机构之间,持续健全上下联动、规范有序的指导监督机制。
省、市、县三级国资监管体制架构需不断完善,推动上下级国资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走深走实,并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协作,实现国资系统内外的工作联合、资源整合和文化融合,形成依靠地方、联合部门、协调各界、共谋发展的工作合力。
在国资监管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探索创新区域国资交流形式。
持续完善各级国资监管工作体系,包括国资委领导班子成员基层工作联系点制度、国资监管工作会议、国资系统专题培训班等,建立中央、地方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同决策机制,在整体发展中实现合理分工和差异化创新。同时,定期选取重点、难点及前沿问题,国资监管机构与国有企业联合开展针对性的座谈交流,推动在政策研究、区域经济形势、人才交流等多个重点主题下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在各个国有企业与民企、外企之间,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
由国资监管机构牵头,建立数据共享和资源共用机制,打造辐射全域国资国企的信息发布平台,嵌入国资系统采购名录库,实时发布勘察设计、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建材供应、购买服务等合作信息,保障项目投资和资本运作时的信息互联,抓住合作共赢的先机。
实现系统化产业谋篇布局全链条
第一,把握产业布局,找准重点赛道、核心环节。
各地国资监管机构应当在上下联动的基础上,推动省市之间、各地市之间的项目规划紧密衔接。市县级国资需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省级产业发展规划和国资布局结构调整方向,结合区域战略定位、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新产业布局为抓手,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需注重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引进高新技术和现代设施,共同实现新质生产力培育和产业整体竞争力提高。
第二,加强国资引领,带动产业链融通发展。
在明确重点赛道的前提下,各级国资需积极引导国有资本向主导产业集中,加大国有资本投入和占比,促进省市县三级国有资本在产业链中的整合与分工。同时,引导国有企业发挥产业控制作用,聚焦产业链间协作,整合产业全生命周期的各类要素资源,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共同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
第三,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引,赋能产业集群建设。
基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手段的整合性招商信息平台是实现精准招商的重要工具,国资国企可以通过平台的运营和管理,梳理产业链各个环节,对接各个园区的企业信息,挖掘产业链现存短板,针对性引进优质企业和项目,实现集群强链补链。此外,国资国企还可以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探索资本招商创新模式,打造国资基金群,发挥国资的杠杆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