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共分为两个独立主题。前一部分是抗美援朝专题观后感,后半部分是对如何继承先辈精神的反思。两篇均在微博发过,应大家要求,搬到微信,便于转发。
---------------------------分割线--------------------
昨天晚上,看到电视上有推出来一个“打不垮的中国人”的专题,就点进去浏览一下,一看,看了两三个小时。
素材都是大家熟悉的,从长津湖到上甘岭。这会儿闲下来,觉得不写点啥,摁不住自己。
参加长津湖的作战部队,本来是在江南训练准备解放台湾的,基本都是南方兵。然后因为朝鲜战事,抽调到山东,整体动员后,开向沈阳,准备换装补给后入朝。
后来因为美国人推进得太快,就直接入朝了。士兵穿的都是胶鞋、单棉衣。彼时朝鲜已经是零下30度。又因为要隐蔽行进,便在崇山峻岭之中急行军,进行纵深穿插。还没等到达战斗位置,已经冻伤减员得很厉害。
作战之初,情报显示这一地带只有五千美军。但战斗打响之后,指挥员才通过俘虏审讯,测算出,围困住的美军有三万人,且这个序列里,主要的构成是美国陆战一师。陆战一师大家可能无感,如果换一个名字,大家就熟悉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这支军队,打过瓜岛战役,贝里琉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是美军的王牌师。
摸清楚这个情况后,战役调整为各个击破。先整建制吃掉了在一战时就战功赫赫的北极熊团。其团旗差点就被志愿军炊事班拿去做蒸笼布使用。
此后,美方转防御作战为整体撤退。志愿军战士在50年一遇,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作战,冻死冻伤的人数高于战斗减员。
由于26军行进受阻,被切割包围的美军聚拢到了一起。志愿军和美军的装备差顿时凸显,访谈中有多个老战士提及,美军都是重装坦克,穿甲弹根本打不破。还有美军摩托化逃窜,志愿军只能在开阔地徒步追击,就被他们用高射机枪扫射。
战斗进行到最后阶段,宋将军决定在车辙桥进行战略阻击。敢死队两次炸掉了车辙桥,连水泥桥基都炸了。不料美国人在日本的三菱重工做了8套M型桥梁组件,用大型运输机空头到战场。这种钢构架基础,炸药包也不起什么作用。
而后,负责阻击的连队,在桥头坚守战场伏击美军。美军来之前,严寒先来了。整连的战士啊,除了一个掉队的士兵和一个通讯员,其它均在阵地上卧成了冰雕。而这样的牺牲的冰雕连,整个长津湖战役,有三个。冻伤减员超过30%。
这场战役,如果我们的冬装可以好一点,穿甲弹可以好一点,武器装备好一点,那么陆战一师是溜不掉的。
可能现在的看这段文字的看官要吐槽。我建议您去看访谈,去看那些古稀老人的神情,看他们一边恨自己独活,一边又坚定到重来一次也不会犹豫的神情,您就喷不出口。我在微博发这个文章时,帖下便有不少当年赴朝参战战士的子孙在回帖。想想那些牺牲的人,连一个后代都没有,怎么喷得出口?
另一个是上甘岭。
上甘岭因为对方的火力优势,飞机大炮轮番轰炸,表面阵地很难坚守,于是志愿军在地表工事下面,构筑了坑道。
白天美国人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就到地下工事去。等晚上志愿军炮火反攻之后,地下工事的志愿军再配合反击部队夺取表面阵地。周而复始。这种拉锯战,消耗的不止是兵员,更比拼意志力。
黄继光就是在夜间攻击过程中,要炸掉4个子母堡,炸完三个之后,周边的战友都负伤或者牺牲了,他自己也腿部中弹。夜攻部队开始冲锋后,敌人机枪又响了。如果他拿不下碉堡,攻击部队死伤就会加剧,甚至晚上拿不下这阵地,白天会有更多战友暴露在火力下。于是他就拿命填了,用胸膛堵了枪眼。
今天有些小丑,敢用这事情去编段子抓眼球,您说,还留着他过年不?
