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家网站买东西。就看见了宜家进入中国20周年的纪念视频,真是吓了一大跳。
这么久了么?原来我们真的不再年轻懵懂,年少时说到几年前的事已经像一生那么长,所能想象的最长时间跨度都是个位数字;现在的我们一想起那些曾经在生活中打下烙印的人与物,算一下,动不动就得是10年、20年了——可以用两位数的年份来验证的事,每一个笔画都是那些四散而去、疯狂又静美的时光。
二十年前,是安妮宝贝的时代。我在家里拨号上网,深深沉迷于她在“榕树下”发表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告别薇安》、《七月与安生》、《一场上海烟花》等等。
彼时我还在上高中,快要冲刺高考,生活的关键字是“黄岗真题”、“龙门题库”,刷题刷得了无生趣之时,看她抑郁又放诞的文字,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他带她去哈根达斯。带她去真锅,那家华亭路上的日本咖啡店。带她去TIME PASSAGE。 所有他曾在网上对薇安聊到过的地方。
我们去IKEA挑选木头家具和薰香蜡烛。有时候找一家BLUES酒吧跳舞。
自私的男人才会29年如一日地穿棉布衬衣和系带翻绒皮鞋。KENZO的青草味香水一买就500ML。
(以上文字摘自安妮宝贝早期的各篇小说)
想起这些,别说当今的年轻人,就连曾经的安妮宝贝读者们,现在也许都会嗤笑她的自恋与“小资”。可在那时候,安妮宝贝展现的世界,却是完完全全不同于我们大多数人身处的满是《还珠格格》、班尼路、李玟……的世界。因为她的书,我才注意到咖啡有许多复杂的类别,其中一种做法叫Cappuciono。然后也才知道那面巨大的蓝色墙壁和四个黄色的字母,代表着来自北欧的美好家居。
这一切,跟90年代末期西南古城那缓慢又热闹的生活比起来显得遥不可及、却又闪着令人目眩神迷的光,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总有一天,我要去上海、去北京,逛所有这些地方。于是,我又能满血复活继续刷题。
2000年,我终于来了北京。
从我上大学起,每周去马甸逛宜家便是我最大的爱好。没错,那时候北京的宜家还在北三环,挨着一家连锁电器商店,每次坐在拥挤又冷硬的300路公交车里,看着窗外不断退后的车流、灰色的大楼和巨大的水泥立交桥,只有宜家巨大的蓝色外墙和四个黄色字母带来温暖又醒目的与众不同感。
对一个远离家乡的学生来说,跟那时所有商场或超市满眼花花绿绿、凌乱又毫不在乎美感的气场不同,宜家是开放的、温馨的、新鲜美好又充满创意的、简直就是我们梦想中关于家的一切样子——这一点显然不止是震撼到我。那时候,我们整个学院路乃至昌平地区所有校园情侣们的最佳约会圣地,不是公园,而是宜家。
男同学们都说:再难搞定的女孩,只要你能把她约到宜家,基本上万里长征就可以开始第一步了。从请她吃个1块钱的蛋筒冰激凌开始,然后一个一个的样板间逛下去,听她一路欢喜地“啊,这个好可爱!”、“客厅还可以这样啊!”、“我都想当个小孩儿了”、“还有纸做的灯”惊叹下去……而且最绝的是,你一旦乘电梯进了商场,它家特殊的出口设计让你很难迅速离开,无论如何,你们都得好好地逛一遍。最后,别忘了买两个美丽的杯子一人一个,或者送她那个经典的、长着一双手可以拥抱的红色桃心抱枕。
是的,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跟当时那么那么爱的人,一起逛过宜家,大到整个房间的装饰风格、小到几个粗粗笨笨的玻璃调料罐子,试坐过每一组沙发,摸过那张厚实、洁白又温暖的羊毛垫子,还有电影里才看到过一样印花配色的窗帘和床单,于是情不自禁地拉起了手,或者被高大的男友揽着肩,满满都是四溢的蜜意,幻想以后家的模样。
那时候,我们根本不考虑最终会去到哪里、买不买得起房子、出轨或者欺骗、冷漠或者放弃……只有两只紧握的手,和忍不住的傻笑。
你是不是也一样?从上大学到现在,二十年过去,住过的每一个家,都存在宜家?
