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Ralph Nauta 右:Lonneke Gordijn
Drift 工作室位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由 Lonneke Gordijn 和 Ralph Nauta 于2006年共同创立。
他们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再运用科技手段将创意变为现实
。如果你去过
英国的V&A、美国纽约 MAD、威尼斯双年展、上海世博会
等,你应该曾邂逅过他们的作品。
今天,我们会跟你分享他们的三件代表作:Shylight(羞羞灯),Flylight(飞飞灯)和Drifter(漂浮混凝土)。
Shylight
Shylight 是Drift工作室的代表作之一 ,在2015年被荷兰设计大奖赛提名。
含羞草受到刺激会合拢;合欢树在黑夜将叶片低垂而日出时又会重新伸展;
许多花朵为了自我防卫和节约资源会在晚上闭合
……这些奇妙的感光、感震反应使
沉默不语的植物仿佛有了情绪的起伏。
Drift 工作室沉迷于人类与自然的互动,这种奇妙的自然机制启发他们创造了一个个如花朵般轻盈飘逸的轻雕塑装置 “Shylight”
,模拟自然界中绽放与闭合交替间的迷人舞蹈。
当灯光被点亮的瞬间,花苞状的吊灯会迅速垂落绽放,待灯光微弱,花朵则随着光线的缓慢变化轻轻合拢。
植物的柔美感与生命的张力在特殊丝绸材质打造的花瓣和坚固的灯罩下演绎,随着空中的风自然摇摆
。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用有限的作品来呈现最美的结果,而非批量生产”。
现在他们正在酝酿一个大胆的想法,希望用50个“羞羞灯”来打造一个灵动的空间并邀请钢琴家在“羞羞灯”下演奏,真是令人兴奋。
与此同时,他们还与 Fontana Arte(一个意大利的著名家居品牌)合作了一个工业版本的“Shylight”。“关键就在于,你要一方面保证一定数量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作品的质量。” Lonneke 说道。
Flylight
Drift Studio 的作品蕴含着“自由”的哲理。但他们想要创造的是一种“可控的自由”,一种平衡的状态。
在“Flylight”这个项目中,也一直在给予更多关于“自由”的思考。
Flylight 由椋鸟群于空中飞行的阵列中获得灵感,通过电脑程序和灯光组建完成了这组不断变换着的大型互动装置。
鸟通常象征自由,可以飞向任何地方,但这种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由。它们往往集群而飞,在特定的队伍、依据特定的模式飞行,所以其实是一种
受束缚的自由。
作品“Flylight”中,他们以流线型的灯管组件去模拟鸟群的飞翔轨迹,并在灯管中安置感应器,
使灯光随着周围环境及人群的移动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在光影的流动中,艺术家力图还原这种从有机互动中诞生的美感,让观者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变化。
Drifter
混凝土最早出现在15、16世纪的科幻小说
,当Thomas More 在《乌托邦》(Utopia)中提出当时还不存在的“混凝土”的想法时,无疑是非常革命性的。
如今,我们对它司空见惯,扮演着建筑单元的它本身也褪去了语义的链接。
作品 Drifter 是一块
漂浮的混凝土砖
,给人一种
不稳定和流离失所的漂浮感,预示着人与自然和混乱与秩序之间的紧张关系
。
作品旨在通过赋予混凝土在另一种环境下的意义与价值,将对混凝土的这种感觉重新带回到大众的视野中。
整个项目共花费了5年的时间才做完,这5年里,对于团队的每个人而言,冥冥中建立一种更加自然的情感纽带。
Lonneke 打趣的说:“当项目完成时一个同事还表示自己真的觉得自己和这个混凝土块有着真切的情感联系,尽管他知道,对一个混凝土块有情感依赖是一件超级奇怪的事儿。”
Q&A
Q=特赞Tezign
A= Lonneke Gordijn
Q: 你和 Ralph(小编注:两位创始人)都毕业于埃因霍芬设计学院,这段学习经历对你们的创作风格是否所影响?
