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多年前,在高中课堂上第一次学到「存款准备金率」。那时候央行还处于很原始的阶段,手里没有麻辣粉、酸辣粉这些掠阵工具。老师说,国家想要收缩银根,就提高准备金率;想要放松银根,就降低准备金率。
她还特别强调,国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都是
突然操作
的,晚上新闻的联播会宣布第二天立即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一点,和格林斯潘时代以及之前的美联储行事风格很像。
最近读了伯南克的书「行动的勇气」。Kindle 说这本书需要 12 个小时才能读完,我回忆了一下应该没花掉那么多时间。在这本书里,伯南克记录了自己从小镇青年到美联储主席的历程,长期研究大萧条的经历让他在危急时刻坚定地实施救助,最终成功化解了 2008 年的那场金融危机。
二、
伯南克在美联储先是做理事,当时的主席是「大师」格林斯潘;而后伯南克离开美联储赴任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之后又返回美联储担任主席。
伯南克如何评价自己的前任呢?
他说了一些场面话,但也很坦率地质疑了格林斯潘的专业性。
如何进行「
预期管理
」是两任的主席一大分歧,事实上,「预期管理」也是这本书的一条暗线。格林斯潘带领的美联储,独立行事,屡屡出人意表;伯南克时代的美联储,公开设定通胀目标,力求透明和开放。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同时经济体复杂程度也不同。
格林斯潘曾说,「自从成为央行行长之后,我说话时经常会喃喃自语,而且缺乏连贯性。
如果你觉得我讲的某句话似乎很清楚,那么你一定误解了我说的话
。」
对此,伯南克针锋相对地指出:
美联储与市场的沟通策略就是我所谓的「马塞尔·马索」(法国哑剧大师)式的沟通策略。这种策略的基本观点是「看我做了什么,不要看我说了什么」。
三、
格雷厄姆出生的时候中国还处在大清朝,他的人生经历了一战和二战,中间还有一场跌到所有人都绝望的大萧条。大量公司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交易着,于是才有了「捡烟蒂」的说法。
巴菲特开始自己财富旅程后,很快发现格雷厄姆捡烟蒂那一套不实用了,美国正处于黄金时代,悲观的年代已经远去了。
在格林斯潘的年代,资产以几十倍市盈率交易着,利率的轻微变动很可能影响到资产价格;甚至官员一个公开的讲话都会让市场更乐观或者更恐慌。「行动的勇气」一书中提到了许多美联储发表声明的细节,你会发现在含糊其辞这件事上,中美领导们做法都差不多。
而到伯南克时代,他带领美联储做了一些关键的开放动作,比如日拱一卒最终实施了「通胀目标制」(他的博士论文就与此有关),比如透过定期发布会、公开演讲为公众和市场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大学教授的经历还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代的财长盖特纳就不太擅长演讲。在卸任之前,伯南克认为「美联储不仅是世界上最透明的央行之一,也是华盛顿最透明的机构之一」。
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像是一个从「黑盒测试」过渡到「白盒测试」的过程。
四、
读书经常能读到和现实很贴近的部分,很难说是不是巧合。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
稳中有变
,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
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