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南大学
欢迎广大师生及海内外校友关注!!
51好读  ›  专栏  ›  东南大学

一年抢救急危重症患者1500+人次……这位东大人,为“疆”来奋斗!

东南大学  · 公众号  ·  · 2025-01-18 18:32

正文



近日

中国发展网国家援疆平台

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

《工人时报》

联合开设的

《“援来有你”援疆劳动者》栏目中

讲述了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杨从山的

援疆故事……





1


“杨医生就是我们的定心丸”


杨从山主任(右二)在新医大五附院

重症医学科查房


2023年7月,来自江苏南京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重症医学专家杨从山积极响应国家援疆号召, 作为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 ,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征程,对口支援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简称“新医大五附院”)。 一句“我只想为新疆的百姓健康倾尽全力”,字字铿锵,掷地有声,饱含着他对新疆人民深深的关爱与责任。

在此之前,他已在医疗帮扶征程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迹,先后奔赴陕西省户县人民医院、新疆博尔塔拉自治州人民医院、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等地,如春风化雨般播撒着医疗的希望。

初抵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大五附院”) ,杨从山未及停歇,便一头扎进重症医学科工作中。“必须为这里打造一本实用的操作‘宝典’!”杨从山暗自思忖。于是,在无数个寂静夜晚,当星辰洒满夜空,他在办公室灯光下奋笔疾书,查阅资料、结合实际,组织科室人员精心编撰《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手册》。如今,这本手册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医护人员日常诊疗之路, 成为新医大五附院人手一册“口袋宝典”



“规范是医疗质量的生命线,一丝一毫都不可懈怠!”杨从山常常对科室成员叮嘱。他以身作则,无论是晨曦微露还是夜幕深沉,总能在病房中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一个周末和节假日,他都放弃休息,如守护生命的卫士,准时出现在患者床边。

据不完全统计, 杨从山到任第一年就参与及指导抢救急危重症患者逾1500人次 。每一次抢救,他都如同战场上的指挥官,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为了让科室医疗质量更上一层楼, 杨从山每月都会精心组织科室层面质控分析会 。会上,他如一位严谨的学者,对每一项数据进行深入剖析,指出问题所在,并与大家共同探讨改进之策。“我们要像雕琢美玉一样,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他的话语激励着每位医护人员不断追求卓越。

在他不懈努力下,科室诊疗水平如芝麻开花般节节攀升,医疗质量和安全得到全方位保障,患者满意度也如春日暖阳般大幅提升。“杨主任的到来,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匠心。”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罗彬由衷赞叹。


杨从山主任在新医大五附院重症医学科授课


杨从山不仅在专业上精益求精,更在患者面前展现出一位医者仁心。他深知,医疗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心灵的慰藉。每当面对患者及其家属时,他总是流露出医者“父母心”的温暖与真情。

“2023年9月6日,那是一个让我们全家揪心的日子,88岁高龄的母亲反复发烧,指脉氧急剧下降至60多,生命垂危。杨主任用如春风般温暖的话语,耐心向我们解释母亲的病情,详细介绍治疗方案, 他的每一句话都如同给我们家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患者王凤兰家属在感谢信中的讲述令人动容,“如今母亲已康复出院,我们心中充满了感激。再次感谢杨从山副院长带领的重症医学科团队!”




2


培育一个援疆同仁共同成长的摇篮



杨从山深知个人力量有限,唯有汇聚众人之力,才能为新疆重症医学乃至援疆事业带来更为深远影响。于是,2023年10月25日,他携手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急诊重症专家们, 共同发起成立“援疆在线,重症‘新’声”系列公益传播平台

起初,每两周一次线上讲座,如同知识盛宴,涵盖重症质控、重症神经、重症感染、重症呼吸等十大板块,为新疆医疗工作者提供全面指导与答疑。杨从山表示:“我期望借助此活动和平台,将医学前沿智慧与理念,如细雨般滋润新疆的每一片医疗沃土。”


援疆心声公益团队


公益活动迅速拓展,不再局限于卫生领域,更汇聚医疗、教育、能源、工会、宣传等多领域多行业专家,形成聚合效应。2024年5月,论坛更名为“援疆‘心’声公益平台”。至2024年12月26日,该平台已成功举办29期论坛, 吸引超过200位疆内外专家与援友参与交流,惠及上万人次

公益活动如同爱的种子,在新疆医疗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成为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疆的标志性公益品牌。其不仅在线上发光发热,还通过公众号发布论坛信息及专家课程,供公众免费学习。杨从山等主创发起创建“援疆心声团队”公众号,推出原创医学科普漫画。截至2024年底,已发布94篇内容,其中82篇为原创,在疆内外引起热烈反响。

在他和几位主创推动下,公益平台逐步探索线下与各地前指合作模式,深入伊犁昭苏县、阿勒泰、哈密十三师等基层医院,进行精准帮扶。其系列活动被人民网、新华网、工人日报、新疆日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广泛报道,影响力日益扩大。

谈及发起这一公益活动初衷时,杨从山眼中闪烁着光芒:“未来,希望这个公益平台能成为援疆同仁共同成长的摇篮。相信不同专业背景的我们汇聚于此,定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合力效应。”




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图为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

邱海波教授(中)来到该院指导相关医疗工作


“医疗的进步,离不开科研推动;临床医生的成长,科研思维不可或缺。”杨从山常常这样语重心长对科室成员说道。他深知培养具备科研思维的临床人才,是提升医疗水平、推动医学进步的关键所在。

他充分利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丰富的科研资源,精心搭建起一座知识传递的桥梁。他邀请中大医院科研团队专家们,通过远程讲座方式,为新疆的医护人员带来一场场科研知识的甘霖。从如何巧妙设计科研项目,到如何精准阅读英文文献,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淋漓尽致。

“看,这篇文献中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其创新点就在于……”每周四业务学习会上,杨从山总是手持最新英文文献,与科室人员围坐在一起,耐心分享着自己的见解。

在他悉心指导下,科室科研氛围日益浓厚,犹如春天花园里百花齐放。 多名骨干医生如破土而出的春笋,相继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自治区卫健委青年医学科技人才专项科研项目等。



杨从山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日常床边手把手带教,他还积极推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之间深度交流与合作。他精心组织两地医护人员进行远程视频会议,让大家能实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仿佛将两地医疗智慧汇聚在一个无形大课堂中。此外,他还选派多名优秀医护人员前往中大医院进修学习,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成长机会。

他搭建了 全疆第一家中大远程同质化诊疗平台(TELE-ICU) ,参与中大医院牵头的多中心研究,联合举办自治区卫生与健康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规范化呼吸治疗的应用技术推广”。他亲自带领新医大五附院重症医护团队到4个地州8家医院现场指导,并与自治区重症医学质控中心专家跨越上万公里走访近20家“千县工程”医院,深受业内外好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