A:
我认为受益最深的一点是,我们认识到了任何事物都是没有界限的,也是没有限制的
。如果你想知道某件事情是如何运作的,那你就必须想方设法去搞清楚。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和工作的态度
催生了一种“我们可以掌控一切”的感觉,促使我们自由地去尝试新事物,即使不知道最终是否会成功。
Q: 最初是怎么想到要创立一个工作室的呢?
A:
我和 Ralph 在大学的第一天就认识了对方
,然后迅速成为特别好的朋友。Ralph 和我很不一样,
但我们发现彼此能激发对方对外界的好奇心
,也拥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在毕业一年后,我们决定一起创立工作室。
Q:为什么取名“Drift”?
A:这里面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含义,在英语里,Drift意味着随波逐流
,在心中有大致的方向,但又让自己处于一种很自由的状态。
另一层含义,在荷兰语里,Drift的意思是与英语相反
。它描述了一种
非常强烈的“使命感”
,一种你必须为之倾尽全力的动力,它有点像一种“愤怒的能量”。我认为我们的作品体现了这两种能量,也代表了我和 Ralph。
我们的能量非常和谐的共存在这个体系中。
Q:在之前的报道中,你提到过想用作品去影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然后激发新的思考方式。你是如何做的?是否实现了?
A:例如我们以混凝土为元素的新作品“Drifter”,通过它,我们希望传递的思考是——
运用科技来制造自然中的惊喜,并重新思考我们和环境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个“水泥盒子”(这里比喻建筑)里,但我们同时也是有生命的生物。
怎么让建筑拥有生命?让环境变得健康?让人们不仅仅感到被保护,更切实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
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许多人担心未来怎么处理人和科技之间的关系。
我们深知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人工智能会接管越来越多的任务,所有这些都在改变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我们想要在作品中找到与科技之间的平衡。
Q:你说过在你的作品里,做研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公众通常认为艺术都是非常主观的,为什么做调查研究很重要呢?
A:我们做的每一个项目都是新的。有一些非常技术性,而另一些则更加实验性。
对于每一个新的项目或想法,我们需要去寻找有专业知识的人来合作,
比如工程师,程序员,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他们可以用专业的背景支持我们实现想法。
Q: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典型的荷兰设计?
A:我认为荷兰设计是非常具有创新性并且非常看重材质的运用的。要准确的定义典型的荷兰设计挺难的,
但荷兰设计一般都有清晰的理念为核心,
他们更加注重对未来感与简洁感的诠释,而不仅仅是做出漂亮的东西。
Q: 你们接下来的一个大项目是什么呢?
A: 这还是个秘密(笑),但我们确实在准备美国的一个大项目,它会在一栋高楼楼顶,
我们把这个作品和整个建筑联结起来,使两者产生联动。
这个项目会在2018年对外公布,会非常激动人心,因为它的尺寸以及对整个环境的影响都是难以置信的。
采访 | 张自灵、赵洋
撰文 | 李叶萌
翻译 |
Claire Wang、
Cherie Chen
about :
Claire Wang
¿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climbing?
about :
Cherie Chen
Explorer & Wanderlust
拓展阅读
一群荷兰设计师,坐着小蹦蹦来到北京胡同,挨家挨户做logo
把中式小板凳玩出国际范儿,这位在央美任教的荷兰设计师简直棒呆
近期热招职
位
另外,特赞最近急需新鲜可口的小伙伴加入,跟着我们一起嗨皮一起飞!
欢迎戳
阅读原文
投简历哟~
【产品部门】
产品经理
【职能部门】
人事/HR | 高级财务经理
【市场与销售部门】
高级客户经理 | 公关实习生 |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
【技术部门】
Java开发工程师 | 测试工程师 | 前端工程师 | 全栈工程师
联系合作:media@tezign.com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扫描二维码
打赏我们