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别对妈说谎|第106期
不要说产后抑郁是矫情,不要觉得产后抑郁离自己很远!1月6日晚,湘潭31岁妈妈留下遗书带一双子女跳楼身亡。太痛心!从遗书中,人们试图寻找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家暴?是三观不和?是男人出轨?
而小编要大声再说一次:请产妇和家人务必重视,如果自己有问题,且难以靠自己疏解,家人的关心也没有用的话,请就医!
产后抑郁症?你一个新当妈妈的,宝宝这么可爱,你还心情不好,太矫情了吧!
1、务必重视产后抑郁:
分娩后第一周约60%的女性轻度抑郁,10%-15%患产后抑郁症,通常3-6个月后自行恢复,严重的可持续1-2年,再次妊娠则有30%的复发率,症状有情绪不稳、失眠焦虑等;
2、产后抑郁康复的关键: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认为产后抑郁是新妈妈心情差或矫情,这是误解。
●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障碍。其表现与其他抑郁障碍相同,情绪低落、快感缺乏、悲伤哭泣、担心多虑、胆小害怕、烦躁不安、易激惹发火,严重时失去生活自理和照顾婴儿的能力,悲观绝望、自伤自杀。
●产后抑郁症在分娩后的第一周,约50%-75%的女性出现轻度抑郁症状,10%-15%患产后抑郁症,产后一个月内抑郁障碍的发病率是非分娩女性的3倍。通常3-6个月后自行恢复,严重的可持续1-2年,再次妊娠则有30%的复发率。
● 生物学因素:随着妊娠的结束,妊娠期升高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迅速下降,可较明显地影响产妇心理,诱发抑郁症。
●心理社会因素:此类因素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不良的生活事件、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分娩前恐惧、分娩并发症、夫妻关系不融洽或不好、婆媳关系不融洽或不好、家庭经济紧张、宝宝喂养方式、人格较弱或神经质特点、高龄产妇、孕期健康教育缺乏等。
受激素和神经变化的生理因素影响,分娩后很容易有情绪不稳、沮丧爱哭、担心多虑、委屈、内疚、失眠、食欲下降、易发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程度较轻的心绪不良的情况。
这种很正常,一般分娩3-7天后开始,10-14天内可自行缓解,不用太担心。
在分娩后4周内发病,表现程度不是一般情况的心情不好,主要有:
●情绪低落、郁闷,高兴不起来;
●对什么都没兴趣;
●心情烦躁,易激动发脾气;
●担心多虑,紧张恐惧:
过分关心或担心宝宝,或对宝宝缺乏兴趣,担心养不活宝宝,害怕自己伤害宝宝,害怕与宝宝两人单独在家,失眠,食欲下降,不能照料自己和宝宝;
●悲观绝望、无助感、无望感、自责自罪、自伤自杀的观念和行为。
严重时因担心宝宝在世界上受苦,出现利他性自杀,即先将宝宝杀害而后自杀。
这类产后抑郁症产妇应早期识别,积极治疗,避免不良的后果发生。
●产前接受妊娠、分娩、哺乳和育婴知识的培训,减轻对妊娠、分娩和养育婴儿的紧张恐惧的心理;
●疲劳和缺乏睡眠很容易导致情绪低落。尽可能多休息,不要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做,宝宝睡觉时产妇也尽量睡觉;
●多带着宝宝到户外活动、散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温暖的阳光;
●注意为自己创造安静、闲适、健康的休养环境,保证营养补充;
●多与丈夫、好友以及别的新妈妈聊天,多倾诉,多沟通,告诉他们你的感受,必要时,寻求帮助。
●做好母亲角色的转换,放弃完美主义的想法,不要迫使自己做所有的事情,不要期望每一件事都做的十全十美,对自己、丈夫、对宝宝的期望值都要接近实际。
●心理社会干预:产妇自己做好生活方式调适和心理调适,配偶和家人要多给予理解、关心和支持,共同采取积极的应对模式,尽量避免和减低不良应激的影响,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
●药物治疗:需服药治疗的产妇,婴儿可改用人工喂养法,尽可能避免药物影响婴儿,新型抗抑郁药,疗效好、副反应小、耐受性好,使用安全和方便,如果需要用药,应该配合医生用药治疗。
●家庭护理:必要的常识学习,多给予理解、关心和支持;丈夫和家人要主动承担家务和分担照料宝宝的事务;为产妇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对产妇日常生活进行照顾,让产妇感受到温馨和支持;在照顾宝宝的忙碌中,别忘记多与产妇沟通,观察情绪变化,对焦虑、忧郁、自责情绪进行劝解疏导,对悲观的情绪要给予信心和希望,注意发现悲观的情绪和自伤自杀、伤害宝宝的先兆,避免不良的行为发生。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产妇的疾病恢复有很重要的作用,家属一定要做好家庭护理。
家属如果在护理产后抑郁症产妇过程中遇到特殊问题,可以咨询专业医生或心理咨询师。
【帮·观点】
在当今社会,不得个精神病,都不好意思。产后抑郁原因之一是生理因素,想不得都难。所以,正视它,战略战术上都重视它,一定会战胜它!
1、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只要尽早发现,积极调整,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2、产妇和家人都不要过度紧张害怕,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
3、坚持到正规医疗机构治疗,接受科学的治疗,可以避免发生不良的后果。
本内容为妈妈帮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孕期补钙∣母乳∣辅食∣便秘∣幼儿园
腹泻∣发烧∣咳嗽∣手足口∣疫苗∣断奶∣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