上甘岭打到一定程度后,上来了韩国第二师。这些伪军原来都在日本人底下当差,便使用了比较歹毒的作战模式来对付坑道里的志愿军。这造成了坑道受损严重,缺水缺粮缺药,以及伤员的大量死亡。
当时,志愿军指战员是千方百计要将弹药和补给送到坑道。甚至送进坑道一筐苹果可以计二等功。可是就这样,一队人出发,送进坑道的最后也只有一个苹果。这便是一个苹果的故事。
但即使这样,上甘岭的战斗依旧在继续。志愿军逼的美国人把伞兵当做步兵投入到战场。这一空降兵便是美国101伞兵师的一部分。也就是《兄弟连》的原型部队。这是很丢人的事情,美国人至今不大愿意承认。
我们这一代人看了很多美剧,看美国主旋律中海豹突击队多牛多牛,看101伞兵师多牛多牛。但,当我们翻开军史,看到我们的先辈,在条件艰苦的异国他乡,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和这些王牌劲旅殊死拼杀毫不气馁,最终还夺取胜利时,我们应该相信,同样的种,同样的血液,我们身上也会有。我们下一代身上,也会有!因为这血液和长江黄河一样,流淌了千千万万年。
---------------------------第二部分--------------------
文明之间的竞争,本质上都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竞争。这种竞争,有温和的形态,比如贸易竞争、科技竞争。也有极端的形态,便是战争。
强大的文明要压缩其它文明的生存空间,来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
在游牧时代,便是去攻击隔壁部落,掠夺奴隶,为自己获取更大的狩猎空间。
在农耕时代,便以攫取可耕种土地为目的发动战争。
在工业时代,是获取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进入信息时代,则是使用金融、军事、科技、文化手段,把其它文明挤压到低维度保持优势。
文明也有一个同名游戏叫做《文明》,被誉为
玩家智力水准最高的游戏。
游戏只是游戏,但这个游戏是绝佳的人类文明竞争的推演。
比方说,在中日文明的竞争中,第一个竞争点永远在朝鲜半岛。第二个竞争点永远在台湾—吕宋。如果两个点都被日本文明拔得头筹,那么中华文明将无法走向蓝水。而如果我们去看实际的地缘政治情况,和这个沙盘游戏是一样的。近年北方的萨德被动了,但南海的填岛和菲律宾的转向是主动得分。这只是举个例子,说明这是很好的思考载体,
文明中有几种胜利方式。
第一种是战争胜利,要消灭所有其他文明。这种模式显然只能存在于游戏中。在现今的世界,不再需要获取土地作为生存第一要素,所以大规模的毁灭性战争爆发概率很低。
第二种是文化胜利,要求有几个巨型城市达到辉煌级。这个在人类历史上是有的,比如罗马之于罗马帝国,长安之于唐朝。基于当下的文化,美国人有好莱坞有大苹果,中国现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两个是新兴城市,拿新兴城市比,上深不如美国。但北广以及中部城市群历史底蕴丰厚,可以厚积薄发。这个和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异曲同工。
第三种是支配胜利,要求二分之一以上人口被一种形态支配。
在当下世界,这种竞争让位于文明体系竞争。在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内,如果拿下东南亚,便会拿下整个朝鲜半岛。拿下朝鲜半岛,日本的态度就会变化。
而拿下非洲以及西亚,印度的态度就会变化。最不确定的是近邻的强大陆权文明,会如何看到中国的壮大。
第四种是太空胜利,以地外殖民为标志。此外还有限时积分模式,这就类似现在的比GDP。在太空领域,竞争者只剩下中美。美国能不能扳回5G-6G,其实就看马斯克的星链。美国人现在计划在中国登月前重返月球,因为中国人首先着陆了月背。
此外还有外交模式胜利和限时积分胜利,这两种都不大现实,不予讨论。
那么参照以上胜利模式,我们在秦汉时期是战争胜利,是拓展版图的过程。在唐宋这一阶段,是军事胜利模式逐步让位于文化胜利。到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也好,满蒙回汉一体化也罢,都是奠定文明体系胜利的雏形。
把整个历史长河都简单捋一遍后,我们再来看这近百年。
首先从国父孙中山开始,到蒋介石,再到毛主席的建国过程,概括起来便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是中华民族推翻不再代表民族利益的满清政权,建国获取生存权的过程。
我们去看建国的各种方略,都是要推动国家建设的,但朝鲜战争爆发,发展权让位于生存权,志愿军入朝。看官会说我们也可以不去。那时候我们的国家大而弱,如果不加入一个阵营,就会成为两个阵营的眼中钉。加入一个阵营,如果不展现自己强大的决心,就会成为另一个阵营第一个下刀子的对象。这是博弈论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