毕竟,至少整整两代人,在成长、独立、追寻自我的过程中, 无一不是被宜家启迪了:什么是装修、什么是生活。
而在这二十年里,我们搬过了家、换了好几份工作,当年一起逛宜家的那个人,也许也不知所踪。但,他们始终是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回忆:在离家千里、终于要独立生活之后,曾经有一双手,举着一口也许叫做“卡瓦科”的平底锅,柔情对你说:我们买这个吧,早上可以煎荷包蛋给你吃。
我曾经特别羡慕我一个大学同学。当年我们毕业时,在别的同学还只能租房,哥们儿的父母已经给他出了7万块首付在东四环外买了一个45平米的小房子,而他信用卡分期付款花8万块装了一个全套宜家产品的家。
那个实用面积只有38平米的大开间,被他打掉所有隔断,四白落地,浅桦木色地板,浅桦木家具,米色布艺沙发,从金属落地灯、吊线水滴餐桌灯到深蓝乳白条纹的落地麻布窗帘……仿佛从产品图册上抠图下来,验证了小户型怎样看上去更开阔更明亮更温馨。那是2005年,他家隔壁的房子还全都是红油木地板配黑色皮沙发,客厅吊着叮当作响的三层水晶大吊灯,电视机后面是镂空雕花的电视墙——明明同样的窗户同样的采光,他家硬是比别家多出三分之二的明亮感。去他家做客,我真是咬牙切齿地羡慕。
到了2010年,他打算卖掉小房子换大房子的时候,只做了一件事:把房间里所有杂物私人物品清空,找小时工把房间擦得闪闪发亮,窗边只留了一盆一人高的龟背竹。5年过去了,别人的房子装修已经完全过时,买来就得全部打掉换新,他的房子看上去还是明亮清新简洁温馨,仿佛主人回来随时可以煮杯咖啡坐在沙发上看看书——结果他的房子活生生比同时挂出的同小区同户型同朝向的其他两套在售房产多卖出了40万,还卖得最快。
没别的啊,想想现在房产市场上的主力买卖方,就知道我们都是同时代的人,逛过同样的宜家,即使对它不再迷恋,但探究我们一切家装品位的根,永远都有宜家的模样。
对于当时刚刚开始独立生活的我们来说,生活和家只有原生家庭的烙印和模模糊糊希望更好的憧憬,是宜家让一切变得具象、清晰,对于如何构建一个家、对于家想承载什么样的生活,就在这一遍又一遍刷宜家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
每个人总有二十年,是奋斗的二十年,寻找的二十年,不断活出新姿态的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里,我们遇到过爱,也忍受过失去,努力剥离原生家庭给我们的壳,越来越活成自己的样子。
我的一位好友曾经花了整整半年装修她小小的婚房,那半年里每个周末她不是泡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建材城里,就是在去往建材城的路上,舍不得打车,有时在盛夏的烈日里走很长的路转公交车,或者下大雨时接到工人的电话十万火急去买辅料,买完打不到车,打电话给男人打不通,委屈地对着雨大哭。
最幸福的时刻两个人一起逛宜家,因为可以惬意地坐下来喝杯咖啡,她就是那时开始迷恋用瑞典肉丸拼命蘸果酱,酸酸甜甜的果汁包裹着肉粒,美好得能忘掉装修时刻的一切崩溃。
这个房子装修好,用了半年,最后男人借词离开,也只用了半年。她坐在她最钟爱的白橡木地板上一边喝酒一边哭了一整夜,一个月后,她把房子的软装全换掉,开开心心地继续住下去,她是那时候想开了:老娘确实是带着满心的爱装修的房子,现在你不在了有什么关系?家还在啊,我还在啊,只要好好生活,领受爱的人还不好找吗?!——确实是好找的,她现在过得很美。
能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的人,都是爱得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