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概念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常见的慢性妇科生殖内分泌疾病,是导致育龄妇女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中国汉族育龄妇女PCOS患病率为5.61%(894/15924),其不孕不育率为6.36%
[1]
。
尽管发病率如此之高,但仅有9.6%的PCOS患者意识到自己患有内分泌系统疾病或妇科方面的疾病,仅5.9%的PCOS患者接受了治疗,在接受了规范化治疗的人群中疗效也差强人意。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诊疗指南(2018)》
[2]
指出:“PCOS病因不明,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案,以对症治疗为主,需要长期的健康管理”,同时还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是PCOS患者首选的基础治疗手段,尤其针对合并超重或肥胖的PCOS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应在药物治疗之前和/或伴随药物治疗时进行。”然而,由于传统的膳食干预和运动强化方式周期长,占据较长的日常时间,多数患者难以坚持,减肥效果并不理想。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
分析中国PCOS的流行病学数据可以发现,中国PCOS流行特征可以概括为“三高一低”,即发病率高、高雄激素血症患者比例高、继发代谢综合征比例高和重视程度低。
1.2.1 发病率高:PCOS患病率占育龄妇女的5%~10%
[3]
,也就是说,每10个育龄妇女中就有1~2例PCOS患者,其发病率远远高于全部恶性肿瘤的总发病率(每10万人中400~500例,即0.4%~0.5%)。
1.2.2 高雄激素血症患者比例高:中国PCOS患者高雄激素血症患病率约85%。PCOS患者卵巢在体内过量的雄激素(尤其是睾酮)作用下,出现了低排卵或者不排卵的现象。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与高雄激素血症有关。脂肪组织含有大量的芳香化酶,而芳香化酶将雄烯二酮转化为生物学活性更强的睾酮和雌酮,因此控制肥胖可以显著改善高雄激素血症及相关症状。
1.2.3 继发代谢综合征比例高:PCOS患者是糖耐量减低(IGT)和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PCOS患者既无胰岛素结构异常,也无胰岛素抗体形成,同时也不存在肝脏对胰岛素的清除能力改变。研究表明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原因是胰岛素依赖受体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下降。高胰岛素血症可以:①直接上调17α-羟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雄激素前体的合成。②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增加GnRH的释放,提高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比例,增加卵巢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抑制卵泡成熟。③导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增多,促进卵泡膜细胞LH依赖性雄激素的产生。
1.2.4 重视程度低:PCOS患者体质量管理困难重重,内分泌治疗效果欠佳,加上医学界普遍认为PCOS是一种良性但不能治愈的疾病,上述原因导致患者或丧失治疗信心,或并不予以重视。
基于美国1999年的人群研究发现,31.3%的PCOS患者伴有IGT,7.5%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在2014年的相关研究中,通过为期2.6年的随访发现,初始糖耐量正常的PCOS患者有11.6%转化为IGT,而基线IGT异常的PCOS患者,33.3%转化为2型糖尿病。因此,国际糖尿病联盟早已将PCOS列为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同时,长期的子宫内膜增生、不能周期性脱落也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急需通过科学宣教等形式提高患者对PCOS的重视程度,积极就诊。
诸多临床实践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是PCOS的一线治疗策略。体质量减轻10%~15%可以使部分患者恢复自发月经;胰岛素抵抗改善后,40%~50%的PCOS患者在没有药物干预的情况下,可恢复规律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